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穆的人生价值评价

2016-03-07 01:41孙丽娜彭肖建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钱穆终极宇宙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论钱穆的人生价值评价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以什么来评价衡量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钱穆在传统的人生价值评价体系“真、善、美”的基础之上,借鉴德国人巴文克“适”与“神”的观点,创造性地结合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加以阐释,从而弥补了传统人生价值评价三分理论的不足,对沟通中西宇宙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对现今人生价值评价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穆;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理想,各式各样,或大或小,“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从中可以体现出每个人对于人生价值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追求。人们根据人生价值,从价值角度考虑与人生相关的各种个人、社会问题,所以人生价值的含义是“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体自身需要满足的现实效应和对于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满足的现实效应”[1],即个体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各种需要予以满足的关系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人生价值,必然要涉及价值评价问题,这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通过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来确立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人生价值评价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或社会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作为客体的个人、群体或类的价值所作出的评判和估价”[2]。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幸福与否,也就是说人生有无价值,要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人类最高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3]人生来就有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只有三者具备,人生才完美。钱穆认为“真、善、美”的传统人生价值评价体系存在不足,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德国人巴文克“适”与“神”的观点,创造性地结合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加以阐释,以弥补“真、善、美”三分理论的缺陷之处。

一、钱穆论“真、善、美”范畴的不足

西方人普遍认为“真、善、美”是宇宙间的三大范畴,并将其作为人生向往的目标。钱穆认为,这三大范畴在内涵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需要加以弥补:(1)此三分理论不能完全包括人生中的一切;(2)此三分理论存在着容易引人误入歧途的一些地方;(3)此三分理论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人生观存在龃龉的地方。

在钱穆看来,“真、善、美”三个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只在人的主观世界范围内存在。在脱离了人生、超越人生的客观世界里,是否仍然存在“真、善、美”,则无从探讨。然而,西方人却将“真、善、美”认为是超人类的、纯客观的、绝对的、终极的存在。

钱穆指出客观中包含着主观,既然有所观,就必然存在着能观者,观必然有主。“能观”与“所观”同属一体而并立,宇宙间就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相对寓于绝对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绝对。道家将此种绝对称为“无”,可见这种绝对是不存在的。然而,“无”又与“有”相对了。绝对与相对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讲是对立统一的。钱穆认为纯客观和真正的绝对是不存在的,因而,客观、绝对的“真、善、美”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西方人为什么将“真、善、美”认为是客观、绝对、超越人生的存在呢?假如“真、善、美”有了人心主观的成分,不属于纯客观,成为相对的存在,则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便会因人而异。建立此三个价值领域的同时也就如同推翻了此三个价值领域。所以,西方人先将此三观念超越人生现实而客观化、绝对化,再回过来指导人生,但仍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不自洽。

钱穆认为真理也是在某种“立场”上的真理,这个“立场”便是主观。因此,不存在纯客观的绝对真理。人们所称的今来古往获得的客观真理也是汇集了几种所谓的主观“立场”才得以形成的。因此这种客观并非纯粹的客观,而是有限的客观。这种真理也只有在有限“立场”上才是客观绝对真理,这里的绝对还是相对的,有限的,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当体即是的真理。

钱穆引用庄子和西方哲学“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指出,人类将永远处在一个无终极的否定之中。“本来人类理智要求客观,要求绝对,其内心底里是在要求建立,要求宁定。而理论上的趋势,反而成为是推翻,是摇动,而且将是一种无终极的推翻与无终极的摇动。”[4]如此这般的人生,便是苦痛的人生,使人可望不可即。

西方传统价值观念认为“真”和“美”是全宇宙性的,唯独“善”只存在于人类的领域中。科学是真的,艺术是美的,将“善”归之于宗教。宗教的对象是神,神也应是全宇宙的。然而,西方人仅仅停留在人的场合中,认为上帝创世是善,并不讲所创万物都是善。上帝是全人类的,并不讲上帝是整个宇宙,统体万物的。《圣经》中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土地,以及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似乎上帝创世,仅为人而造,发端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由此也可见端倪。在人类领域之外,是否仍然存在“善”的价值,在钱穆看来这是传统三个价值范畴观念留下的一个破绽。

德国人巴文克在其著作《现代科学分析》中,在“真、善、美”三个价值范畴的基础之上,又添加了“适合”与“神圣”两项。巴文克对此的阐释是科学是真的,道德是善的,艺术是美的,将适归之工技,将神归之宗教。但是其用意似乎在于仅仅弥补三分理论的第一点不足。巴氏将“善”的观念归诸“道德”。钱穆认为这里仍有未加缝补的破绽。道德是否只存在于人类世界?超越人类世界在宇宙客体上看,人类之外的一切事物,是否也存在道德?这些都是传统人生价值评价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钱穆对巴文克“适”与“神”的阐释与引申

价值评价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做出价值评价,评价主体具有当下性,评价客体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评价客体具有历史性。所以人生价值评价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和永恒不变的。人生价值评价有无客观标准?人生的价值评价,有时会因评价主体或评价客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就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全部历史进步的过程来看,人生价值评价还是有着客观的和统一的标准的。”[5]钱穆将巴氏“适”与“神”的概念加以引扩变通,弥补了第二点和第三点的不足。中西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分歧处也因此容易接近,得到融会。

(一)“适”

西方自然科学较发达,有较多的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巴氏提出的“适”的价值领域,针对的是人类对自然物质的工业技术进步。根据经济学原理,以最少的资力获得最好的效果,即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多的收益,为“适”。钱穆将此一范畴引申到人文社会领域之中。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一切制度、文化的建立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发明、创造,都是一种作业技巧。钱穆独创性地将此称之为“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这些都应纳入“适”字的价值领域中。中国人很早便已郑重提出此价值领域,比如,儒家的“时”,道家的“因”,都与巴氏的“适”有异曲同工之妙。“适于此时者未必即适于彼时。适于此处者未必即适于彼处。”[6]因此,“适”字的内涵具有现实性和相对性。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用变化、运动的发展眼光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看问题。

将“适”字的价值观渗透到传统“真、善、美”的价值领域中,融会贯通,则相对于绝对、主观与客观并存等立,当下成为终极,矛盾即是和合。如此这般,传统三分法的旧观念,易使人走入歧途的地方,也更容易明白。由此,弥补了第二点不足。

“适”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这一价值领域依然是相对的,有限的,超出了这个领域仍会产生问题,因而钱穆认为应该再加上其他标准,以此来冲淡此种流弊。

(二)“神”

钱穆用“神”的价值观念来解决“适”可能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适”的真正效果。每个人的人生是短暂有限的,但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又是不断奔涌向前的。以短暂的人生,要求一个无终极的未来,钱穆认为这种人性要求的本身便是一个“神”。在无限向前的过程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得到的终极、宁止,又不会妨害无终极、无宁止。“适我之适者,又将不妨害尽一切非我者之各自适其适。”[4]钱穆将此也称为“神”。

按照钱穆的分析和理解,道家亦将此“神”称为“自然”,儒家认此“神”为“性”。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宇宙整体和万物统体都是“神”。万物皆由此“神”生,亦寓此“神”成。以渺小的人生窥测无限真理,足以见得人之“神”。人类探索发现宇宙真理,赞叹无限宇宙的奇妙。在中国成语中有“兵贵神速”“下笔如有神”等。千变万化的世间万物,在其广大精微之中,有着精严的则律,这些都可称为“神”。“钱穆将宇宙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称为神。”[6]中国人把“自然”“性”尊为“神”,正是“唯物而唯神”的表现。

钱穆认为,唯“神”以后才能知“神”。能够认识“神”的,本身同样是一个“神”。知道“唯物而唯神”的,是人的“心”。不知道“神”,却能与“神”暗合的,是“性”。“心”只为人所独有,“性”为万物所共有。西方哲学由人心的知识论,证明领会一切自然科学发现,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正体现出一个“神”字。钱穆认为这并不是巴氏一人的创见,而是整个近代西方的观念。中西思想观念因此能够得以融合。由是,弥补了第三点不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便会由衷赞叹宇宙造化必然是美的。“美”与“真”同属宇宙一体。中国人不喜言“真”与“美”,只讲“自然”“性”,并赞之曰“神”。这其中便欣赏到了宇宙与自然之美,而且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钱穆人生价值评价的意义

“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所施加的工业技术与文明创制,增加现实性与相对性,弥补“真、善、美”的绝对性。钱穆将一种经济性原则容纳到其人生价值评价范畴当中,这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成果的融合,也是钱穆人生价值论的特色与亮点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制度与文化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高效良好的制度与文化也应当是人心追求的目标。“在儒家文化重义轻利的高调中强调经济性,无疑拉近了儒家人生哲学与现实的距离,对儒家文化系统中人的言行鸿沟也是一个有效的弥补。”[7]

庄子说:“虎狼,仁也。”(《庄子·外篇·天运》)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钱穆认为,这依旧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若站在人类的主观世界立场上,动物是没有道德的。但若从人类主观推扩到宇宙客观上,万物皆善。宇宙统体既然是真的、美的,那就一定是善的。中国人偏爱讲善,因为明白这是就人的立场而言就应当如此讲。不存在离开主观的纯粹客观,抹去人类的主观,便不存有宇宙的“真、善、美”。

“神”是对“适”的补充,钱穆采取比喻和列举的方式,指“神”是达到一种极致。大的宇宙观是大的人生观的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性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这里的“性”也即是“神”。一个“神”字,泯合天人,弥纶全宇宙,超越人类场合而推扩到宇宙万物。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8]“神”这一价值领域体现出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对人生价值及评价标准影响最大的“三不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信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三不朽”说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钱穆以“适”与“神”弥补传统三分理论的缺陷不足,沟通中西宇宙观与人生观,使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的人生哲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钱穆人生价值评价的启示

“适”字的价值领域注重现实利益,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有相通之处。“适”字的当下是合于向往的当下,现实是符于理想的现实。儒家选一“时”字,便不会让人安于当下而不再前进。因为昨天的未必适于今天,今天的未必符合明天。在无终极中得到终极,虽然有终极而仍然无终极。人类的整个过程,便不再是一否定,而是一肯定;不再是一矛盾,而是一和合。这些都会在“适”字的价值领域内得到解决。

中国传统儒家所主张的人生是沿着一条中间路线无限前进,但随时随地都可以终极、宁止。有对辽远向往的前途,也有当下即是的境界。钱穆将这种人生观称为“现前享福的人生观”。这种“福”不是靠强力争取而来,也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只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之中。儒家主张福德俱备才是真福,远离现实和沉醉现实,都不是福。“适”字这一价值领域倡导的有福的人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安稳中不断向前。

人生无限向前,不朽即如西方宗教中的永生与复活。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注重的是从社会角度评判人生价值,“三不朽”倡导的是一个人对社会应做的贡献。钱穆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评价人生价值,认为每个人的小生命要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中才能得以实现,成其为无限。修其小生命,以养其大生命,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最终归宿。如何理解“大生命与小生命”的关系,就要求“个己小生命争于内而和于外,争于己而和于人”[9]。中国人对生命的最高理想在儒家则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足于自身内在修养的德性,对人类大群社会也有贡献。

一个人的人生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历史进步,是评判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通过劳动对他人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普遍评价标准。实现自我价值要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创造社会价值要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为前提。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完善自身(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钱穆认为“真、善、美”三范畴体系虽然大体上已经将宇宙天地间的德性全部囊括进去,但一个“适”字,引而近之,一个“神”字,推而远之。“适”字使人当体即是,活在当下;“神”字让人鸢飞鱼跃,志存高远。“真、善、美是分别语,是方以智。适与神是会通语,是圆而神。”[4]人生价值评价的五范畴由此得以融会贯通。

[1]陈新汉.论人生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16-21.

[2]王国银.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兼谈墨子的人生价值评价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04):15-17.

[3]朱光潜.谈人生价值[J].今日浙江,2007,(16):59.

[4]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5,11,16,20.

[5]宋希仁,李志强.论人生之善(三)——人生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15,(12):4-8.

[6]王晓黎.钱穆人生哲学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0.

[7]胡金荣.论钱穆的人生哲学思想[D].南昌:南昌大学,2006.

[8]钱穆.灵魂与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31.

[9]陈泽环.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6):11-16.

Analysis on the Evaluation ofQian Mu's Life Value

Sun Lina&Peng Xiaojian
(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401)

How to evaluate the life value is the key problem of the view of life value.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life value:'the true,the good,the beautiful',Qian Mu uses the view of'fitness'and'holiness'of Bermhard for the reference and interprets this view by combining the though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life value,thereby makes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raditional evaluation of life value.It has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smology and view of life value and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esent evaluation of life value.

QianMu;life value;evaluation criterion

B821

A

1671-2862(2016)04-0015-04

2016-06-01

孙丽娜,女,河北昌黎人,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彭肖建,男,河北深州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钱穆终极宇宙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宇宙第一群
这宇宙
终极发明师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