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袁 飞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辽宁 大连 116605 )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
张媛媛,袁 飞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辽宁 大连 116605 )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工业革命背景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以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逐利特质使得科技异化在所难免。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发展观。
科学技术;机器大工业;资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观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始终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服务,坚持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是马克思解释全部哲学问题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他总是把自然界、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都放到社会历史中去研究。马克思第一次明确表明其科学立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自然科学已经“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1]。很明显,他是从社会思入科学的,“《手稿》中马克思更主要的是以‘工业’一词来表征‘市民社会’” ,“自然科学并非仅仅是带着人类理性的崇高光辉而进入马克思的历史视野,更是通过工业亦即在工业的背景中引起了马克思的真正关注”[2]82-84。科学技术被赋予更为具体的历史内容是在马克思真正确立自己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时候,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科学的基础都是感性”,“即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和实践”[2]62。“在工业中向来就有哪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甚至整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3]49显然,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工业和商业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不是一种抽象化、形而上学化的活动,这正是社会历史性原则的集中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也就是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与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必然要求旧有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发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桎梏,作为社会化生产代表的无产阶级已经成熟到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物”的意义上理解社会化生产,主要指的是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生产的新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征。“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142。 18世纪7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他甚至认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他曾明确表述:“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
恩格斯也认为:“各门自然科学在18 世纪已经具有了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一方面和哲学结合,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前提)、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的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6]在恩格斯眼中,科学的力量正是在与哲学和实践的结合中显现出来的,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社会革命,不管是人的思想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都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科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将极大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又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之服务。这样,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必定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革命也随之发生。因此,科学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科学同哲学的结合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揭开了笼罩在自然之上的神秘光环,把人们从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中解放出来;科学同实践的结合,加快了现代工业前进的步伐,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提供了人类进军自然的强大武器,转换了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因此,马克思视域中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7]。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与科技相结合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家和工程师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正如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M.Horkheimer)所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科学被看作人类的生产力之一。科学以多种方式,使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可能。”[8]
马克思从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来看待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肯定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明确地指出了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结果,即机器是作为一个历史的“重要”事件出现的。“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中显露出来。”[9]因此,无论是作为科学技术的物化——机器本身,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都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来界定。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大生产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之所以被当作一切知识的基础,正是得益于它与资本主义工业相结合所展现的强大力量。他向我们描述了这一历史的现象学事实:“一旦机器开始被资本主义应用,……一旦这些机器作为资本的形式成为同工人对立的独立力量,绝对劳动时间即总工作日,不是缩短,而是延长了。”[10]4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这样,资本家应用机器进行生产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不仅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更大限度地剥削工人,为资本家无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促使机器不断更新换代,客观上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带来了人口的相对剩余,储备了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为资本家抵制工人罢工提供了有效手段。因此,科学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从属力量”,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促进科学同资本的结合,及时更新机器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10]206科技正是迎合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科技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资本家进行科研投入的初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对利益的狂热追逐中,科技异化在所难免。科学技术之所以异化,乃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中劳动的异化,“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11]但是科技异化并不意味着对科技文明的全盘否定,它只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来扬弃和克服科技的异化现象。“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12]60“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2]78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实践及其发展来解决科技异化的问题,让产生于人的科技为人服务,造福于人。近代以来的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13],从而为消除科技异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发展观。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把科学技术作为中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关键来加以重视和强调,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发展观。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一再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4]从而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正是在这一号召的指引下,迎来了中国科学的第一个春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刻地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从“生产力”上升到“第一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理论的升华和发展。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征,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胡锦涛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出发,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他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核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任务出发,把科学技术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他说:“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15]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强国思想与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一脉相承,进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观。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观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科技本质的判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断加以深化和丰富,它已内化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部分,必将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 徐志宏.生存论境域中的科学——马克思科学观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8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6-66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5.
[8]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9.
[10]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1.
[1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5]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2).
(责任编辑 张瑾燕)
Marx'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ANG Yuan-yuan, YUAN Fei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examine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social historical principle.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x realized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roductivity and is “the highest sense of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 Marx reveals technology alienation is inevitable because of the profit-seeking trait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Contemporary China's innovation dr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veals a kind of development view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Marx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he generation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CC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chanical industry; capital;socialist development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6-05-23; 最后
2016-08-1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CKS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50327);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项目(lslgslhl-042)。
张媛媛(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研究。
2096-1383(2016)06-0596-04
A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