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福建古建筑的影响研究
高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直接作用于福建传统古建筑文化领域。受到他国建筑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风的吹拂,本土古建筑的材料、风格、结构、装饰元素与外来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形成了带有明显世界元素建筑烙印的福建古建筑装饰艺术。本文将从古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作为切入角度进行反思和审视“海上丝绸之路”为福建古建筑带来的重要改变与影响。
关键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省;古建筑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是隋唐年间形成的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文化区域间良好交通往来的海上通道,它的发展为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经济、贸易、宗教、艺术、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富养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频繁往来的“大经济”背景下,福建大力地承载着海丝文明的多元方向发展,其中,泉州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丝起点”,更证明了福建省在海丝文明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历史意义。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古建筑
“海丝之路”起始于隋唐代年间,鼎盛于于宋元年间,由于明清海禁渐渐衰退。它是中国与多国贸易的互通,传播文明的纽带,它的兴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发展起到了显著而重大的影响。史料记载,多处福建省市都曾参与过“海丝”的贸易运输,福州港、福清港、马尾港、泉州港、漳州港、厦门港都在其中。这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交替成为各个时代最鼎盛的经济贸易区域,为当地带来丰硕的“海丝”传播成果。
福建各市的古建筑在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地方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建筑装饰文化样式。闽北、闽中古建筑由于在海丝传播中受到的影响力度不大,因此仍旧沿袭以往的徽派风格,而闽南地域的民居、城防、宗教建筑受到“海丝”在人文宗教艺术方面的传播而被直接影响,有力地形成了福建特有的地域性古建筑装饰艺术特点。
二、“海丝之路”为福建省留下的艺术文化财富及其带来的建筑艺术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带来通商货物,也带来了世界宗教的交融、海洋文明的融合发展、人文艺术的交流,中西文明在“海丝”中激荡。
1.外来宗教的流入
世界各地宗教在海丝之路交汇融合,落地在福建各港口城市,例如印度佛教、印度教、欧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西亚的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由于福建省宗教的自由开放造就了宗教盛兴的局面,各样宗教的宫庙建筑大肆兴建于福建各省市,其中以泉州港最盛,现今具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南印度教的湿婆神化身之一舞王,脚踩侏儒翩翩起舞的形象曾出现在清代嘉庆年间的泉州南教场附近的石刻上;南印度汉皮地下湿婆庙里的“大象与林加”石刻与泉州石刻上的“大象与林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伊斯兰教的渗入,甚至在泉州大兴土木,建造了清净寺;晋江草庵是摩尼教传播的始发地,摩尼教后来与中国本土民间巫术相融合,出现偶像祭拜的宗教活动。
2.繁多的贸易商品与建筑的艺术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延续与拓展,输出商品都是中国特殊的制造产业,例如隋唐时期的大宗货物丝绸、宋元时期的瓷器出口、铜铁器、茶叶;输入商品包括有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东南亚多国、日本与朝鲜半岛的象牙、香料、药物、花草、银盒、铜铁钱、编织物、文化用品、果核等。
丝绸的肌理、花纹样式、图形图案、颜色等等,其艺术造型和样式都与福建建筑造型、建筑装饰有种种联系。宋代古船打捞上的竹编物,其网格造型与闽南红砖的拼贴样式极其相似,都呈几何状重复的平面构成样式。福建晋江蟳埔村的村民们被中国历史学家查证,是来自阿拉伯商人与船员的子孙,因此女性的穿着与头饰大大区别于汉族人民,当时,女性的头饰花卉即是来自于阿拉伯波斯花卉,证明了海丝之路通商贸易的种类相当繁多。花卉造型也为建筑的艺术化造型增添了生机勃勃的一笔,闽南多地的寺庙屋顶正脊的脊饰常用彩绘、交趾陶塑、剪粘等手工工艺手法进行装饰,装饰形式多采用各种本土或外来花卉,中西合璧增添宗教神秘气氛。
3.海洋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1)船身船底的图形纹案记录了海丝之路上贸易运输时空前盛大的景象:风帆、武士、海洋、海鸟海鱼、天空等。
(2)海洋物件对福建传统建筑的建造有重要影响:例如牡蛎贝壳用作民居建筑外墙面、海草和海泥的作用相当于现今的水泥,粘牢墙面。
(3)福建造船业兴盛,远洋木帆船中以福建造就的尖底型海船(又称作“福船”)堪称最优,船型结构、耐波性、风帆动力性能、建造工艺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意义。船只身形修长,首尾翘起,造型元素被世人应用在了传统建筑中。南安蔡氏古民居中民厝的屋顶正脊样式,狭窄、长条、两端分叉翘起,被称为“燕尾脊”,其艺术造型形似运输海船的头尾两端,笔直指向大海远方。
三、“海丝”的传播对福建民间古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带来的重要改变和影响
1.古建筑建筑材料的改变
(1)红砖厝、出砖入石
闽南地区具备陆路本土化的福建文明与海洋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闽南最典型的“红砖厝”与“出砖入石”都与拜占庭建筑、伊斯兰建筑、罗马建筑属同系砖石结构建筑,这为海丝之路中建筑材质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考察基础。拜占庭构造利用方石构造技术,造出典型的“君士坦丁堡样式”,具有叙利亚、巴勒斯坦尤其是小亚细亚一带,以及亚美尼亚和格美吉亚周边地区的砖石建筑特征[1]。基督教传播进刺桐港后,14世纪受命教皇探访刺桐的安德津在书中记载“一位富有的亚美尼亚妇人在刺桐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大教堂”,该教堂“粗石与砖块”整齐堆叠的建造方式,是较早把“出砖入石”引入闽南红砖文化的重要考据。
(2)蚵壳墙面
晋江蟳埔村的蚵壳厝建造于宋末元初,正是“海丝”鼎盛时期。史料证明早期的蚵壳来源于非洲东海岸,并非晋江原产,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货物交流,大批蚵壳被运输到了福建的小渔村,也就是现今的蟳埔村。先民用蚵壳镶嵌在墙面外侧既做“砖石”之用,防风防海水腐蚀,又有一定的艺术肌理效果。而后,民众在出海捕鱼过程中捕获食用新鲜蚵蛎后留下的蚵壳继续添加进墙体之中,因而沿用至今。
(3)全木建筑
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是指中国沿海大港至朝鲜、日本的贸易航海线路,直至宋元,中国政府多港口设置市舶司,福建泉州即是其中之一,源源不断地向日本出口缎、丝绸、锦布等重要货资,同时,也将日本优秀的建筑理念带回中国。日本古建筑的形式发展中,唐式建筑是源于中国宋元江南一代佛教风格的建筑样式,例如现存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位于奈良的法隆寺是日本飞鸟时期(公元6世纪)建造的中国式佛寺。唐招提寺,大佛样又称“天竺样”建筑是12世纪由福建传去的闽、浙地域的地方风格建筑。
经过你来我往互通有无的贸易通商、宗教传播、文明渗透,中国与日本两国间的建筑材质、形制、营造法则等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闽中地区的木结构佛教寺庙,位于福州的华林寺是国内江南一带保存相当良好的宋式木构大型建筑,木制梁架、斗拱、四椽筏纵横连结,极具唐宋风格,与日本同时期的佛教建筑可谓同出一源。
闽南地区木结构的寺庙、石结构的城防建筑以及木石混合的民居也多有存在,受到“海丝”传播的影响之后,更多的海洋文化风貌尽显在闽南地区的建筑材料上。从材质特点出发,海丝之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传播过程中,让带有不同宗教、民族特点的建筑材料,类同的工艺技术和建筑装饰手段与福建本土的建筑材质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紧紧交织在一起,并且不断地延伸、动态地发展至我们现如今欣赏到的独特建筑文化。
2.古建筑建筑布局的改变
福建省原有的大型民居建筑特点,例如仙游县游洋乡龙山村林宅,具有十分规整的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特点。以厅堂为组织院落厢房的中心,宽阔天井、一进、二进、多进式庭院,显示了厅堂利用的权威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迁移过程中,波斯、阿拉伯、伊斯兰等多元文化迁进福建省后,这些多民族后裔的文化沿袭,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福建本土建筑原有的建筑布局形式。泉州的回族家族受当地汉族影响,修建祠堂以慎追远,祠堂结构与汉族无太大差异,但回族大家丁氏在其丁氏祠堂的平面布局中采用了左右为大理石铺陈的石巷,正中“存著堂”供奉祖先灵位,这种不同于闽南传统祠堂布局的“回”字建筑布局造型,颇具象征意义。
3.古建筑配件装饰元素的改变
(1)四翼天使石刻
泉州奏魁宫的建筑装饰配件,1926年发现了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石刻上很明显地体现出基督教中呈飞翔羽翼天使造型的人物,实际上是中国菩萨形象,头戴僧侣帽,脸庞圆润,耳垂硕大,迎风飞扬的长形飘带翩然似仙,手捧莲花与十字架,端坐大朵祥云之上,周身祥云围绕。而祥云、莲花、长飘带等造型特征都来自佛教象征,由此可见证,古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相当千姿百态,外来宗教文化“落地生根”,其交融的表现形式深刻地体现在了宗教建筑配件及其风格化的演变上。
(2)印度教石柱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寺庙后廊竖立着两根十六角形的印度教石柱,石柱的柱头、柱身、柱础部分也各添加了四根小柱,两两相连成面,面上各有圆形石刻图案,图案中既有印度教形象的神化人物,也有极具中国传统石雕风格的花卉草叶、祥云瑞兽图案。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能交相呼应、和谐相处在同一个古建筑配件之中。这就是“海丝之路”带来的深远影响。
(3)垂花装饰
具有浓厚阿拉伯建筑风情的泉州清真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遗迹之一,它建造于宋代年间。清真寺内部,除了丰天坛、明善堂之外,还有部分中式木构架建筑。在这些中式木结构建筑的建筑构件中观察,发现了带有拜占庭建筑、伊斯兰建筑的“盔式顶”与“球顶”结合的屋顶造型样式的垂花筒,它悄然安置于中式建筑之中,在清真寺整体大环境的衬托之下完全不觉突兀。可见海上丝绸之路建筑文化的传播,将两个民族的传统建筑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福建古建筑带来的装饰元素的共生性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四、结语
站在历史的角度,福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与文化共融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从海丝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看出,他国迁入的建筑文化,包括有建筑材料、建筑形制与布局、建筑配件的风格样式等方面,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的遍及本身为福建省带来的艺术产物,都从本质上影响着福建省的传统古建筑。当然,福建省的古建筑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们带着外来宗教特点、民族文化不断地发展迈进,形成了动态的、福建独有的古建筑文化。近年来,中央政府与福建政府也一直在讨论通过积极推进经济核心区域建设,推广“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等措施,打造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工作思路。对比古时的影响,现今的福建发展应该利用和借鉴当时的成功之处,大力发展现代福建特色的建筑文化,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摩洛哥)伊本·白图泰.异镜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M].(摩洛哥)朱甾,笔录.李光斌,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何振良.闽南古建筑略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
[6]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J].收藏家,2012,(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38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A类项目立项课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福建古建筑的影响研究》成果(JAS14348);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究课题《福建民间建筑元素的艺术运用》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9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