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

2016-03-07 01:16张有武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

张有武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太原 030008)

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

张有武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太原030008)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生动实践是其历史渊源,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社会友善观的积极成分。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协调与关爱自然等是其本质内容与特征。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社会心理矛盾、改善不良社会风气、增进社会信任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历史渊源;培育路径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8

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友善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价值要求,是人类文明社会共有的价值诉求。思考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论述指导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友善观方面广泛而深入的实践,并积极借鉴西方友善观历史推演中的有益成分。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

中华民族向来是友善的民族,自古就以爱好和平闻名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文化。从词源语意上分析,“友”“善”二字都是会意字,“友”字在甲骨文中字形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寓意出手相助,为朋友之意。“善”字上面是羊,下面是言。在古代羊是吉祥的代表,言是讲话的意思,因此善就是两个人互相道吉。这正像《说文解字》的解释:“同志为友”“善,吉也”,因此“友善”二字结合,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际交往中要基于善良之心表现友好之情,也可以表达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友好善良地对待他人、自然、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的友善观主要立足于儒家思想文化,以儒家的仁爱思想观点为核心,并确立了仁爱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孟子讲“仁者爱人”,其中的“仁”将人定格在“善”的程度,将“爱人”作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道德准则,“爱人”本身就是“友善”的直接体现。那么“爱人”“与人为善”的具体操作措施是什么?儒家友爱论中给出了“忠恕”“诚信”“义利”等解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内心的真与诚,便是“忠”;体谅与理解别人的难处,包容别人的不足,便是“恕”,比如儒家讲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人性中的本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便是真诚,比如“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秦墨家以“兼爱”观点作为“友善论”的核心观点,将“仁爱”的本真情感运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兼”具体指不分你我,不论远近,对一切人一律爱之助之,平等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集中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伦理美德,以“仁爱”思想为核心,有助于形成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但也要理性看待,这些思想虽然在规范人们交往秩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主要的目的还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可以说是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价值工具。因此我们在借鉴之时要科学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友善作为社会交往与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正确、科学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自然而然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的热点话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友善观阐述了许多有价值而且很重要的观点,这既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重要的理论渊源,也是我们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主要依据。

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揭示了“友善”的内涵,就本质而论,愤怒离仁慈最远,凶恶离敦厚最远,恶意和敌意离博爱和友善最远〔1〕,表明博爱与友善相近,恶意、敌意与博爱友善对立。恩格斯致信马克思,告诉他对路易·勃朗的印象:“他(路易·勃朗)十分客气,十分友善,而且看起来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同我们建立最密切的联系”〔2〕。这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友善,文中“愿意交往”说明双方内心里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关心,在行动中和睦相处、扶危济困、愉快合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除了直接论述友善之外,还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博爱价值观来间接论述友善。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为一切社会、民族、阶级、时代设计的,在何时何地都适用。恩格斯对此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不能用绝对的观点看问题,应该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改为“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充分说明友善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超阶级的爱。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反对这种抽象的友善,但是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对于不同阶级、阶层甚至阶级对立的人员,力求团结并改造对方,化敌为友,体现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但是这种包容是有原则的,比如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位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友好和睦、热情帮助,马克思很认同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一书中大胆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还写信邀请他加入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但对他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宣扬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体现了革命导师宽容团结又坚持革命原则的心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唯物史观来论证友善价值观,揭示了友善观的深层次内涵,加深了我们对友善价值观的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友善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是由这两个阶级的思想产生了的。但这种思想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敌对阶级的物质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中产生了的”〔3〕。这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物质利益对立方面的尖锐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真正的友善只有在共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为实现社会友善的斗争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分化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种情况下难以实现真正的友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建立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克服了小私有制的心理和情绪,消灭了“人人为己”这种倾向,努力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中,坚持不懈地推进共产主义纪律与劳动制度,每个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整个社会营造出和谐友善的氛围。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友善,而且以国际视野看待友善。他们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友善相处,需要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需要国际性的大团结。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如马克思的论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工人阶级要共同面对资产阶级的镇压,要团结起来完成无产阶级解放这一国际性的事业。因此,马克思坚决反对那种仅限于民族范围内的团结和友善,要求全世界工人朋友们放眼世界,团结起来联合对抗资产阶级,实现人类全面解放。

(三)中国共产党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友善观加以传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友善观。第一,友善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具有阶级性。毛泽东说过,“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5〕。可见,在有阶级对立与阶级分化的社会中,不存在所谓的“人类之爱”。无产阶级只能对本阶级群众讲友善,对于敌人和丑恶现象不能讲友善,正如毛泽东讲到的分清敌我友,是解决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第二,友善可以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之间讲友善友爱。革命队伍当中,领导干部对士兵讲友爱,不打骂士兵、官兵平等,为受伤战士送医送药,友爱的行动温暖战士的心田,激励大家克服革命中的困难。对于革命过程中俘虏的士兵也实行友爱的办法来感化他们,争取他们。第三,友善互助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红军初创阶段,苏维埃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以自愿互利原则为指导,成立劳动互助与耕田队,调剂农村中的劳动问题。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号召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农民们创造了许多互助合作形式,比如轮流以集体方式为本队各家耕种的“爱工队”形式;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种方式,都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农民之间团结、互助、合作。这些农民合作的形式,既体现了团结友爱、互助互帮的友善原则,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党的领导集体积极倡导人们之间的互助友爱。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强调要讲团结;对于非党人士,也要加强团结;对于犯错的人士也要友好相待,积极帮助,而不能不管不顾;即使对于反革命分子,也要实行宽宏大量的政策,积极教育。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在党的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确立,团结友爱的经典事例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互助互爱蔚然成风,团结友善之花到处绽放。第四,友善要有对象性与层次性。个人之间的友善就是志同道合、互相帮助,比如青年时期毛泽东帮助家乡乡亲收割;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在长沙求学的时候广交朋友。民族之间平等友好、和睦相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民族压迫,革命队伍所到之处,严格执行民族政策,赢得民族同胞信赖,为革命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之间平等互利,求同存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加强与各个国家的团结合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得到全世界赞扬。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认识,特别重视友善在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构建社会群体之间友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营造友善社会氛围、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现象。而对这种情况,党中央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求,把社会主义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将友善作为“五爱”要求的基础。第二,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当今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将友善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来倡导。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又一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价值所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这个课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深层次的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3年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于全国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工作有了总的指导标准。第三,中国共产党为了促使全社会更好地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积极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力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作为全体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来整合社会功能,弥合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价值裂痕,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立与敌意,促使全体劳动者团结起来,友善互爱。第四,中国共产党为了促使全社会更加团结友善,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政策,夯实全社会团结友爱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任务表”与“线路图”,实施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计划,为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和全社会实现团结友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西方国家对友善价值观的探讨

友善,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需求,自然也是各个国家发展历程中理论界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为了丰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里,简要概述、评析西方传统友善观,并借鉴其有益成分。西方友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公共体制中,突出人们交往秩序的公共性。这种公共生活中的相互依存,要求人们相互协作,并将公共德行放在首位,强调公共德行的价值权威,而且还要求将这种价值原则与价值秩序付诸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当今社会中人们广泛讲友善,成为一种社会气氛,就会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起价值权威,对人们的精神信仰起到引导、精神支撑、价值凝聚作用。另外,西方友善价值观在讲究交往过程中公共性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各个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个性。这不仅体现了人类每个个体的存在,也推动了人类对自身自由独立发展探索的步伐,促使群体中每个个体既能独立发展,又能相互尊重。上述两点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过程中应该借鉴的。

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容与本质要求

友善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就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友善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既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探讨,我们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定义为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表现出对他人尊重、宽容、礼让、协调、合作、关爱、互助等特征的价值理念和准则。其内在要求有如下几点。

第一,相互尊重。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与细化,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增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这种交换经济的背景下,要进行彼此的交换与交往,必须以彼此尊重作为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视阈下的尊重是以社会的平等公正为基础,承认他人人格与自己的一样平等,有与自己一样重要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诉求。

第二,相互宽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求的宽容是指在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要原谅别人的过错和不足,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便能真诚理解他人的困境和难处,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别人的失误,内心深处也能够接纳与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其他人。

第三,相互协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既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引起人际关系紧张,人们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为了防止竞争的这种负面效应产生,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倡导人与人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相处、相互协作,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发个人能动作用的发挥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四,关爱自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珍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点反映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层面就要求我们将友善的对象从人类拓展到自然界全部的生命体,像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等。要求我们珍惜资源、珍爱自然,积极保护生态,以强有力的刚性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有序、友善、和谐发展。

三、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成为健康开展社会生活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的价值期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育社会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社会个体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时时刻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人际关系和谐,我们的身心更加愉悦,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才能不断提升。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角色相对固定、社会成员流动性小,个人利益观念弱,人际关系之间的冲突效应较低。市场经济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观开始觉醒,竞争意识逐渐强化,势必带来一些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能够改变看待身边他人的视角,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和敌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把他人作为自己的伙伴与朋友,求同存异,用更多的理解、关爱、互助、协作化解相互之间的沟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化解社会心理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巨大的现代化浪潮中,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幅度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化力度都较大,加上公民个体在天赋、能力、机遇各方面的差异,客观上形成的群体分化、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所难免,反映到人民群众个人身上便表现出浮躁情绪、跟风、仇富等极端行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他人、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增强沟通,传递友好信息与正能量,进而促进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化解各种社会心理矛盾。

(三)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

近些年来,一些公共生活秩序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比如公共权力腐败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式过马路”等等。究其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社会成员漠视公共利益、模糊公私边界,以及个人利益和个体意识的无限膨胀。通过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增进公民情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划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界线,在行使个人权利时注意自我行为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即社会意义;并且要及时纠正个人言语与行动上的失范,进而消除不良社会现象,改善社会风气。

(四)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增进社会信任

友善是信任的催化剂。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制假造假、社会欺骗问题就暴露出信任缺失与危机,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信任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根源于“仁爱”之心,要求人们像善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积极履行对他人的责任与承诺,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拉近人们的情感距离,进而增进社会信任。

(五)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造成了现在的大气、海洋、土地等污染,出现了土地沙漠化、动植物消失等现象。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科学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掠夺关系转变为友好相处的关系,以社会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四、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路径

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经济基础与物质条件方面,消除“两极分化”,构筑友好和善的物质基础;从政治条件方面,培育民主和平等信念,来巩固友善的政治基础;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完善道德回报机制,进而增强友善的内在动力。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奠定友善的物质基础

公民的友善必须建立在共同利益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引导、调节以及从制度层面对利益关系加以合理规范,消除“两极分化”,是构建友善共同利益基础的重要任务。生产力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在,尤其在今天步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积极深化改革,变革生产关系,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经济总量进步的基础上,要控制与缩小我国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与差别;要通过制度、体制、机制协调利益的分化与对立问题,尤其要关注贫困农民工、城市边缘群体、下岗失业工人等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优化劳动仲裁机制,对劳动者利益进行保护;政府要充分利用其掌握的公共资源,发挥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职能,站在全局与宏观角度,从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着眼,通过构建公平公正的制度,促使权利、机会、规则、分配公平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奠定社会友善的基石;政府要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最直接的升学、就业、医疗等难题,来缓解社会公民的困难,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进而推动友善社会建设。另外,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同富裕,邓小平曾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二)在全社会培育民主平等信念,巩固友善的政治基础

邓小平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治理国家的社会制度,民主与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友善的逻辑起点和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保证社会各方面利益得以妥善协调处理,进而巩固友善的政治基础。第一,要强化民主与平等信念的宣传教育,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通过政治社会化,培育公民的民主平等观念,使全体公民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充分表达政治意愿,有效开展政治实践活动,扩大政治有序参与,依法享受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而奠定友善的政治基础。第二,要用民主与平等的友善方式来控制、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夯实民主与平等的实践基础。要通过民主与平等的制度来实现人的主体地位,整合与优化多元利益;通过人大、政协等多种利益表达组织,让民众充分表达民意。第三,重视大众传媒的利益表达作用,要求传媒站在公平、公正、开放的角度来传递信息、发挥信息放大与聚焦功能,进而促进友善社会建立。

(三)加强教育引导,构建道德回报机制,创造友善的文化基础

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还必须将友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其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要加强友善典型示范教育引导。第一,将友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学内容方面,针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特点,开展友善教育。小学阶段重视学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乐于助人方面的教育;中学阶段重在拓展学生人际交流与关爱社会和自然的教育;大学阶段则应从哲学与人性高度来论证友善的本质、边界,确定对友善的信仰。教学途径方面,既要进行课堂灌输渗透,又要发挥课外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更要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传递一些礼仪制度和友善理念。教学主体方面,要将友善教育工作者与学校思政工作队伍融合,打造出党团群学工多部门全方位育人团队。第二,要重视友善教育的校外开展。一方面,家庭教育要重视友善内容,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友善意识,率先垂范,以榜样作用进行友善教育,培育友善美德,营造友善、亲情氛围,给孩子心灵播下友善的种子,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友善观念、标准和取向。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教育这个大课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搭建友善的制度文化平台,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惩恶扬善,为友善行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友善的社会宣传教育,通过社会舆论、大众传媒为友善教育营造浓郁氛围;加强友善意识、情感、信念、习惯、行为自觉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中,使友善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与自觉追求。第三,要善于发现并精心总结友善典型,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典型效应。要下大功夫研究友善典型的主要特点和感人之处,抓住时机,对成熟的友善典型适时推广;对尚不成熟的典型,边培养边总结,在总结中培养,在培养中总结,对友善典型的宣传要常态化。第四,建立道德回报机制。道德回报机制是指社会和受惠当事人对施善者的重大善举与其高尚的道德人格予以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其具体办法可成立专门的道德管理和监督机构,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道德委员会、道德法庭,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相应的教育规划,条例的制定、落实,树立友善典型等。各级政府、各单位要把社会友善道德风尚作为硬性政治任务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中。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

〔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On Socialist Friendliness Values and Its Cultivating Approach

Zhang Youwu
(Shanxi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030008,China)

Friendliness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practice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relevant discourse of Marxist classics and the vivid practice of Communist Part of China are the historical origin,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elements of taking western social friendliness values as the

.Mutual respect,tolerance and coordination and care for nature are the essential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iendliness values.Cultivating socialist friendliness values is beneficial for constructing sou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dealing with the social mental conflict,changing unhealthy social morality,developing the social trust and enhanc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cialist friendliness values;historical origin;cultivating approach

D64

A

2096-2266(2016)07-0044-07

(责任编辑贺曦)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S2014014);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5JGSZ010)

2016-04-21

张有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