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岸饮食文化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2016-03-07 09:29:24颜红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颜红梅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两岸饮食文化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颜红梅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强化。《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的热播,使得两岸之间的饮食文化得以进一步交流。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中,在考虑两岸文化特色基础上,强化两岸饮食文化因素,从学生身边的饮食入手开展教学,就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起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两岸;饮食文化因素;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海峡两岸人们对饮食的要求逐步提高。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饮食文化得以发展。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汇。《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1]。将饮食文化融入应用型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2]。下文中,笔者就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将两岸饮食文化因素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两岸饮食文化交流的现状

台湾学者沈清松指出:“文化的‘同根’与文化的‘同质’不能相互混淆。虽然两岸文化属于同根,但是基于地区性、时间性、制度性的差异,已然造成不同质的状况”。[3]从地域特色来看,两岸饮食文化依托于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当地文化,并在不断交流中得以融合和发展。

台湾小吃具有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大陆美食依托于地大物博的中国国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特色。在历经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民族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将其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强化两岸文化交流,对于宣扬大陆饮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强化两岸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地区均开展了不同主题的两岸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以“中华美食·全球共享”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美食文化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和台湾同步举行;四川省宜宾市举办“2014宜宾首届海峡两岸美食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饮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进一步宣传了饮食文化的内涵。

二、英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之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应用型英语教学在注重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导入与渗透。饮食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就英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饮食名称

两岸饮食文化差异和国内外饮食的差异,其饮食名称均可以用英文来表达,能够让应用型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美食名称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两岸饮食文化交流菜谱大汇总”类似的活动,将两岸之间的美食交流与英语学习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曾经在我校应用型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鸡肉方面的食物进行汇总,且用英语进行表达。学生经过汇总之后,得出Chicken Soup鸡汤,Chicken Dumpling鸡肉饺子, Spicy Cumin Wings 孜然烤鸡翅,Fried Chicken Fillet炸鸡柳,Stewed Chick with Mushroom小鸡炖蘑菇等。随着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开始在日常的饮食中逐步用英语来表达食物。

2.饮食交流

强化两岸之间的饮食交流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两岸美食文化进行交流。这种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知识、自己总结两岸饮食文化交流的信息、自己表达对两岸饮食文化交流看法的行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能力,更是有利于强化大陆学生对台湾美食的认知,强化台湾学生对大陆美食的理解。在他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3.饮食特色

大陆饮食和台湾饮食都各具自身特色,所谓的饮食特色在具体的食物表现中就是特色小吃。作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吃独具地域风情。挖掘两岸的特色小吃,结合特色小吃来分析饮食特色,将其最具特色的部分用英文表达。此外,在饮食特色方面,开展《舌尖上的中国》文案翻译工作,结合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更为精确地使用词汇,并学会从词汇的文化内涵角度去理解记忆英语词汇,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三、两岸饮食文化因素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型教学中,要进一步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两岸饮食文化因素的挖掘与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强化两岸饮食文化因素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1.“说”两岸饮食内涵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过两岸饮食文化交流这一媒介,鼓励学生说出两岸饮食内涵至关重要。

第一,确定目标,鼓励学生“说”两岸饮食内涵。

结合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应用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曾在所教的班级范围内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两岸饮食文化不同内涵的见解。通过对不同的饮食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积累学生的词汇,另一方面则是强化语法知识。通过“说”,不仅可以丰富内涵,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给学生一定的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习关于旅游模块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谈论美食或者饮食对于旅游的影响,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大胆探讨。这一“说”两岸饮食文化的影响依托于教材开展而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提高应用型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明确主题,结合活动创新“说”的新形式。

开展“大陆美食专区”、“台湾美食专区”、“两岸美食魅力”等主题的英语演讲活动,要求与自身的经历结合,演讲具有真情实感,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参与兴趣极为浓厚。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主题开展辩论,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为了辩论会积极的查阅资料,积累词汇,分组讨论。这一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就曾经在所教的班级范围内开展过第二课堂的主题活动。以“台湾美食文化是否能够保留特色”为主题开展辩论,通过正规的辩论渠道和流程,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说”两岸饮食内涵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则起不到相对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注意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

2.“做”两岸饮食美味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想”“做”结合,创意激发乐趣

在教学中,倡导多元智能理念。学生自主选择的训练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做”两岸饮食美味的过程中,倡导“想”与“做”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美味。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备料、策划、动手这一流程里,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会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应用型英语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让应用型学生在英语课堂通过尝试“做”美食的方式来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就两岸饮食文化交流中,就某一饮食类型,通过台湾美食的介绍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起动手做。“做”美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实践带到了课堂。这种“做”美食可以搞成一个系列,比如这周开展台湾饮食的菜品,下周开展台湾文化中的甜品。这个月做大陆饮食中的鲁菜,下个月做大陆饮食中的粤菜等。每周或每月选择一堂课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且在做的过程中,与英语词汇和句型结合进行表述,能够提高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边“做”边“讲”,强化英语口语

此外,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就学生自己熟悉的某一菜品或者自己拿手的菜品进行现场演示。其实,学生具体做的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做的过程中,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参与到“做美食”的过程中,在“边做边学”的流程里,英语知识得以积累,英语口语得以强化,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在“做”两岸饮食美味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一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全面处理好对学生知识传授与技能提升的关系,通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做”两岸饮食美味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感”两岸饮食魅力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通过阅读和翻译训练“感”两岸饮食文化的特点

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它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5]。对于台湾文化来说,不仅包含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更是与台湾文化相关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很多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典故,比如,江南名菜“西湖醋鱼”有令人感动的“叔嫂传珍”;台湾小吃“贡丸米粉”是因为嘉庆吃过喜欢而被誉为贡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关于这些食物的来历,并结合其典故进行英文写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翻译任务,各小组将译文供老师和其它同学点评修改完善,整理出最优版本在班级中共享。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饮食情感文化,并学会从词汇的文化内涵角度去理解记忆英语词汇。

第二,通过数字化教学“感”两岸饮食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教学作为目前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OER、MOOCs等视频公开课和开放教育资源,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播放网易公开课的公视纪录片《台湾食堂》等让学生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阿美族爱吃的月桂心、创意无限的蚵仔煎等,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台湾文化的变迁。又如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BBC News)报导台湾的各种主题餐厅、娱乐酒店等,这些视频资源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既可以采用由老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的方式,也可以鼓励学生分组搜索整理剪辑相关的视频,供同学们课内课外交流学习,还可以定期举办视频的配音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达到交际目的。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研究依托两岸饮食文化交流这一平台进一步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充实学生对于两岸饮食文化的了解,强化其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通过运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以期全面促进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华英杰,吴英敏,余和祥.中华膳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应用型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9.

[3]沈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325~326.

[4]刘艳林,张建英,杨晓.改革应用型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8~70.

[5]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收稿日期:2015-11-17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