赵暘祉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
浅析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
赵暘祉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东北地区除了汉族,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应当平等互重。民族音乐作为当地文化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亦要得到传承发展。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完善;其次要从资金上支持,并设立有专门的保护机构。此外,还需要加大教育和研究力度,选择合适的传承主体,并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东北地区;传承和保护
音乐这门艺术形式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其风格多元,流派众多,既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能反映出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记录下这一阶段的历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在音乐方面亦是如此,而且往往和当地的风俗历史、宗教信仰有关。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音乐逐渐呈现出商业化、市场化趋势,一旦如此,民族音乐则失去了灵魂,面临着灭绝的困境。广袤辽阔的东北地区,除了汉族,还有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诸多少数民族,但由于地区偏远,经济落后,其民族音乐难以普及,有些甚至已经淡出历史舞台。所以,在当前务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并做好保护、传承工作。
一、加强重视,完善制度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学习也很快,以至于当下的青年群体大多都倾心于摇滚、爵士、流行歌曲,本民族的音乐已被淡忘。很多年轻人表示,流行音乐更能反映时代特色,更能表达年轻人的热情和想法,而民族音乐太过陈旧,也应实现现代化。可见,年轻群体虽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主力军,但他们多数并不了解民族音乐,所以对其重视度不高。在商业化社会,音乐也开始走商业道路,从近几年流行音乐来看,出现了很多“神曲”,其中不乏低俗之作,但反而更受欢迎。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关注,其实少数民族音乐也极其丰富,比如达翰尔族音乐中的乌春,属于一种带有吟诵风格的民间说唱音乐形式;鲁日格勒则是一种轻重缓急都有体现的舞蹈歌曲。鄂伦春族的萨满调在祭祀拜祖中颇为常见,赞达仁则是一种包含了平和宁静、悠扬高亢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歌。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也有其特色音乐,应当重视起来。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流行,而应熟悉本民族的精华,并树立起保护传承的自主意识,并努力去学习;另一方面,社会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年轻人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部分地区某些人眼中,民族音乐象征着老土,和流行乐无法比,导致少数民族年轻人在此环境中很容易自卑,所以要营造一个良好民主的社会环境,予以少数民族音乐足够的尊重,并鼓励年轻人去接触,主动去挖掘民族音乐中蕴藏的价值和艺术美。
音乐保护和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全体关注,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涉及资源整理、保护制度、管理方法、传承主体、教育研究、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而且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长效性,不能是一时热情,更不能流于形式,或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幌子。
二、多元融资,成立保护机构
诚然,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为要消耗许多人力、物力,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活动都难以展开。包括一些正在为保护民族音乐而努力的人员,他们也需要资金维生,而部分志愿者可能因为资金匮乏而选择离开。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得保护资金,首先,政府有职责从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植,比如投资成立专业项目,负责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将其印成丛书出版,方便研究学习;对于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活动也要从资金上支持,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补贴民间艺人和为音乐做出贡献的人,一方面显示出了政府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工作者带去更多的热情和动力;成立民族音乐小组,通过访问、录像等形式做好存档工作,特别是要保持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
其次,当地政府以及民族音乐传承人也要考虑市场因素,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获得资金。比如联系社会企业举办文艺活动,在现代元素之外融入一定的民族音乐,逐步向年轻人和社会大众宣传普及。旅游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很多人从小看惯了城市,为获得新鲜感,经常会到某些地方旅游。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和旅游相结合,少数民族都有其各自的文化风俗,对一般人而言都属于稀奇事物,在获取资金的同时,引导游客感受当地文化,倾听民族音乐,吸引更多人的眼光。对于一些经典的曲目,或涉及神话传说的曲目,不妨编成舞台剧、音乐剧,用现代形式传递传统文化。以民革沈阳市委为例,就提出了相关提案,要对沈阳市朝鲜族村落文化遗产大力保护,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来讲,也需要加入到相关议案中,引发社会的普遍重视。
此外,音乐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为了使各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应当利用资金成立相关机构。比如档案馆,搜集到乐谱、文献、书籍等资料后,要谨慎保存。对于口头相传的音乐,最好录音保存下来,或者通过文字出版;实物展览馆,档案馆里主要是研究资料和重要文献,展览馆中则可以收藏些历史文物、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并适当向外界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国内某些地区已经建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留民族音乐的原味,东北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三、纳入教育,加大研究力度
传承需要多方人士共同努力,而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把民族音乐纳入教育体系,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要兼收并蓄,调整教材内容,适当减少西方音乐模块,增加民族音乐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要从小熟悉本民族民歌,并以之为傲。这就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问题,其音乐承载力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与民族语言密不可分,而当前教育我们提倡学汉语,用汉语交流,以至于很多学生都逐渐丧失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兴趣。所以还应搭建起语言平台,能够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灵活使用,如此才能进一步学习民族音乐。各高校也应当在音乐专业中增加民族音乐的课程,并鼓励学生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和探索。
因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甚至和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数民族音乐反而带有一种神秘感。除了学生学习,还应培养专业人士加强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剖析,挖掘更多的价值。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除了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内涵和蕴含的历史文化,还要研究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中,用现代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目的,以及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契合点,如何才能保证既不影响原来音乐的根基,又能体现出现代特色。而对于传统中陈旧的部分,则要改善或弃除。其实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研究人员要多多交流,例如对某个专业课题进行攻关。此外,还需要将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将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开发相应的音乐课程资源,对民族音乐深入研究,并且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等,大力发扬民族音乐。
四、了解内涵,规范主体行为
传承是一种更好的保护,对于任何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其传承都不能脱离那个大环境,否则可能会消失得更快。民族音乐传承也需要有相应的方法和合适的传承主体,现代流行音乐虽然也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但大多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体现的也是个体艺术。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形成和传承则带有一种历史感、厚重感,音乐已不仅仅是展示个人才华,反映的是一个群体,一个部落,甚至整个民族的发展史和信仰。从这一点来看,其传承也许更倾向于教育性质,对本民族人们的观念、习惯、行为、生活等都有着深刻影响。这种特殊的传承行为方式应引起重视。
另外,传承主体在民族音乐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音乐的传承效果意义重大。巫师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都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往往具有神秘性,并起着思想领袖的作用。例如遇到天灾人祸,或是奇异事件,人们通常会乞求巫师祈祷庇佑。可见,巫师在少数民族其实就相当于知识分子阶层,担任着民族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的传承。而且在占卜、祈祷、做法等活动中,音乐极为重要,巫师常常会通过乐器和声音来表达,所选音乐也都有特定的节奏。不管是在农时节令,还是在风俗习惯中,巫师和音乐常常混合为一,被民族成员所信任,应当担负起民族音乐的传承。此外,各级文艺工作者也要发挥自身作用,贡献一份力量,比如培养后继人才、组织专题活动等,将民间老艺人请回舞台,以便对本民族传统音乐大力传播与弘扬。
五、保持原味,合理利用科技
少数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一是音乐的淳朴性、乡土性,如果融入过多的现代元素,就丧失了最原始的味道,其艺术价值也就大不如从前。或者可以说,原生态的音乐代表着少数民族的灵魂,若灵魂被取代,则其生命也不会存活很久。现代高科技十分发达,各种音乐软件和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音乐创作路子更宽,但并非所有音乐都适合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处理。不论教育内容是涉及男女婚嫁还是成人礼仪,不论教育的内容是涉及民族风俗还是理想宗教,都必须遵照少数民族音乐原始的创作原则和表达空间。大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表达少数民族音乐,会让整个传承失去特定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空间,也会失去音乐本身承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会失去音乐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音乐自身所蕴涵的意义将无法真实地顾及。所以,科技的先进和信息的多元必须适当为少数民族所用,而不能左右了少数民族音乐的错误传承和发展,比如在传播过程中运用,却不能在传授中运用。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差异,如果过多依赖现代传媒设备和音乐老师的指导,会影响传授过程中音乐的声腔和词义的准确性。
在时代飞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面对着钢筋水泥,现代人十分渴望回归自然,而民族民间音乐所带有的淳朴风格,能够将人们紧张疲惫的情绪给缓解掉,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少数民族的传承,需要将书本、高科技、媒体、网络等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说,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无处不在,将少数民族音乐热潮形成于城市中,以龚琳娜为例,其被称之为民歌状元,就是借助于新的音乐元素来对民歌进行演绎,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在2010年,镜泊湖卡通产业论坛开幕式上启动了少数民族动漫工程,启动本工程后,将会系统的整理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制作创作卡通作品与动漫书籍等。而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会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民族底片》为例,借助于镜头,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现状给记录了下来,将当地民族的民间音乐作为了所配记录音乐。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一个满族满语歌手叫宋熙东,其拍摄了《最后的巴图鲁》,用满语演唱歌曲,给人无限的震撼,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充分挖掘和收集,并且要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借助于一些新的创意,重视其创作、制作以及传播等全过程。
六、结语
少数民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民族音乐逐渐没落。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予以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做好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守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北方音乐,2014,22(7):23.
[2] 陈娟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及发展[J].当代文坛,2008,21(3):197~199.
[3] 黄玲.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瑶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6(4):120~123.
[4] 朱文婕.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原则与途径选择[J].北方音乐,2011,24(8):114.
[5] 孟璐.满族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J].乐器,2013,24(5):62~63.
[6] 卢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趋势与制度构建[J].北方音乐,2011,22(6):110~111.
中图分类号:F59;K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