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次“入欧”前后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探析

2016-03-07 09:11:44
关键词:欧共体英联邦领导层

石 峰 可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英国首次“入欧”前后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探析

石 峰 可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之前,由于大国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工党反对参加超国家主义的欧洲一体化。进入60年代后,在重新评估欧洲政策过程中,鉴于党内分歧严重,领导层有意使其得出了“未决”的结论;在政府提出了加入申请后,领导层只得以骑墙态度维持工党团结;即便在加入谈判的趋向明晰后,出于大选考虑,领导层的表态也没有超越既有政策。虽然工党始终未明确支持还是反对加入欧共体,但其“有条件地支持加入”的政策已根本改变了反对加入的原则,从而为日后的政策调整奠定了基础。工党领导层维持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避免党的分裂,进而团结赢得下一次大选。

英国;工党;欧共体;欧洲一体化;盖茨克尔

英国与欧盟的关系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961年8月,英国提出了加入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时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首次申请,这标志着战后英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开始从世界大国向地区强国转变。迄今,学界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也得出了基本符合事实的认识和结论。然而,多数学者的研究多基于国家层面,主要是从保守党政府的角度进行的,对于此间在野的工党的政策的关注和分析则比较有限甚至有违事实*国外的研究主要参见L.J.Robins,Simon Rippingale,Roger Broad,Kristian Steinnes等学者的著作。国内已有的少量相关阐述多数认为,工党此间采取的是消极甚至反对加入的态度。。这对两党制的英国来说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作为两大政党之一,无论执政与否,工党的内外政策对英国的现实政治和未来发展都影响深远。因此,对此间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进行考察和分析,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

一、60年代前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及其背景分析

战后,仰仗着庞大的英联邦和二战胜利的余威,英国摆出的依旧是世界大国的架势,这在其对欧洲联合的政策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挥之不去的大国意识,在战后的十余年中,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执政,英国反对超国家主义的态度是明确和一贯的。而在两党分别在野的时期,它们也都基本赞同政府的欧洲政策。这正是当时英国所谓“共识政治”的一个体现。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到50年代结束时,英国人发现已不得不对传统的欧洲政策做出调整了[1]117-123。

为适应形势变化,保守党内阁在1960年初设立了一个经济指导委员会,以重新审查英国的欧洲政策。该委员会7月6日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六国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而我们却处在欧共体之外的话,我们将遭受严重的损失,我们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也必然下降;而如果我们已经处在欧共体内部,我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将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倘若六国的努力失败了,那将对西方利益产生巨大破坏,而欧洲的削弱对英国也将是一个严重问题。当崩溃即将来临时我们再去阻止就太晚了,但如果我们已经处在欧共体里面,我们将可能加强欧洲集团,并阻止其解体。”[2]这表明保守党政府已开始放弃拒绝参加欧洲一体化的原则。

与保守党不同,工党是一个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其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公有制的核心地位是1918年的党章规定的。以此为指导,艾德礼政府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并着手建立福利国家。同英国相反,此时西欧大陆国家执政的多为保守主义政党,它们普遍将国家恢复到了战前的资本主义模式,并在50年代初启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样的对比使工党自然地将欧洲一体化视为资本主义的跨国联合,把欧共体当作一个“资本主义俱乐部”。由于担心欧洲一体化干扰和破坏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与成就,工党竭力反对英国参加欧洲一体化。正如其1950年5月的一份小册子所说:“任何有执政前景的社会主义政党,都不会接受一个将国家政策中的重要领域交给一个超国家的欧洲代议机构的体系,因为该机构中将拥有永恒的反对社会主义者的多数,并会引发欧洲工人的敌对。”[3]8这样,在欧洲联合问题上,英国原本就存在的“例外主义”在工党那里又增添了意识形态的新内容,而这无疑为其政策调整增添了一道新的障碍。

虽然工党在50年代拒绝参加欧洲一体化,但其修正主义却正是在此间获得发展,并为其政策调整打开大门的。从50年代前期开始,英国经济渐趋繁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中产阶级开始崛起,部分工党选民因此在政治上呈现出浮动性特点,这对工党50年代大选的接连失败影响很大。在此背景下,工党右翼的修正主义得到了系统的发展[4]78-89。修正主义者除了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合乎道德”的重新解释外,还改变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目标的核心的认识。修正主义者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吸引选民的支持,但也在同时改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而为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调整部分地扫除了意识形态的障碍。

然而,修正主义却在1959年秋天遭遇重挫。由于当时修正主义并未成为多数党员的共识,工党领袖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在年会上修改党章中公有制条款的尝试遭到失败[4]90-109。这一行动不但引发了党内的激烈争论,使工党内部的紧张气氛达到了二战以来的最高点,而且直接导致了工党当年大选的失败,使盖茨克尔深刻认识到保持党内团结的重要性。

事实上,关于公有制的争论只是工党内部诸多分歧之一。由于组成成分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工党内部自始就充斥着各种派别,它们经过长期分化组合最终汇合为左右两翼。两翼间的斗争时起时伏,经久不衰,以致有人说:“英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不是在工党与保守党之间,而是在工党内部进行的。”[5]71从50年代初起,随着战后重建的完成,两翼的分歧日益严重,它们围绕防务、领袖人选、核政策以及公有制等问题进行了长达10年的激烈斗争[6]267-279,并成为工党大选接连失败的重要原因。到60年代前夕,已连续三次大选败北的工党再也承担不起第四次失败了,团结全党赢得大选因而成为了工党的头等大事。而避免在任何问题上再次引发党的分裂,也因此成为了工党领导层的当务之急,英欧关系问题当然也属于这个范围。

50年代结束之际,英国的欧洲政策面临调整的事实,为工党增添了一个新的有争议的话题。整体而言,工党内部对此的分歧同其左右两翼的划分大致吻合,右翼“修正派”往往比左翼“正统派”更积极。然而,具体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往往出现一些右翼分子反对,部分左翼成员却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情况,而“中间派”成员的观点更是因人而异。由此所构成的两个对立阵营,被称为“亲欧派”和“反欧派”。这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使工党在英欧关系上迈出任何一步都异常艰难,这在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前后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上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二、加入申请提出前工党对其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新评估

进入1960年,在察觉到保守党正在重新审查其欧洲政策之后,工党也展开了对其欧洲政策的重新评估。5月,工党国际部率先发布了一份报告。它承认:“工党过去将欧共体的建立主要是当做经济实体的成立对待的,但现在它的发展已越来越明确地显示出,政治和战略的长期考虑是包含在内的。”报告强调了制定明确的欧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是否同欧共体建立密切联系的选择对英国的未来十分重要。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中间路线的解决方式是不实际的,这是从关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得到的教训之一”。报告最后总结说:“工党现在必须决定走哪一条道路。”[7]然而,它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从11月起,财政和经济政策小组委员会对英欧关系展开研讨,并于次年3月提交了报告。关于经济与社会方面,报告表示:“加入欧共体不可能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相反,……如果能够获得充分保障,加入似乎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关于政治方面,报告强调:当前的任务是,“确定欧共体是正在向一个完全的联邦式欧洲超级国家快速前进,还是其目标仅限于更为松散的联系形式。”报告最后总结道:“如果早已计划好要建立一个‘联邦式的国家’,英国加入欧共体后英联邦将难以继续存在下去,英国也将无法继续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独立角色。如果能出现一种更慢且更加不确定的速度,对英国加入的反对则不会那么明确。”[7]很显然,这一报告也未能给出确切的回答。

1961年6—7月间,工党其他一些政策制定机构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其中,国内政策委员会的报告提出了三点概括性结论:第一,加入意味着英国对欧共体的坚定承诺,然而,这是否会导致西欧的联邦式一体化却只是一种推测;第二,加入欧共体会导致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削弱,但削弱的程度取决于共同体内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如果欧共体内的社会主义政党能够设法增强它们的权力基础的话,那将为在欧洲层面增强社会主义者的协作、影响和控制打下基础;第三,英国加入欧共体对英联邦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主要的影响是英国将同欧共体建立比其目前同英联邦更为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而这将引发政治联系和贸易模式的重新定位[7]。可见,这一报告也没有对工党的欧洲政策给出确定性结论。

虽然上述报告都未给出明确的建议,但它们事实上已提供了足够的决策信息。按常理来说,在英国的欧洲政策面临调整的背景下,在前述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基础上,工党领导层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是否支持加入的决定。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竟出人意料地达成了这样一项共识:在获得更多信息之前,不应发表任何声明以使工党对任何一种方式做出承诺,表达这一态度的方法之一是不断强调该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直到谈判之后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具体的加入条件[8]51。那么,工党领导层何以如此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他们为维护工党团结而采取的一项策略,因为在重新评估过程中,在没有把握获得党内绝大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一派的主张,都有可能导致工党分裂,进而危害其大选前景。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领导层拒绝对任何一派的主张做出承诺,并对两派的活动都进行了压制。在6月15日的议会党团会议上,针对“亲欧派”的几份早期动议,盖茨克尔提醒议员们,由于工党尚未做出决定,这些议案将严重地令工党难堪,因此应当撤销[9]。7月13日,当“反欧派”成员提出,工党的基本条件应当包括“完全满足英联邦要求、英国不对联邦式联盟做出承诺的明确协议,以及满足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英国农业的要求”时,盖茨克尔愠怒地表示:这是愚蠢和不负责任的,他决心像以前一样不对任何方式做出表态。任何尝试列出工党的条件的做法都会彻底分裂工人运动[10]595-596。7月14日,在工党与工会联席会议上,盖茨克尔提出了在得知政府的意图之前不做任何决定的要求;同时,他还要求一直倾向于同欧洲建立更紧密经济联系的工会代表们在立场明确之前保持沉默。会议最后接受了他的“未决”政策[11]227。

至此,尽管工党领导层已获得了足够决策信息,但它却从未给出明确结论。对盖茨克尔来说,不做任何可能破坏工党大选获胜机会的事情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他采取的显然是一种模糊的左右平衡的方法。正因如此,《社会主义评论》杂志在1961年7月抱怨说:“在欧洲问题上,工党至今守口如瓶,既没有来自高层的官方声明,也没有来自底层的相关讨论,甚至在工会和工党的会议上也没有决议……工党的普通党员对此毫无准备。”[12]43

虽然工党领导层拒绝对任何一派的主张做出承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此问题上完全中立。比如,对于财政与经济政策小组委员会的报告,盖茨克尔大体赞同其中的积极评估,而反对强调加入将会产生负面政治后果的结论[8]41。再比如,1961年7月3日,国际部在其报告中曾警告说,如果英国加入欧共体,英联邦将在经济和政治上遭到严重损害。据说,盖茨克尔将此视为反欧理由的“显著夸大”,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评[13]709。这些都反映出工党领导层的观点更接近“亲欧派”的立场。

三、加入申请提出后工党的内部分歧与骑墙态度

在内阁做出了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决定后,1961年7月31日,首相麦克米伦向下院做了通报。8月1日,工党议会党团就此举行会议,盖茨克尔明确表示希望保持工党在欧洲问题上的团结。会议拒绝了部分议员在下院表决中自由投票的要求,而是决定提出一项修正案:只有在加入条件对英联邦总理会议来说可以接受,并同我们对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他成员的义务和承诺一致的情况下,英国才可以加入[11]228。对工党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精明的策略,因为两派均能接受它:“亲欧派”认为它是有弹性的,工党的政策将取决于这些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反欧派”则相信这些条件不会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到那时再表示反对。这一修正案的提出反映出,工党此时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已悄然变为“有条件地支持加入”。这一变化虽然看似并不显眼,但其意义却极为深远,因为无论这些条件多难满足,工党反对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原则都已被彻底改变了。

8月2-3日,下院就政府申请加入欧共体的议案进行了辩论和表决。盖茨克尔表示反对任何对英联邦来说不可接受的条件,并敦促召开讨论这一问题的英联邦特别会议。他强调说:“采取中间路线的人在做决定之前必须知道具体的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谈判,至少到那时我们应该已经消除了一些怀疑因素。”[14]表决时,工党议员集体投了弃权票,并提出了前述修正案。虽然工党在表决中采取了统一立场,但这种集体行动却难掩内部分歧。辩论中,部分工党议员表达了对《罗马条约》将对国际收支和资金流动的影响的担忧;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则公开宣称:“我们无权仅为了在杜塞尔多夫销售洗衣机这一令人怀疑和微不足道的利益出卖我们的朋友和亲戚。”[14]

此后,虽然领导层竭力维持模糊和平衡态度,但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却始终威胁着工党团结,也促使领导层在欧洲问题上谨言慎行,如履薄冰般地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1961年10月初的工党年会对三份有关英欧关系的提案进行了辩论和表决,4号提案最终获得通过。它提出:“如果英国的农业和园艺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及英联邦能够获得保证,并且如果英国能够保留对国内公有制和计划的控制,工党就支持加入。”这份提案是当时党内两派都能接受的,也符合8月初所提出的修正案。虽然4号提案获得了通过,但两派间的分歧依然明显。克莱夫·詹金斯(Clive Jenkins)声称,美国支持英国加入是为了便于其接管英联邦市场,并表示:“(加入的)支持者们……希望看到我们加入一个由我们不喜欢并且他们也不喜欢我们的人们主导的欧洲。”而罗伊·詹金斯(Roy Jenkins)不但反驳了加入会妨碍英国社会进步的论调,而且争辩说:“从长期来看,英国的加入是有利于无望同英国组建关税同盟的英联邦的。”[15]211-227

年会之后,工党内部的分歧不减反增。比如,1961年12月,亲欧的“工党共同市场委员会”指出:“欧共体国家有比英国更高的公有制比例,它们肯定会反对妨碍国有化扩大的措施;《罗马条约》不会阻止进一步国有化,因为其第90条明确规定,公有制企业应当同私有制企业遵循同样的公平竞争条件。”[7]反欧的芭芭拉·卡斯尔(Barbara Castle)则在1962年3月13日表示:“如果加入欧共体,英国将不再会有充分就业的政策,也不再会有对国际收支平衡有重大影响的计划经济条款,因为政府将不再被允许维持对货币汇率和进口的控制。”[8]57-58

面对双方的激烈争论,1962年1-4月间,工党领导层密集发声,为“未决”政策划定了基线。比如,副领袖乔治·布朗(George Brown)在1月31日的议会党团会议上重申了“在得知政府的加入条件前,不会做出任何明确的结论”的立场[9];全国执行委员会也在3月12日表示,在关于欧共体将如何影响英联邦的研究工作完成前不会做出决定[11]235;一个月后,盖茨克尔更向议会党团发出了只有前座议员发言人才可以就英欧关系发言的指示,并宣布禁止提出和召开任何可能破坏“未决”政策的议案和会议[9]。

尽管这些措施部分地抑制了双方的敌对行为,但两派间的敌对情绪依然与日俱增。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民众对工党的欧洲政策表现出兴趣,并要求澄清。在此背景下,盖茨克尔于5月8日发表了一次专题电视演讲。他首先强调了欧共体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加入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他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在得知以何种条件加入之前说‘是’或‘否’是愚蠢的。……留在外面是否比加入更好取决于工党列出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以有利的条件加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我们期待获得有利的加入条件。不加入是可惜的,但并不是灾难性的。以不利的条件加入我们将后悔终生,因为它真正意味着英联邦的终结。那样,历史也不会原谅我们。”[7]

此次演讲首次公开阐释了工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对党内对立的两派来说,它似乎是不偏不倚的,它使工党依然维持着“未决”政策。笔者以为,盖茨克尔这样做大概有以下考虑:第一,这样做能使工党站在维护英国国家和民众利益的制高点上,因为它是否支持加入完全取决于能否获得有利的条件;第二,这样做能使工党获得相对于保守党的主动权,因为这样的表态使得无论最终结果为何都不会超出工党的政策范围,而提出了加入申请的保守党政府已然“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样做还能有效地维护工党团结,因为演讲中不仅没有出现直接反对任何一派的内容,而且为两派间的争论画上了一条不许逾越的红线,这就为维护工党团结进而全力以赴大选创造了条件。

至此,虽然工党依然维持着“未决”政策,但同之前一样,领导层的倾向性其实不难窥见。比如,布朗就对1961年年会通过的提案不是更积极感到失望[16]216,并表示:“如果必要的保障措施实现了,工党应当积极地支持加入。”[17]119盖茨克尔的态度则在1962年3月初同瑞典记者的谈话中透露出来。他将那些顽固的“反欧派”称为“疯子”,并表示:“工党原则上欢迎英国同欧共体密切合作,但顽固的‘反欧派’可能会拒绝英国加入,即便政府成功地获得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工党内也存在坚定的‘亲欧派’,那时,保守党就可以从工党的分裂中获益了。”他无奈地承认:“我没有别的选择,反对党在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上不能一致,真是不幸!”[8]63-64可见,此时的工党领导层仍然更倾向于“亲欧派”的观点,只是策略的考虑使他们采取了骑墙态度。然而,进入1962年下半年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工党的态度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国内外形势的演变与工党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变化”

进入1962年6月后,主要是由于英国的经济出现了问题,保守党政府在英国选民中的受欢迎度下降。由于是保守党政府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英国选民对欧共体的好感也因此随之降低。比如,1961年9月时,英国选民中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比例为52%,反对者仅占13%;但到了1962年6月,支持加入的比例就下降到了36%,而反对者的比例则上升到了30%[11]239-242。正当大选风向转离保守党的时刻,更多地强调英国加入的弊端,可以为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保守党政府制造更多的负面形象,进而巩固工党正在上升的支持率。在此背景下,盖茨克尔对英欧关系的表态似乎发生了一些不利于“亲欧派”的变化,然而,工党的政策事实上并没有超越其既有态度。

比如,在6月6日的议会发言中,虽然盖茨克尔表示:“不能接受由欧共体那令人难以容忍的共同农业政策所构成的威胁,并无法理解为什么欧共体不能像对待法国的前殖民地一样友好地对待英联邦。”但他同时承认:“英联邦不是代替欧共体的可行选择,如果选择英联邦而不是欧共体,英国将在未来陷于孤立。”[14]在7月初的英联邦议会协会会议上,虽然盖茨克尔驳斥了那种认为存在支持加入的压倒性理由的主张,并警告说:“如果英联邦感到被英国抛弃了,那将是灾难性的。”但他同时重申了工党的立场取决于政府谈得的条件的原则,并表示:“‘反欧派’所强调的一些加入的负面后果被过分夸大了。”[11]243

进入8月后,形势进一步变化。首先是法国于8月5日提高了外部食品进入欧共体的税率。由于政府曾一再表示会保护英联邦的利益,因此法国的行动使其极为尴尬,为此它暂停了正在进行的加入谈判。其次,政府在8月10日公布了一份谈判的《协议大纲》,其中包含了许多对英联邦不利的条款,比如:拒绝给予亚洲和非洲的英联邦国家海外联系国地位,拒绝给予英联邦国家的温带食品同法国前殖民地的食品在欧共体内的类似销路,以及到1970年终结英联邦特惠制等。由于《协议大纲》从政府承诺上退步了很多,因而遭到广泛批评;同时,它也使工党可以预判加入谈判的总体趋向了。为了给政府制造更多困难,并兑现自己的立场取决于谈得的条件的承诺,工党积极利用《协议大纲》发起攻击,将政府置于背叛了选民的境地之中。

虽然领导层此时仍强调工党的政策取决于最终的谈判结果,但他们的表态却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对加入的敌意。比如,研究部在1962年8月中旬批评道:“政府的《白皮书》(即《协议大纲》——笔者注)拒绝了超过5亿不发达国家英联邦民众的海外联系国要求;除了一个特例外,欧共体没有接受任何‘摩洛哥式的协议’*所谓“摩洛哥式的协议”是指,那些未能获得欧共体联系国地位的英联邦国家,依照摩洛哥的模式同欧共体签订协议,以使它们的产品享有继续进入英国市场的权利。;‘类似的销路’的原则也被可笑的‘合理的机会’的条款所取代。”[18]9月初,盖茨克尔同英联邦国家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谈后发布的公报警告说:“如果英国在目前的条件基础上加入欧共体,必然会对许多英联邦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害,并因而影响到英联邦自身的团结。”[11]2479月中旬,他进一步表达了对《协议大纲》的不满:“我们正在出让我们的一切……我们不认为现在的条件足够好。它们对英联邦具有破坏性,并且同政府的庄严许诺不一致……我们必须获取更好的加入条件,或者留在外面。”[19]253而他在9月21日的电视演讲则更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敌意:“英国正在被要求放弃现有的贸易安排,但获得的却只有承诺和模糊的保证……。《协议大纲》中的条件使英国面临在欧洲和英联邦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我不认为英国人民……会一时愚蠢地抛弃英联邦这一巨大的历史遗产。”[12]51

领导层这种颇含敌意的表态令“亲欧派”感到不安,许多人认为工党已经转向了反对加入的方向。然而,此时的工党事实上并没有偏离其骑墙态度。比如,在9月25日的影子内阁会议上盖茨克尔就表示:“尽管我们不能接受以《协议大纲》为基础加入欧共体,……但工党不会明确地反对加入,相反,若条件适当,工党仍会支持加入。”[11]251工党的骑墙态度更明确地反映在1962年9月底全国执行委员会的政策声明中。它首先列出了工党支持加入的五项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对英联邦内的朋友和伙伴们的贸易及其他利益的保障;向目前一样实施我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自由;履行政府对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伙伴的承诺;对我们自己的经济实行计划的权利;确保英国农业的地位。但它同时又表示:“工党视欧共体为一个伟大而有想象力的概念,六国的结合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步骤,它在世界上的影响正在上升。”声明最后总结说:“支持和反对加入欧共体的经济理由是平衡的,……工党保证,如果这五项条件得到满足,英国就应当加入。”[20]245-251

工党此时并未偏离其既有政策的另一个力证出现在10月初的年会上。10月3日,盖茨克尔在年会上发表了反欧色彩浓厚的演讲。他驳斥了政府所谓加入一个“有活力的欧洲”的经济理由,攻击了加入欧共体的政治含义,并强调了加入将给英联邦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总结道:“当政府已被逼至角落并放弃其保证之时,留在欧共体外并不是灾难性的,因为英国可以增加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英联邦的贸易。”[20]154-162这一演讲引发了“反欧派”的欢呼和“亲欧派”的失望,也被一些学者视为工党从骑墙转向反对加入的标志[21]27-28。然而,许多人似乎忽略了的一点是,盖茨克尔在演讲开头就明确表示,他“只是反对在现有条件下,而不是从原则上反对加入”;在演讲结尾,他再次强调:“我们并没有关上大门,我们的条件仍然可以得到满足,它们不是不可能的,它们不是不切实际的。”[20]154-165更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表决中,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加入的提案,甚至要求就此问题举行大选的提案,都没有获得通过;相反,前述维持了骑墙态度的全国执行委员会政策声明获得了通过,成为了工党官方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乍看上去,盖茨克尔的立场似乎是矛盾的。既然他仍然坚持“未决”政策和骑墙态度,那他又为何发表反欧色彩浓厚的演讲呢?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其行为的根本目的实际还是希望以此维护工党团结,进而争取赢得下一次大选。虽然随着大选风向的转变和《协议大纲》的公布,攻击政府的欧洲政策有助于巩固工党选情向好的势头,但盖茨克尔又无法完全转向“反欧派”。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修正派代表的他更倾向于“亲欧派”的主张,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转向从原则上反对加入,那将必然导致两派的决裂,并使其丧失构成“亲欧派”核心的右翼势力的支持,而这将不但危及到工党的团结,而且会危及到他的领袖地位。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盖茨克尔才采取了一种看似矛盾却是精心设计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发表反欧色彩浓厚的演讲,在批评了政府政策和展现了工党爱国形象的同时,安抚和笼络了一直对他心怀芥蒂的以左翼为主体的“反欧派”;另一方面,通过维持“未决”政策和骑墙态度,为其修复同“亲欧派”的关系留下了空间;与此同时,它也使得工党在英欧关系问题上的大门没有被关闭,从而为日后进一步的政策调整埋下了伏笔。盖茨克尔此次演讲的策略性很快就得到了证实。比如,他在1962年12月11日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中就这样写道:“在谈判结束前做最终的决定是不可能的……尽管工党认为以好的条件加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我们并不认为谈判的破裂是灾难性的。”[22]677盖茨克尔的这一策略显示出,在经历了左右两翼的长期斗争之后,他终于认识到,在面对困难问题的时候,正面迎击并不总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就在盖茨克尔以其精心设计的策略维持了工党团结,从而工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上台希望的时候,他本人却于12月16日因病住院。虽然英欧谈判此前就已恢复,但戴高乐却在1963年1月14日最终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月17日,英欧谈判正式结束。第二天,盖茨克尔病情恶化,不治身亡。此后,为避免在大选之前在欧共体问题上出现新的分裂,在新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带领下,工党领导层实施了一个所谓的“三年期管制”,禁止党内关于欧共体问题的任何辩论。英国同欧共体的关系问题也因此在工党的议程上沉寂了一段时间。

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在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前后,工党并不像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坚决地反对加入,或者至少在后期从中立转向了反对加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工党所采取和竭力维持的始终是一种“未决”政策和骑墙态度,即工党是否支持加入取决于能否获得满意的条件。虽然工党始终都没有明确是支持还是反对加入,但其“有条件地支持加入”的政策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反对参加欧洲一体化的原则,从而为日后工党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奠定了基础。工党此间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之所以呈现如此形态,无疑是国内外和党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谋求上台的政治需要显然是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英国工党带有一些工人阶级政党的色彩,但它本质上却是一个遵循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体制内政党。在成长为主流政党的过程中,它已逐渐由一个纲领型政党转变为了一个选举型政党,其最初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也被争取更广泛的选民支持,进而赢得或维持执政地位的目标所取代。鉴于工党已连续失去了三次大选,谋求上台就成为了其领导层的首要目标。欧洲一体化是一个工党内部争议很大的问题,草率的政策或决定极易引发党内争论甚至导致党的分裂。虽然避免分裂并不是工党上台的充分条件,但维护团结却是其赢得大选的必要条件。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盖茨克尔主导下的工党领导层才精心设计和实施了这种含糊和平衡的策略。

[1] 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 National Archives.Public Record Office.CAB 129/102,C.(60)107[Z].6 July 1960.

[3] Manifesto by the 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on European unity(May 1950)[EB/OL].http://www.cvce.eu/obj/manifesto_by_the_national_executive_committee_of_the_british_labour_party_on_european_unity_may_1950-en-626bf849-0be2-499c-a924-d768c9f05feb.html,2016-04-23.

[4] 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 冉隆勃,等.当代英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面面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 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7] National Museum of Labour History.International Department.“Problems of European Unity”[Z].May 1960;“Britain and Europe”[Z].March 1961;“The European Commitment”[Z].July 1961;Newsbrief of the Labour Common Market Committee[Z].December 1961;“A Party Political Broadcast on behalf of the Labour Party”[Z].8 May 1962.

[8] Kristian Steinnes.TheBritishLabourPartyandtheQuestionofEEC/ECMembership,1960-72:AReassessment[D].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vember 2010.

[9] National Museum of Labour History.Parliamentary Labour Party Meeting[Z].15 June 1961;31 January 1962;12 April 1962.

[10] J.Morgan.TheBackbenchDiariesofRichardCrossman[Z].London:Hamilton and Cape,1981.

[11] Simon Rippingale.HughGaitskell,theLabourPartyandForeignAffairs1955—1963[D].University of Plymouth,July 1996.

[12] Roger Broad.Labour’sEuropeanDilemmas:FromBevintoBlair[M].Basingstoke:Palgrave,2001.

[13] Philip M.Williams.HughGaitskell:APoliticalBiography[M].London:Jonathan Cape,1979.

[14] House of Common Debates[Z].2 August 1961,Vol.645,Cols.1501—1506;2 August 1961,Vol.645,Col.1665;6 June 1962,Vol.661,Cols.513-527.

[15] The Labour Party.ReportofthesixtiethAnnualConferenceoftheLabourParty[M].London,1961.

[16] George Brown.InMyWay:ThePoliticalMemoirsofLordGeorge-Brown[M].London:Victor Gollancz,1971.

[17] Andy Mullen.TheBritishLeft’s“GreatDebate”onEurope:thePoliticalEconomyoftheBritishLeftandEuropeanIntegration,1945—2004[D].University of Bradford,2005.

[18] National Museum of Labour History.Research Department.“Commonwealth & the Common Market”[Z].August 1962.

[19] G.McDermott.LeaderLost:ABiographyofHughGaitskell[M].London:Leslie Frewin,1972.

[20] The Labour Party,Reportofthesixty-firstAnnualConferenceoftheLabourParty[M].London,1962.

[21] L.J.Robins.TheReluctantParty:LabourandtheEEC,1961—1975[M].Ormskirk:G.W.and A.Hesketh,1979.

[22] Philip M.Williams.TheDiaryofHughGaitskell[M].London:Jonathan Cape,1983.

[责任编辑:赵 红]

An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s European Integration Policy Before and After Britain’s First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SHI Feng-ke

(College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the eve of 1960s,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idea of great power and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the Labour Party had opposed to take part in the supranational European Integration.After entering the sixties,since there were ser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arty,in the process of reappraising its European Policy,the leadership made it come to a conclusion of “pending” on purpose;After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joining application,the leadership could only maintain the unity of the Party by the attitude of sitting on the fence;Even after the trend of joining negotiation became clear,out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general election,the leadership’s attitude is still not beyond its existing policy.Although the Labour Party was not clear in supporting or opposing Britain to jo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its policy of “supporting to join conditionally” had changed the principle of opposing to take part in European Integration fundamentally,and therefor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olicy adjusting in the future.The Labour Party leadership’s goal by maintaining this strategy is to avoid the division of the Party,and to win the next general election in united state.

Great Britain;Labour Party;European Community;European Integration;Gaitskell

2016-09-21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5BMZ084)。

石峰可(1981-),男,山东商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K561.5

A

1001-6201(2016)06-0144-0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6.026

猜你喜欢
欧共体英联邦领导层
从共同农业政策看欧共体的运行机制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欧洲走向统一
欧共体时期西欧的安全防务合作
查尔斯王子,下任英联邦国家元首
第一财经(2018年15期)2018-05-08 17:26:46
英联邦秘密研究女王继位人
环球时报(2018-02-14)2018-02-14 05:01:43
微型公共领域理论对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价值
基于面板数据的领导层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企业投资水平的中介效应探索
欧盟地区政策改革及趋势新探
领导层,你做了吗?
商学院(2006年8期)2006-08-21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