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2016-03-07 09:08:37李欣颖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修身启示孔子

李欣颖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孔子修身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李欣颖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其根本的确立,显明于儒家,造端于孔子,其实质在于修学、修德,以充实知识作为行人事之根基,以社会所要求的伦理道德规范对自身进行修炼改造,使自身的境界得以提升。当今,随着时代特性与社会环境的变迁,部分人形成了一系列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出现扭曲,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孔子修身之道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修身;德育;启示

修身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质就是用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境界为目标,对人自身进行内在改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追溯上下五千年,无处不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儒家的理论大纲,也是整个封建社会有识之士的理想和追求。修身是修炼自身的开始,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要求[1]。孔子将春秋以前的修身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修身学说,并将修身思想作为根本而确定下来。

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文化思潮交融碰撞,人们的思想愈来愈呈现独立、多元、多变等特征,道德领域丛生出令人忧患的病害。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并效仿之,这无疑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挑战。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古鉴今,将孔子的修身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对于优化道德环境、造就现代君子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孔子修身思想的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

修身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关于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的主要路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修身之道。

1.孔子修身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的修身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土地归周天子所有的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占有欲更加强烈,私有制开始萌芽。至春秋晚期,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促使了人们对文化和个人修为的更高追求,为修身思想的建立与完善打下社会基础。

(2)政治环境动荡不安。进入到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变革在政治上表现为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群雄争霸的多元政治格局。周天子丧失了固有的大宗、共主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晋、魏、楚、吴等诸侯国相继称霸[2]。这种社会的动荡直接导致礼制的混乱,是孔子修身思想得以产生的客观要求。

(3)人文环境发生改变。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直接影响到奴隶主贵族意识形态的礼乐不能发挥其原有功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就此形成。这一时期的先哲们思考和追求着将“天下无道”变为“天下有道”的良方,因此在群雄兼并、诸侯混战的夹缝中,出现了学术自由、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为孔子的修身思想创造了良好的孕育土壤。

2.孔子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达到理想的人格状态是儒家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的修身思想就是要通过不断修养道德和学问,达到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结果。孔子所向往的人格是圣人和君子。他认为,每个人只有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具备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3]。孔子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身之基础——知耻。所谓知耻,就是指人在行事时要怀着羞耻心,有可以正确区分荣辱的内在标准,懂得何事当践行,何事当杜绝。怀有羞耻之心是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观念的基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初始;有了羞耻心,个人行事自律的品格就会水到渠成毫不费力的产生,也就不会做出违背道德规范或感到耻辱的事。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便会自觉地由于内心不安而驱使其努力改正。因此,修身思想的基础就是要涵养一颗懂得羞耻的心,以形成一种由内心而生的、约束自身的规范。

(2)修身之标准——明礼。孔子主张君子学礼、知礼、好礼。夫子注重礼教,他认为,崇“礼”与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因而强调“不学礼,无以立”[4](P201)。 “礼”的思想并不是孔子独创的,而是他沿用了从西周之时流传而来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孔子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他提出的人进行修身的衡量标准就是明礼,使人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对创建大同社会,恢复社会稳定的深切期冀和强大的使命感。

(3)修身之目标——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P25)是孔子两句意味深长的话,孔子尝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P85)。他以“仁”作为人的最高品德,而这种最高的品德,又是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习得的。所谓“仁”,是人的一切美好德行的总和,一个人修身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仁”的境界,这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最高追求,也是后世有人将儒学称为仁学的根由。

二、孔子修身思想的方法路径

在修身教育中,孔子认为行重于言。他更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是在具体行动中得到提高和完善的。孔子通过日常生活及教学实践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修身方法。

1.立志有恒

在修身过程中,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远大志向。立志的目的在于“诚意正心”,即确立目标和理想后,人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坚持不懈的信念,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重视精神生活,强调志向和道德理想,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P108)此中“志”就是指志向、目标。可见有无远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就理想人格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孔子也常教导学生要使眼前利益服从远大理想,他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4](P156)他认为人一生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学习做人都应朝向远大目标,不能贪图一时之快。提倡人们锻炼意志,培养毅力恒心,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达到“为之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匹夫不可夺志”的坚定不移的程度。

2.学思结合

学习和思考是修身的基础,孔子一直强调在接受知识和技能时要做到学思结合。孔子充分肯定学在修身中的重要地位,把学看为君子成德的必经之路,指出“君子学以致其道”[4](P226),意思是君子通过学习成就其德业,而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穷尽一生不断学习。他认为学思不能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P18),“学”与“思”辩证统一,二者在运用中互为补充。孔子所提倡的学与思相结合的修身之法,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人们对自身道德境界和修身养性的自我教育和深切思索,同时也包含了对于文化知识的习得与思索。

3.克己内省

孔子强调“克己”,认为克己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克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去克服个人私欲,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指出“克己复礼为仁”[4](P138),“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要求人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克制和战胜自己头脑中非道德的欲望、不理智的行为和不正当的言论等,使自己的言行时刻符合道德规范要求,从而达到“仁”。如若逾越道德规范则立刻自觉加以克制,使之重回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轨道上来,这就达到了“仁”的要求。所谓内省,是指人们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从情感、思想、言论、行为等方面去审视自己、解剖自己,不断反思和总结,使自己朝着道德要求的方向发展。孔子提出人人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4](P43)这就是说,无论是见到贤者向之看齐,还是见到不贤的人将之作为参照物而反省自身,均含有贵在自觉之意。孔门弟子曾参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P3)内省是个人修身的根本之所在。

4.身体力行

《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就是常常练习、实践的意思。修身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躬行践履,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4](P18),是讲君子的一种表现,即践行他所说的话,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其所重,在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4](P174)这句话是说,君子以“其言而过其行”为耻,不符合言行一致的标准。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不仅仅思想意识要符合修身的思想准则要求,更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把意识转化为行为,做到身体力行。

三、孔子修身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孔子修身的智慧,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高校里也产生了一些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令人堪忧的现象,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去指导高校德育实践,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1.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注重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工作。《大学》第一章开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中记录孔子强调“为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上,做好现代德育工作,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有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看到现存问题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总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饱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正确且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心时事政治,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有着迫切要求[5]。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存在某些令人忧心的道德问题。例如,对政治信仰的逐渐淡漠,难以树立宏大的理想追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不足,甚至在信息时代西方的意识形态涌入中国的大潮下,信仰动摇、政治责任感流失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发生扭曲,学习、工作愈加具有功利性,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缺少大局观念、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等情况[6]。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同学不善于进行自我调适,在学习生活不顺心意的时候,焦虑、烦躁、自卑、挫败等各种消极情绪开始肆虐,甚至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孔子修身思想对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针对高校德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理解和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修身思想,对于贯彻好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培养出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启示。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须有意识地将孔子的修身思想运用至学习与生活当中,坚持“自省” “交流”“慎独”,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和境界。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都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使得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省”是首要环节,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中发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思想意识与言论行动等方面审视自己是否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同自己的非正确思想活动和行为习惯作斗争,坚持做到“自省”[7]。同时,在自省过程中,沟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的桥梁,在谈话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听取他人的建议,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慎独”要求个人在独处时也要像有人监督一般严格要求自己,是发源于内心的一种自律的修养方式,它对人自身的道德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慎独”表明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人生态度,在人还未达到“慎独”境界时,极易发生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把自省、交流与慎独的修养方法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当中,有利于双方共同养成高水平的个人修养。同时,通过运用孔子的修身方法,教育者得以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受教育者得以更好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管理者须提高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丰富教育模式,强化渗透性。在我国古代,教育均以德教为主,孔子认为社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君王对人民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德育是人的良好品性的培植过程,是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人们只有充分进行了道德修养,才能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只有在安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推进我国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国家平稳健康发展。当今高校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政治倾向化[8]。不可否认的是,德育活动服从政治工作的需要,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践指导,但它主要调节政治关系,而不侧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首先要成为步入社会的社会人,亟需在校期间加强关于德育方面的课程学习,以应付进入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高校管理者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提升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德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也是需要人们终其一生去为之付出和经营的包罗万象的事业。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是深远而悠长的,德育工作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色,让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获得身心的成长。修身文化中的“礼”,大到国家“礼制”,小到生活“礼节”,无所不至。“礼”的外在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内在的影响和教化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尝试借鉴孔子修身思想的方法路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公民课以至日常生活中,以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提升德育的实效。

总之,孔子的思想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继承和弘扬的精髓。将孔子修身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高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对于造就现代君子、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推动德育事业的健康进行、保证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答浩.立人之基 重德之本——论孔子修身理论形成的文化基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236-238.

[2]蓝锡麟.半部《论语》——孔门君子的德行坐标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237.

[3]江丽娜.孔子修身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17.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贾永存.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的思考与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30):63-65.

[6]邓剑华.《论语》修身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5.

[7]李要鹏.孔子修身思想对高校师范生自我修养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3):75-78.

[8]王金萍,马野.借鉴孔子“修身”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2(5):14-15.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LI Xin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

Abstract:Self-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system of thought, it started from Confucius and established by his successors. Its essence is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virtues. Its basic purpose is to enrich one’s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improve personal ethical qualities by self-practice according to social moral principles, thus to improve one’s own realm. Today, Some people have formed a series of contradictory and conflicting moral ideas with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whose faith is unstable is turning distorted, which leads to many problems needing to be solved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Confucius’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can be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nowaday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Confucius; self-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6-03-24

作者简介:李欣颖(1992-),女,河北廊坊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3-0105-04

猜你喜欢
修身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8:31:32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42:45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