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壮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饶壮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国际政治基本原则和发展国家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它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
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一个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有关国家的内政外交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而对该国的外交实践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历史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几个发展阶段。他们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284)从而为全世界、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争取彻底的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
列宁生活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历史阶段,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基本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以生产方式的变更作为依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以跳跃式的方式赶上或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帝国主义之间实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的战争。列宁指出:“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2](P125)帝国主义战争爆发就会使他们之间的力量受到削弱,从而在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了薄弱环节。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力量相对薄弱的俄国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围绕战争与和平问题而展开的,即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存在着的,但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可能制止战争的爆发。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3](P136)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这一论断,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正确开展外交斗争,以创造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的新变化,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4](P127)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论断。这一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为我们党和国家调整内外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这一对国际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外交实践不断地充实其内涵。其主要表现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和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5](P47)虽然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战争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5](P47)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实践、甚至也是国际关系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不仅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并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不少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其主要表现是: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6](P1465)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既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促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恪守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主持公道和伸张正义,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的方针等。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策略方针,就是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正确地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坚实的国力基础,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对几个世纪以来旧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否定和批判,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和人类发展的进步潮流,也是规范各国行为的法律基础。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只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如果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有鉴于此,“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7](P243)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是近代以来世界许多矛盾、冲突和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虽然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和促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造成国际局势动荡和紧张的根源,是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严重威胁,是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性秩序和和谐世界的主要障碍,并且有新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打击了霸权主义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有鉴于此,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以及今后一如既往地强调,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8](P36)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外交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和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既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为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正是由于这样,“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7](P145)
发展党际关系以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政党外交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注重和一切愿与我党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政党交往,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发展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我们党通过政党外交配合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借鉴和总结了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和党建理论,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和国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等。因而我们党“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7](P41)
三、努力发展国家之间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努力改善和发展国家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我国全方位外交的落脚点和归宿。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发展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关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达成了诸多共识。其主要表现是:
政治上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我们一贯强调,“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9](P45)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符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别国不应该说三道四,更不应进行武力干涉。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做法,只会造成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我们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和恃强凌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不应该成为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并且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经济上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我们一贯强调,“应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10](P54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和优势互补更加明显,以致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不能脱离世界大市场。要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要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政策,代之以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在经济、贸易、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合作,维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应该在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和减免债务等方面切实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能只是从发展中国家谋取资源、市场、劳动力和利润等。任何国家都不得利用自己的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去损害别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更不应动辄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谋求经济霸权。国际社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我们一贯强调,“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9](P45)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上千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和创新,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并无高低优劣之别,如果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和僵化衰落。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克服自然的屏障和超越思想的束缚以及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努力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不同的文明对话和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使人类更加和谐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安全上平等互信和相互协商。我们一贯强调,“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7](P298)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更不能随意侵犯别国领土和主权。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和平不能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建立军事集团,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加剧地区和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不安,无助于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安全,任何国家都不得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应摒弃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安全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才能有效应对世界安全挑战,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以确保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繁荣。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目前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走私、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国际犯罪活动猖獗和恐怖主义盛行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际上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5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