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广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崔慧广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建设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加快了普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为就业结构提供了新的调整方向和空间。基于2000年至2014年数据,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测度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就业偏离度较高,第三产业与就业渐趋均衡。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普洱市应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调整教育结构培养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劳动力。
普洱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5
2014年3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云南省普洱市建设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这对地处滇西边境片区的普洱市提出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是使经济社会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是有效促进就业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1〕。由于集民族、边疆、山区、欠发达地区于一体,普洱市依然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总量规模大且文化素质普遍低、资源型经济特征显著、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等问题,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在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基于2000年至2014年数据,本文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背景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普洱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及分析
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GDP从2000年的53.67亿元增到2014年的464.7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3.10%。表1是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6.50%下降到2014年的30.20%,下降幅度不大且中间年份有较小反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7.10%上升到2014年的37.90%,2004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是先升后降,从2000年的36.40%上升到2002年的40.00%,之后开始呈不稳定的下降趋势,2014年为31.90%,比2000年还低了4.50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产业结构调整开始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
2000年至2010年普洱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三、一、二”的格局,2011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布局由“三、一、二”向“二、三、一”的转变。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水平,而其产业结构演进却先进入“三、一、二”的“表面高度化阶段”〔2〕,明显有别于同期全国及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状态。普洱市产业结构演进“错位”的原因主要有,西部大开发以来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值的迅猛增长,而近年旅游业逐渐进入理性发展的“新常态”;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矿业、建材产品加工等初级原材料加工部门,工业化进程缓慢,几乎丧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普洱市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及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普洱市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见表1)。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就业结构一直保持“一、三、二”的格局。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81.52%下降到2014年的64.59%,下降了16.9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近1.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01%上升到2014年的8.7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15.47%上升到2014年的26.71%,累计上升1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绝对增幅超过第二产业。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就业结构有着明显的“服务化、非农化高级化趋势特征”〔3〕。
表1 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将发生规律性转移”〔4〕。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推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推移。克拉克(1940),库兹涅茨(1971)〔5〕,钱纳里、艾金同、西姆斯(1970)〔6〕,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1986)〔7〕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验证了上述定律。2014年普洱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仍然高达64.59%,表明大量劳动力依然滞留在农村和农业部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虽然持续增长,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直很小,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快速增长极不匹配的现象。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0.6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6.69%。普洱市劳动力正逐渐从第一产业部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且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速度要大于第三产业,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太小,形成了普洱市“一、三、二”的就业结构。上述结论显然并不完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
(一)分析工具与国际经验
结构偏离度是目前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时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衡量指标。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时多采用两种定义方法:一是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1的差,二是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就业比重之差。有研究者认为,“两种定义方法并无本质差异”〔8〕。本文运用第一种方法测算并分析普洱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表示某产业结构偏离度;a表示产业结构,其数值等于某一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A表示就业结构,其数值等于该产业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当E=0,该产业的产出和劳动力要素相对比重相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E值越接近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接近均衡状态。当E>0时,该产业的产出比重高于就业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用了较少的劳动力生产出了相对较多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较高,还可以容纳多余的劳动力,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当E<0时,说明该产业用了较多的劳动力但产出相对较低,存在剩余劳动力,使得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从长远看,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产业无壁垒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将逐渐接近于零〔9〕。
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都经历了一个偏离度由高到低的过程。库兹涅茨、钱纳里、艾金同以及塞尔奎因等人分别利用多国模型对GDP和就业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各国GDP和就业结构变动一般趋势的三种代表性模式(见表2)。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国际标准模式来看,随着人均GDP逐步增长,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渐向零靠拢。其中,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值逐渐向零趋近;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值逐渐趋近于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从较高的正值逐渐下降。总体而言,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逐渐向零靠拢,“这反映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趋于一致”〔10〕。在此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则逐渐上升,同时第一产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步地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促使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渐平衡。
表2 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10〕
(二)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000年普洱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55、8.00、1.35,2014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53、3.36、0.19(见表3)。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渐趋近于零,且趋零效果非常显著,这与国际经验一致。普洱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较高负值,且变化平缓,没有明显向零值靠拢的趋势,这与国际标准模型中的结构偏离度趋零的一般规律不相符。这表明普洱市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形失业问题,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滞留第一产业,必然延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很大,与标准模式数据相比偏高。2014年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高达3.36,表明该产业的就业构成百分比滞后于产值构成百分比,还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应该进一步吸纳劳动力。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数值相对较小,其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1.35下降到2014年的0.19,下降幅度较大且缓慢接近零值。尽管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短暂的上升阶段,但总体上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表明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渐向均衡状态靠近。
表3 2000年至2014年普洱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三)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国际比较
为进一步了解普洱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情况,现将普洱市产业结构偏离情况与上述三个标准模型相应阶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2014年,普洱市人均GDP为2 922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折算成1958年、1964年、1980年美元分别为476.58美元、531.21美元、1 236.26美元。按库兹涅茨标准模式(模式1),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应分别为-0.38、0.17、0.18;按钱纳里、艾金同、西姆斯模式(模式2),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应分别为-0.37、0.05、0.31;按钱纳里、鲁滨逊、赛尔奎因模式(模式3),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应分别为-0.56、1.04、0.30。2014年普洱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53、3.36、0.19。见表4。与标准模式理论值相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明显偏高,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远高于标准模式理论值,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略低于理论范围。
表4 普洱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普洱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均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与就业的偏离度较大,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容纳的劳动力比重比它创造的产值比重高出至少30%,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份额要比它创造的产值份额低出20%以上。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偏离度较小,渐趋均衡发展状态。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需在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亟需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步伐。
西部大开发以来,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且具有波动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较高,第三产业与就业渐趋协调。具体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过高,长期处于基础地位。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或严重的隐形失业问题。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但比重依然过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与就业逐渐向均衡状态靠近,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高,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为促进普洱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3.73%,云南省城镇化率为40.48%,普洱市城镇化率仅为35.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8个百分点,低于同处滇西边境片区的大理州4.60个百分点。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趋于合理,使城镇化进程成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均衡有序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就业结构才会与时俱进,并且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抓住云南省加快建设普宁景城市群的机遇,着力推进思宁景江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思茅宁洱城市核心区板块一体化,打造区域性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城市,增强普洱作为滇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以景谷县为山区综合开发试验区,澜沧县为经济特困区跨越发展试点县,加快推进景谷、澜沧两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成两个新的特色产业发展极,发挥发展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能否在各个产业间无障碍地合理流动,决定着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减少、消除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因素。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基本保障。完善市场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行劳动合同制成为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各种正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融入城市,引导劳动力实现有序高效流动。
第三,根据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程度,教育结构在专业设置和规模上及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培养适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的劳动力。首先,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严格控制未成年学龄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结合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再次,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推动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持续投资。
〔1〕刘社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J〕.社会科学,2005(6):13-17.
〔2〕钱利英,吴映梅,徐燕苗.滇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演进状态协调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8):1278-1282.
〔3〕陈纪平.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变迁及其绩效:2000—2010〔J〕.西北人口,2013,34(3):74-78.
〔4〕蒲艳萍.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8(7):113-115.
〔5〕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CHENERY H B,ELKINGTON H,SIMS C.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R〕.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No.148,Harvard University,1970.
〔7〕CHENERY H B,ROBINSON S,SYRQUIN M.Industria 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8〕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2(2):249-251.
〔9〕张抗私,王振波.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失衡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45-53.
〔10〕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Study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Pu'er City
Cui Huiguang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reen economy demonstration area accelerat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pace in Pu'er City,also provides a new adjustment direction and space for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use of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can measur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Pu'er City from 2000 to 2014.The deviation degree of primary industry,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pretty high while the tertiary industry shares the balance with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it is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establish sound labor marke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to meet the labor force of the optimized and upgraded industrial structure.
Pu'er City;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struc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
F121.3:F249.21
A
2096-2266(2016)07-0027-06
(责任编辑杨朝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XJC88000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2013019)
2016-03-23
2016-05-05
崔慧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