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悬崖危机倒逼生态文明建设新契机

2016-03-07 03:11解保军
关键词:生态环保生态文明建设

解保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环境悬崖危机倒逼生态文明建设新契机

解保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 要:中国学者提出了“环境悬崖”的新概念,用它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危险状况。“环境悬崖”引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变化。首先,它将迫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上来一场“哥白尼革命”,由“经济增长至上”转变到“生态环保优先”。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导致发展范式的嬗变。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深刻诠释了经济和环境关系上的“哥白尼革命”。其次,它将把人们从唯GDP崇拜的疯魔中唤醒,对GDP的“生态启蒙”有了新认识。“生态启蒙”意味着人类生态环保意识苏醒、倡导生态理性的观念解放行动。它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GDP,确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GDP”理念。再次,它将促使发展观产生新变化。人们更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垂青发展方式的嬗变,更渴望发展对民生的呵护。最后,它将促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有新提高。人们从“求温饱”、“求生存”转向“求环保”、“求生态”,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都受益的公共产品,是最公平、最普惠的大众福祉。

关键词:环境悬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

2015年9月,由中国著名生态哲学家、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唐代兴教授倡议的“环境悬崖与社会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环境悬崖”这个概念,虽然初期对它不甚了了,但它给我的触动和启悟还是真实的。此次学术论坛主题清晰,论域明确。“环境悬崖”意味着环境恶化的程度,它逼促我们社会转型发展,寻找应对“环境悬崖”的生态对策。

一、明义:“环境悬崖”概念的简略辨析

“环境悬崖”(environmental cliff)是个组合概念,此处的“环境”可以理解为“环境的”、“环境方面的”和“关于环境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悬崖”的解释是“高而陡的山崖”,如“悬崖绝壁”。人们一般用“悬崖”来描述危险之地、凶险之境,正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以想象,“临深池”也就是身处悬崖,再向前跨一步就将万劫不复。所以,人们经常用“悬崖”来比喻险境,例如,2012年底,美国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就被人们称为“财政悬崖”。

如是看来,“环境悬崖”可以解读为“环境危机”、“环境方面的危险凶险状况”和“环境恶化的悲惨境遇”。该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是世所罕见的,在持续的盘剥压榨之下,中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阈坎一旦崩溃而引发生态环境大劫难的危险状况。相比“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环境悬崖”所描述的境况更恐怖,险境更惊悚,逼促感更强,它迫使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濒临“环境悬崖”陡然醒悟,悬崖勒马。

“环境悬崖”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具有强烈生态环境意识的学者们“生态启蒙”的思想呐喊,是生态理性萌醒的理论映射,体现保护生态环境“天赋人责”的自觉秉持和担当。“环境悬崖”作为一个“才露尖尖角”的学术语言,大家可能还很陌生,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把持尚欠精准,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这个概念的提出,在人们的思想上能否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能否在黑色工业文明笼罩的夜空划出一条耀眼的弧光。能让人醒悟,给人启迪的概念一定会日渐完善,渐次从学术话语,擢升为政治话语,进而泛化为大众话语。

二、表现:“环境悬崖”面面观

在当今中国,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然不是学者们“杞人忧天”般的无病呻吟,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危局和困境。

首先,我们已经直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这样的“环境悬崖”已是近在咫尺、危机生命的存在。中国的生态环境步入险境的红灯已经亮起,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大气污染导致雾霾频发,耕地受到污染并威胁到粮食安全,江河湖海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质高达10%左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1]124这说明,“环境悬崖”状况已经向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毅力,扭转身处“环境悬崖”的危局。

其次,党和政府清醒认识到“环境悬崖”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环境的论述,被人们称为“习式生态词汇”,这其中许多表述就反映出对“环境悬崖”的忧虑和担心。习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21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述,生态的衰败、环境的腐败会把人类文明推向“环境悬崖”,这是对文明的最大威胁,是从自然根基断了文明的命脉。他还说:“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2]中国生态环境矛盾经年累月的激化,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并引发出“环境悬崖”这样的危局。但是,党和政府决不会忽视“环境悬崖”的存在并任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理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发表讲话、作出批示,这种对“生态悬崖”的担忧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优待”,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可谓空前,也是“生态悬崖”倒逼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指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这表明,在中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民生之患”和“民心之痛”的程度,这不是“环境悬崖”是什么?政府“要铁腕治理”污染,表达了治理污染的决心和意志。这既体现出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了,也从侧面映证了“环境悬崖”的危害性陡增了。“生态悬崖”的存在,真真切切地表明,在生态环境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党和政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战略部署。这里的“加快”两字格外醒目,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不加快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我们就有坠入“环境悬崖”的危险了。

再次,危局用重刑。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集中出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险境的存在。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被人们誉为“长牙齿的法”,即它将一改以往软弱、很难执行的弊端而发挥威慑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公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大幅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入罪门槛,规定致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即可定罪。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计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行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四个文件。这些都表明,当下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危害在加重。面对“环境悬崖”的逼近,非重刑无以惩戒,不厉声难醒庸官。一般说来,社会加大某个领域法律法规的惩戒力度,就说明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了,需要用立法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最后,生态红线观念的提出,也说明“环境悬崖”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127这里讲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就是要求人们遵行生态红线,绝不能逾越。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它与“环境悬崖”的比喻意义是一样的,红线不能突破,悬崖应当勒马,二者都是危险的。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三、态度:“环境悬崖”边的思考

中国学者提出“环境悬崖”概念,绝不是为了学术炫耀或以辞藻的新颖博人眼球,“环境悬崖”概念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在中华大地上敲响了生态警钟,鸣响了环境警笛;它以猛药治沉疴的方式点醒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人们已身处悬崖而浑然不知,没有体察到“环境悬崖”近在咫尺,这就是最大的隐患。

所以,我们要勇于承认“环境悬崖”的存在及其危害,对生态环境始终怀持敬畏之心、忏悔之心、谦卑之心和惜爱之心。相反,以盲目乐观、自欺欺人的态度看待环境问题,受伤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当你望着深渊,深渊也在望着你。”笔者借用尼采的名言也可以说:“当你望着悬崖,悬崖也在望着你。”这里的“悬崖”就有着深渊的意味,它没有根基,匮乏立足点,稍微肆意妄为,人类就将坠入悬崖。悬崖是客观的,避免坠崖危机发生的前提是人们要“望着悬崖”,知道悬崖在哪里,危险有多大。人们只有认识了解危机才有可能寻找到克服危机的方法与路径。

“环境悬崖”是生态危机,我们就应当利用它的警世作用,来一次发展模式上的“猛回头”,陡然醒悟,避免“惊险的一跳”。危机既是“危”(危险、危害),也是“机”(机会、机遇)。我们正可以抓住机遇,避免危机。因为,逼着你往前走的,可能不是前方梦想的微弱光芒,而恰恰是身后现实的悬崖万丈。

“环境悬崖”是否能成为环境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的确值得人们思考和揣摩,需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指和所指等多维度展开讨论。当然,“环境悬崖”作为对环境恶化现状的描述性概念也是具有确定性的,它的比喻旨趣和象征语义还是生动传神的。对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感知的人都可以达到对“环境悬崖”概念的体认和把握。任何一个新概念从萌生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对它求全责备,只要这个概念有创新的意蕴,能给人们带来启悟,它就有其存在的当然。

四、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变化

我们承认“环境悬崖”的目的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它提醒人们从“环境悬崖”的维度反思工业文明,检视生态文明。传统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道路是冲着“环境悬崖”狂奔而去的,其负外部效应所累积的“黑色危机”越来越严重,“环境透支”、“生态赤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巨大危机往往是巨大变革的历史起点。现在,“环境悬崖”的倒逼机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变化。

新变化之一:“环境悬崖”的严峻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上来一场“哥白尼革命”式的新变化。

曾几何时,“经济增长至上”的理念深深嵌入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一种价值导向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但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客观上凸显了“生态环保优先”的新理念。这样,就预示着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发生“哥白尼革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20在这里,习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个“两山论”的辩证法为生态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作出了深刻诠释。我们注意到,总书记在这里,首先提到的是“绿水青山”,甚至提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显然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我党强化生态执政、绿色执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调整。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一时的金山银山,更不能步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现在,我们转变思路,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经济发展的生态依赖上看,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安全屏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1]82所以,面对“环境悬崖”的险境,我们要“踩刹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再造秀美山川。

新变化之二:“环境悬崖”促使我们展开对GDP拜物教的批判,用“生态启蒙”厚植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自从中国跨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快车以来,中国GDP增长的速度和规模都是令人鼓舞的,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能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单位GDP耗费的自然资源过大、助推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濒于耗尽、“地大物博”的自豪已成过往、祖国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农田被重金属和过量的农药化肥污染、“清粼粼的水”很难寻觅……这样的GDP难道是我们追求的吗?

更令环境危机雪上加霜的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还是以GDP崇拜为圭臬,推升GDP数量、做大GDP的规模成为干部提拔的“终极捷径”,在许多人的眼中,GDP数据具有了宗教般的魔力,GDP崇拜成为萦绕在一些干部畸形政绩观上的“幽灵”。“环境悬崖”的存在,迫使我们召开对GDP拜物教的批判,不要简单地以GDP考核为原则,而是更加强调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前提下追求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马克思就敏锐地观察到,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有害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3]55马克思的话振聋发聩,犹如醍醐灌顶,是批判GDP拜物教的一副良药。

中国生态环境濒临“悬崖”的最危险时刻迫使我们提高环境意识,在主体上渴望着“生态启蒙”。这里讲的“生态启蒙”,是指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再认识,是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觉醒。同时也是警惕经济理性膨胀,弘扬生态理性的生态思想解放运动。过去人们不太看重生态环境的价值,面对环境污染的现状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状态,好像它与己无关。现在,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应当多从生态思维、绿色思维的视角批判和匡正人类的经济活动,努力克服人们在GDP崇拜误导下所表现出的对大自然的“傲慢与偏见”。现在,面对“环境悬崖”已经没有退路的我们到了从GDP拜物教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揭批GDP拜物教及其危害,关爱自然、修复自然、合理保护利用自然的生态理念才能蔚然成风,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才具有可能性。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天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再生产整个自然界。”[3]97

新变化之三:“环境悬崖”将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以拼资源、拼人力这种传统方式的助推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攀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样的成就固然令国人扬眉吐气。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旧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是有限的,负面影响很大,出现发展乏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突显等发展难题。加上“环境悬崖”的倒逼作用,使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所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首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创新发展,意味着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式保持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意味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而不是单纯追求畸形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意味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开放发展,意味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坚持共享发展,意味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让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显然,这样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更合理、更先进,也更符合中国的实际。用创造力而不是用人力、靠绿色发展而不是靠资源消耗、注重协调整体的发展而不是单纯GDP崇拜,这就是我们在“环境悬崖”边对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最有价值的反思。

最后,“环境悬崖”的凶险迫使人民群众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了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

“环境悬崖”的凶险和危害促使人民群众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事件痛心疾首,所以,环境污染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新鲜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2]

的确,人们以往注重“温饱”,现在注重“环保”,以往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这体现了面对“环境悬崖”人们生存之道的嬗变。“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曾经是最普惠的生态产品。然而,“环境悬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渴望美好的生态环境。鉴于此,在“环境悬崖”的威逼下,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良好的生态产品成为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也是从生态角度改善民生福祉的最佳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那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83。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正在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努力奋斗的目标。

总之,“环境悬崖”的存在绝不是危言耸听,无论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多大分歧,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学者们能提出“环境悬崖”概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针对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反思与批判,本身就是“生态启蒙”的结果。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为死而在就是畏”[4]。的确,面对“环境悬崖”的死亡之地,人类应当“畏”了,应当收敛了,应当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置于死地而后生,在这个意义上,“环境悬崖”倒逼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光明日报,2015-03-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 春]

The Crisis of Environmental Cliff Provides New Chanc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XIE Bao-jun
(School of Marxis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 cliff”is a newly invented word by Chinese scholars. It means that Chines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will be in catastrophe. The“Environmental cliff”provides new chanc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First, it will be a new change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just like“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Before, people believed that“economy is first”,“development is supreme”;now, the ideas of“Eco-protection is first”,“Ecology is supreme”will be formed. People will change thinking pattern and propose a new development form of“Environment is first”which will be bett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an before. The new viewpoint that environment is preferred to economical w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tself is economical wealth deeply explains“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econdly, it will awaken the persons from the crazy worship for GDP and form new perspective to“Eco-enlightenment”about GDP.“Eco-enlightenment”is a thinking liberation movement which aims to awaken people's Eco-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firmly Ecologic reason. It will re-examine the GD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form the idea of“Green GDP”, which advocates that“good environment is productive force”,“protect environment is protecting productive force, improve environment is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Thirdly, it will form a new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nd benefit of development, more attention to changing the way of development, and more attention to pursuit of happiness.Finally,it will spur the people on demand and expectation for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People will shift from the pursuit of warmly dressed and well-fed to the pursuit of ecology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Good environment is fair public product and the biggest social welfare for all of u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cliff;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co-friendly

作者简介:解保军(1958-),男,山西夏县人,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14BKS001)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1-0115-05

猜你喜欢
生态环保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新农村以天然气为气源的供热方式
佛教善书的生态环保优势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教师教育生态环保课程在幼儿行为形成中的影响分析
浅谈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