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路

2016-03-07 07:50巨德辉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谢 天,巨德辉(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路

谢 天,巨德辉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服装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建立健全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行业资格框架认证;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构建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结构体系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教学实践一体化;素质技能一体化;行业资质认证;动态教学模式

巨德辉(1964—),男,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装品牌设计研究。

在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环节。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注重就业,社会同样也对它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有着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体系时,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知识传授与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基本素质、加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建设中大胆走以岗位需求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教学努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切合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现实和服装类企业现状的教育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和变革,必然促使高等服装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发生变化。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并积极吸收、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以此来指导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巴西著名设计教师Aart Van Bezooyen就在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启发式教学,通过会议、研讨和与其他设计师及青年学生一起工作的教学形式研讨可再生设计的实用性,注重把学生的设计引导至实用当中。对于材料的分类,他把当地垃圾箱回收的材料划分为五类:纸、塑料、玻璃、金属、有机物。他主张从分类方向进行设计,依据环境、年龄等进行设计。通过公司雇员的参与和支持给予学生学习、实践的信心,并以此体现课题的实用性,不局限于学校及课堂,设计成果多被企业运用,真正做到了为生活,为他人的设计理念,设计成果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约翰·拉塞尔说:“对于一种另类艺术来说,关键在于能使用最普通的材料创造出奇迹。苏黎世达达派的一位开创者说:我们用剪刀、橡皮泥、麻袋布和纸来‘作画’。”[1]因此,国内当前的服装教育也有必要树立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即面向社会需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阿瑟·艾夫兰在其著作《西方艺术教育史》中论述:“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是对以往那种由机械式科学观造就的陈旧教育观的巨大挑战。在它看来与机械科学观对应的近代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一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和技术人,而不是培养一种综合了高级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智慧人。”[2]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素质与专业能力一体化的教育,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融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注重构建现代人才的质量观。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和扩大,相关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这也成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推行素质和专业能力一体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专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增强院校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弗兰克.H.T罗德斯对美国的大学是这样反思的:“大学应该以它所代表的广泛的人类关怀,在专业课程和计划中设置通识教育。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个全新的课程,但是需要一种全新的学习精神—简单的、富有意义的、可完成的教育目标。比如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且所费不多的举措开始做起,那就是设置一些入门课程,建立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共同体是围绕着一些宽广的课题形成的,如人性、法的本质、社会和语言等。”[3]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首先,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教学理念。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专业体系设置是以各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中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能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应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一专多能。所以培养学生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再者,应该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因此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勇于创新,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发言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此提高其主动性和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实训、实践、动手为主,以学生为主,并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健全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行业资格框架认证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毕业生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素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较早,因此其艺术设计类(包括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也就比较成熟,并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意类的行业资格认证框架,企业也重视这类认证,其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创意类企业机构就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由于这个原因,各艺术设计类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具有行业资格证书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就业率的高低也与获得资格证书的比率高低有着必然的关系。这个框架不但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同时也约束了就业市场。而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大,脱节严重。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多集中在教育教学领域,接触社会不充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片面。而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这种片面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表现为:一方面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过剩(或者浪费)。因此建立健全行业资格鉴定制度和行业资格框架认证势在必行。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岗位职能、职责来制订等级证书,从而完善并约束人才市场,教育部门也就会按照岗位技能、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结合艺术设计教育本身的规律来组织与此相对应的教学。高校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证书,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学历等材料,进入就业市场,如此循环往复,就能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毕业生的就业也就会与社会的需求成正比。

就业市场的变化,直接反映并影响到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服装设计专业亦然。因此在服装人才培养模式里,要充分考虑专业水平的考核,大力推进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水平等级证书,是可以反映其基本素质的。服装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上述能证明其自身素质的证书外,还应该在毕业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未来就业岗位需要选择获取相关专业性质的资格证书,比如服装制板师、服装服饰设计师、服装CAD操作师等,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三、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证。社会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新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则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建设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因而我们就需要培养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备综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结构体系上,服装专业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校外生产性实训、课堂生产实训、课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范围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每学期的课程上划分出相应的岗位群,将专业课程分为几大模块,把每个模块又划分出若干个子模块,并根据需要确定每个子模块的知识点,从而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训练。根据实际需求,各个模块可以自由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以实现自由的动态教学。由专业学院与服装企业专家、技术精英组成专业的教学、学术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探讨教学改革,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设备(比如服装模板设备)、新工艺、新规范、新的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服装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符合现实。这就能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尽快适应社会。这种一体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培养出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构建高等服装教育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结构体系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强化教学质量,通过改革来形成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打破传统院校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的划分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构建高等院校服装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使服装专业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达到平衡与稳定。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在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教学内容庞杂,理论知识过多,相互间简单重复的内容也较多且与生产实践结合不足,这是下一步教改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专业小方向入手,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点,鼓励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某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有了专业特长,就职企业后就会更快进入工作状态。

卡尔·博格斯说:“大学和经济的主要部门正变得越来越相像了。……大学现在被迫向外看,朝一个快速变化的技术世界看—而不是向内看,朝着它自身看。随着学术机构的扩张,‘多科大学……表现出它对创造性的新机会有多大的适应性;对钱是多么的敏感;它多么渴望一个新的、有用的功能;再假装什么也没发生的同时,它的变化有多快;它对一些自己的古典美德忽视得有多快。”[4]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特别是把握企业对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课题组对一些企业和院校进行了专题调查。这些企业涉及北京天彩服装有限公司、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葫芦岛安福瑞服装有限公司、大连市服装协会、葫芦岛泳装协会等服装服饰企事业单位,被调查人员包括企业总经理、设计总监、营销部经理和营销人员、人力资源部主管等。院校涉及大连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和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被调查人员包括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授、副教授、讲师;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并对大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见面或电话访谈调查,其结果如下(访谈个人细节略),主要问题集中于(1)原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包括:专业课程较单一;课程开设内容老旧,不能很好地紧跟企业经营步伐;专业设计的变通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好,服装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缺乏服装营销知识;缺乏服装设计创新知识。(2)需要改进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开设服装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课程;多与企业联系沟通与合作,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要加大;开设手绘设计与计算机设计的结合、转换课程;开设服装美学课程;加强服装材料课程,增加服装产品的造价、估算课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服装行业的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企业不仅需要服装设计人才,也需要服装产业的技术性人才,还需要管理、策划、市场营销、造价预算等人才,涉及到了企业的各个环节。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跟上时代步伐。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改革的空间还很大:学生对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工作中的关键。因此需要调整高等服装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努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设置,设置适应岗位群需求的注重能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课题组认为构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是服装专业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模式应该是按照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企业的需求情况,对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和评价做出的整体设计,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总体教学培养方案。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基本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根据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过程和评价而做出的设计方案。

课题组对在校生又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析了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喜好程度、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发出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92份,(回收率87.1%)。

高等服装教育教学、实践一体化数据调查表(略)。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是否喜欢所学习的专业?喜欢130人,占35%;不喜欢80人,占20%;一般100人,占26%;无所谓72人,占19%。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就业和岗位需求?一体化教学230人,占60%;实践教学100人,占26%;理论教学12人,占3%;无所谓40人,占11%。您对一体化教学的评价如何?(多项选择)一般100人,占26%;内容不好20人,占5%;内容很好22人,占6%;不适合自己22人,占6%。一体化课程设置是否新颖?很好180人,占47%;否80人,占21%;一般100人,占26%;不关心22人,占6%。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多项选择),专业知识精通380人,占99%;热爱教学与学生382人,占100%;教学方法科学360人,占94%;不严格要求学生2人,占1%。

从对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实践类教学课程的,这一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一)以社会需要来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调查发现,服装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大多是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技术、服装企业策划、服装营销、服装管理等岗位;多体现为主要是专业能力的运用,对研究型学术理论的运用不多,因此加强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曾强基本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服装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本课题组认为高等服装教育可以通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确定人才培养框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等几方面入手。这就要调整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设置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大实践环节的课时,增加实训、实践课时,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服装专业人才,它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即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完成校企结合。社会对人才有着专业岗位、技术领域的要求,因此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对制定教学体系十分重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专业性,突出创新实践,使教学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比如校企合作等途径。“能力培养”应该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指导,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始终把握以服装设计为龙头,结构设计为基础,相应的服装产品设计为目的的整体教学方案来完成课程体系建设。从社会需求出发,以确定服装专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构建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学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内容的模块分类,比如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综合素质类课程模块、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非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服装创意设计——服装产品结构设计——服装产品成品”为主线,来设置课程与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地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每学期都应安排有“服装创意设计——服装产品结构设计——服装产品成品”的实践课程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贯穿于所有需要动手的专业课程当中。其中实践环节的项目任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1 至4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完成后,就应进入到第5、6学期的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要求高校具有较强的、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只有教师的研究方向越多,学生的专业方向可选性才能越大。第7学期学生应该进入更细分方向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学习的内容应分为工作室内和校外两部分,工作室内的学习以工作室导师为主;校外部分则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生产基地,这部分实习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有利机会。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应在工作室或者企业单位完成,最好依据导师的研究课题和企业生产任务来设置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这样才具有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才会尽早的适应工作。整个课程体系方案中,生产性实践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大部分比例,顶岗实习达到半年以上。在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兼顾,才能合理地构建出新型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设计师和独立操作的手工艺人之间的去区别是:手工艺人不会把他们的大孙?传达给别人,使他们将之转变成为实物。”[5]我们培养的是服装设计师及其周边岗位的人才,社会专业岗位的需求有其标准,而高校的生源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依据实际要求来进行;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根据培养目标,去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关系。理清课程之间的关系,正确设置共基础类课程模块、综合素质类课程模块、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非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模块这些课程课时量的多寡。课程设置需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而社会需求又总在随时变化,因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一劳永逸。

要把实践教学融入整体课程当中,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开展基于企业设计、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以专业岗位群和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实行一体化教学结构体系,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把服装专业从事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岗位分解,依据拟从事工作的岗位,来确定各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杜绝了专业知识讲授的某些重复性,有利于系统整合相关知识,并理出实践教学项目课程。

(二)依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专业人才,打破学科界限去整合项目课程

培养实践能力是对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较熟练地解决用人单位的实际问题,社会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综合专业能力。本科服装专业的学习时间只有四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要打破原有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理清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整合课程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性,强调课程内容的跨学科综合性。力求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坚持以应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其实践。

五、结 语

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的现实和服装类企业的现状,要求服装专业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努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建立健全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行业资格框架认证;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构建服装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结构体系这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4.

[3] [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

[4]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7.

[5] [英]彼得.多默.1945年以来的设计[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

Mode of Clothing Major Teach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XIE Tian,JU De-hui
(College of Fine Arts,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ays much to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no longer adapts to the modern demand for clothing designing that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needed and costume design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s imperative. Clothing education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lass-centered mode and the teaching throughout talent training requiring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s by pushing quality skill and by establishing industry qualification system to create n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dynamic teaching to build up clothing major with integration teachings.

Key words: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skill; qual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dynamic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6)04-0133-06

收稿日期:2015-08-25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2)

作者简介:谢天(1968—),男,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装材料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