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精神:形成、内容和意义

2016-03-07 05:18周向军
东岳论丛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精神

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毛泽东精神:形成、内容和意义

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毛泽东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学习内化马克思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崇高、实事求是、唯物辩证、顽强奋斗、独立自主、无私奉献、勇于创造和以民为本等精神。毛泽东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精神;形成条件;马克思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实事求是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其波澜壮阔的生涯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吸吮中华民族精神的乳汁,与时代精神相溶融,并予以马克思主义的升华,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精神特质即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就是指毛泽东的精神品格或精神素养,也就是直接体现在毛泽东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意志、性格、能力、思维品质、道德情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精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财富,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关的研究也已开展起来,但是,从实际的需要来说,已有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进一步推进的必要。加强这一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就毛泽东精神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重要价值等方面,力求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 、毛泽东精神形成的基本条件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毛泽东精神也不例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种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总是受多种条件的制约 ,并且是多种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毛泽东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在毛泽东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多种条件中,较为重要和突出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实践锻造伟大的精神。群体的精神是这样,个体的精神也是这样。毛泽东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其产生与发展,须臾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积极参入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第4页。。正是适应这些实践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品格。以毛泽东的创造精神为例,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特殊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第4页。。在这样的“首要问题”和“难题”面前,没有勇于创造的精神,是难以真正解决的。正是这种需要创造精神的实践催生了毛泽东的创造精神。事实证明:离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毛泽东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发展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一种精神的产生,不仅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上,而且与传统的和现实的精神因素的影响分不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影响的精神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也会受到多种精神因素的影响。毛泽东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受多种精神因素影响的结果。毛泽东精神是在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的人类文化精神是毛泽东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其中影响较大的,至少有两种,一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精神。毛泽东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在不断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精神不仅有越来越深切的了解和理解,而且自觉地践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子。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参见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其中,体现的实践精神,唯物辩证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民本精神、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等等,都成为毛泽东精神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精神是毛泽东精神直接和首要来源。也可以说,毛泽东精神主要是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而来的;毛泽东精神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

毛泽东精神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不开,也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诞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深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他的精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以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精神是灵魂,它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和价值。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就其基本方面说来,包括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以其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积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等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无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程度不同地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陶冶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不同程度地打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体认和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是这样要求的,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正是在承继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品格。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是毛泽东精神的重要来源。也可以说,毛泽东精神也是从学习中华民族精神而来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第三,主观条件。毛泽东精神是毛泽东发挥自觉能动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而形成的。如果说,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等,是毛泽东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提供了毛泽东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可以说,毛泽东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则是其精神发生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主观条件。毛泽东曾经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那么,可以说,毛泽东是实现“两个统一”的典范。为了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总是紧密结合实践的需要,积极主动、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品格。

二、毛泽东精神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精神具有多方面内容,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对毛泽东精神的内容如何概括,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笔者认为,由于毛泽东精神客观上存在多样性,对她的概括,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在各种角度的特定意义上,只要是正确的概括,就都有其合理性。在笔者看来,毛泽东精神就其主要方面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追求崇高的精神。这一精神,指毛泽东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信仰,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终身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远大的志向。还在13岁那年,毛泽东在回答其堂叔提出的“长大后想做什么”的问题时,明确作出“做掀天揭地的人”的回答。读初小时,他就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为此,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子任”的笔名。后来,离家赴长沙求学,临行时,他曾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诗中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他具有远大志向的一个突出表现。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第3-4页。。这是对毛泽东远大志向很好的说明。二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民族危急、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饥寒交迫,……这一切都震撼着青少年毛泽东的心灵,使他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当他读了《盛世危言》和有关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产生了忧国忧民和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后来,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大大开阔了眼界,从而下决心要为全中国受苦的人、全世界受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三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第3-4页。。

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主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重视了解中国地盘内的情形。参加革命后,他更加珍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929年,在为古田会议写的决议中,他提出了根据实际情况讨论问题的主张。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特别强调根据实际情况执行上级指示。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什么是客观实际,以及如何从战争的实际出发制定战争的主观指导规律,都做了很好的说明。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把认清中国的国情看作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更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加以反复强调。二是深入阐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为古田会议写的决议中,他就强调了在调查研究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认识论高度,对实事求是思想做了十分深刻的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次明确概括出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后来,毛泽东又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杰出代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深入湖南农村调查研究,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重要著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又多次进行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报告。后来,毛泽东仍然坚持这种调查研究的实践。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他在1956年进行几个月调查研究的一个成果。如果说,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实践方面是个榜样,那么,他在调查研究理论的创造方面更是楷模。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1931年,又进一步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延安整风前后,针对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调查研究对于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仍经常提醒各级领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四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就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延安整风中,他不仅对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了明确的说明,而且对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作了反复的强调。特别是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毛泽东本人在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论著中,很少照抄照搬前人论述,更多的是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对现实问题做出的正确说明,或是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

第三,唯物辩证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善于着眼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这是毛泽东在谈到如何研究战争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在毛泽东看来,研究战争问题,之所以要着眼其特点,是因为不论做什么事,不了解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之所以要着眼其发展,是因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正是运用这个方法论,毛泽东正确制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着眼于事物的特点和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是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个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也表现了毛泽东运用辩证法的高超艺术。二是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运用矛盾分析法,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解决了革命的敌、我、友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他采用矛盾分析法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片面性,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确结论。解放战争中他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也是具体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结果。1956年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光辉范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也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一个成果。三是注意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毛泽东在实践中,多次强调,要注意事物质与量的相互转化,注意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要戒“左”,也要戒右;既反对“左”,也反对右。“左”和右两种倾向的共同特征,就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两者都对革命事业有害,都必须反对。毛泽东还特别地提醒人们,在反对一种错误倾向时往往会掩盖另一种错误倾向。可以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与毛泽东领导全党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分不开的。四是坚持辩证否定观,克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两种片面性。毛泽东的辩证精神,也表现在他对辩证否定观的出色运用上。比如,在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上,他指出,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当给以总结,吸取其带有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精华。同时又强调,继承并不等于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是要予以革命性的改造。对外国文化,他也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对于我们的工作,他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的。

第四,顽强奋斗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乐于奋斗,坚韧不拔,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拼搏,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崇尚奋斗,以斗为乐,蔑视怯懦、中庸和不争。还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向苍茫大地宣告了谁主沉浮的宏大理想,并且大声疾呼: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乐斗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成为职业革命家后,也有增无减。此相联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谐、不争、守成、世故、圆滑等种种心理,多不赞同,对怯懦、变节、屈服等人或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对中国历史上至大至刚、从而奋斗被杀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闻一多等,极为推崇。他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赞扬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品格,推崇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气节。这正是毛泽东斗争精神的自然抒发。二是不怕恐吓和高压,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在艰难困苦面前,毛泽东认为,必须敢顶敢斗。在他看来,敌人、困难如同吃人的野兽,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要敢于斗争,把老虎打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总是教育人们正视困难,提高勇气.想法克服困难。三是提倡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作风。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在这次会议的闭幕词中,他又弘扬了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精神,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应当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反复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10月底,他向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提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7年3月,他要求党员干部都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在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方面,毛泽东本人,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堪称我们的楷模。四是提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策略原则。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初步论述了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问题。1946年,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1948年,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明确地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公式。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谈过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体现了他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五,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毛泽东认为事物发展是其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高度重视内因作用的思想,是毛泽东自主精神在哲学上的一种体现。二是高度重视自觉能动性的作用。毛泽东把人的能动性表达为自觉能动性,认为它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预见性、计划性、灵活性和主动性等。他高度重视自觉能动性的作用,认为在一定条件之下,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实践中,要求人们发扬根据和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三是在处理国家间、政党间的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这个政策。在处理共产党与其它国家共产党的关系上,毛泽东也强调独立自主的原则。四是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奉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35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一方面充分肯定国际援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指明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录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自主精神的直接表露。

第六,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真诚自愿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主动付出,不计得失、淡薄名利,廉洁自律,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个人利益(包括生命)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积极弘扬牺牲精神。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话时,对学员们提出过这样的希望,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这是对牺牲奉献精神的很好的解读。二是积极动员支持身边人参加革命,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他的弟弟、妻子、儿子等亲人都参加了革命,并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其中,有多位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是严格自律,清正廉洁。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谋取私利。

第七,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指毛泽东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冲破一切陈规陋习,接受新理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道路的精神。其具体表现在于:一是反对迷信、盲从,提倡独立思考。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独立思考、反对迷信、绝不盲从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他常说,我们读书、看报、上课、听演讲,都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术研究上,他主张争辩,反对独断。认为只有打破对古人、死人的迷信和独断态度,才能发展新思想、创造新事业,获得更多的真理。参加革命后,他的这种不迷信、善思考的品质,不仅依然保持着,而且不断地发扬广大。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他明确强调: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二是强调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做真正的理论家,勇于创造新理论。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一定要反对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对于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随处可见。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它们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理论。在纠正当时人们中流行的关于理论家、理论和实际关系问题上的糊涂观念时,他明确指出,真正的理论家,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第820页。。而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是“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第820页。。不难看出,毛泽东这里把是否具有理论的创造性作为判断理论家、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基本标准。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侯说过一段特别能表现其创造精神的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要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5页。。这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很好证明。总之,毛泽东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又不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个别论断所束缚。他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大胆地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他自已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八,以民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指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路线,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精神。其突出表现:一是坚信人民就是上帝,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据有人考察,《毛泽东选集》1-4卷的158篇文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联系到人民群众这个问题,其中的大部分,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看作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中,他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是胜利之本。特别是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就是上帝”,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是毛泽东民本精神的首要体现。二是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坚持并强调:人民群众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自由,是自己争来的、创造的。人民群众的事业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自己去做,而不要包办代替。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就指出,要相信农民自己会丢开菩萨、摧毁烈女祠、节孝坊,无须旁人代庖,别人代庖是不对的。三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他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四是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毛泽东始终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因此,他反复提醒各级领导者要眼睛向下,不耻下问,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并且认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得不到需要的知识,也做不好应该做的事情的。五是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基本的领导方法。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精辟论述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并且明确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三、毛泽东精神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或价值。正如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样,其意义或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说明。从时间条件来说,毛泽东精神的意义或价值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毛泽东精神的历史意义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精神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等等。诚然,取得这一切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核心领袖人物毛泽东的精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二,毛泽东精神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精神条件。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与实践上的成功相联系,是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诚然,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与毛泽东精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尽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却作出了最重要、最突出的贡献。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精神所使然。比如,假如没有毛泽东实事求是精神并在全党积极倡导这种精神,怎么能够克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干扰呢?如果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盛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

第三,毛泽东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条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党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今天接近八千六百多万党员的大党;从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屈辱发展为今天光荣伟大正确的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为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大国中执政的党。诚然,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与毛泽东精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的作用是关键的。毛泽东,作为长期担任党的主要领导的杰出领袖人物,他的精神直接影响到党的精神状态,并极大地影响到党的事业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毛泽东精神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依靠这种精神,党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反战壮大的精神源泉。没有毛泽东精神及其由此影响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中国共产党怎么能够在逆境中生存,怎么能够战胜白色恐怖,怎么能够前赴后继,怎么能够凝聚人心、增强党的向心力呢?

毛泽东精神的现实意义或价值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精神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它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诚然,真正解决好这个课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弘扬毛泽东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与充分地和正确地弘扬了毛泽东精神有一定的联系;反过来说,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也与毛泽东精神弘扬不够有关。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精神,对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毛泽东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足够的精神动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由多方面的精神因素构成。从其主体上说,她是历代中华优秀儿女精神品格的结晶。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和世纪伟人,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中国精神,不能不弘扬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一。

第三,毛泽东精神对于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作好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任务至少有两个方面,即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是先导。诚然,实现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弘扬毛泽东精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如前所述,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除了客观条件,还有主观条件。而主观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毛泽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和今后,要进一步作好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必须高度重视弘扬毛泽东精神。

第四,毛泽东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加强。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针对这种现实,习近平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弘扬毛泽东精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比如,目前党内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等“精神缺钙”的情况。学习和弘扬毛泽东精神,将有利于优化党的精神生态,从而解决“精神缺钙”等问题。

总之,历史和现实表明,毛泽东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论当前还是今后,我们都应当珍惜这笔财富,并在新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它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韩小凤]

教育部哲学社会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15BZBJ06)阶段性成果。

周向军(1952-),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A84

A

1003-8353(2016)03-0019-0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