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张宇
目的探讨改良式助产法在产妇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40例进行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助产法,研究组实施改良式助产法。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降低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分娩;改良式助产法;并发症
在产妇分娩期间,对其实施良好的助产干预,能有效促使胎儿顺利娩出产道,确保母婴平安[1]。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分娩中优质助产法的应用,这就为医院助产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临床上以往在分娩中多采用传统助产法,但该方法具有一定缺陷,临床应用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3]。在此基础上,改良式助产法应运而生,该方法具有分娩时间短、并发症少等特点,受到患者高度青睐[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改良式助产法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0例。研究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6.5±4.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5±1.4)周;初产妇200例,经产妇120例。对照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4±4.4)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6±1.5)周;初产妇208例,经产妇1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传统助产法,助产人员站在产妇右侧,将产妇肛门和会阴托起,产妇娩出胎头时,助产人员应协助推后肩,抓住胎儿双下肢,对呼吸道羊水进行清除,协助胎儿分娩。成功分娩出胎儿后,立即对产妇产道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误后,缝合产妇会阴。
1.2.2研究组 给予改良式助产法,推进产床后半部分,引导产妇取膀胱截石位,指导产妇将双脚蹬在脚架上,叮嘱其握紧产床两侧把手;产妇出现宫缩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以提升腹压;产妇宫缩间歇时,指导其放松肌肉,以确保充分休息。对会阴垫进行消毒,并将其置于产妇臀部下,将产妇肛门和会阴托起,随产妇臀部移动而移动。产妇娩出胎头时,助产人员应协助胎头外旋转,将后肩内推,将胎儿双下肢以右手托起,引导胎儿取头低臀高位,以便顺利将呼吸道内的羊水流出。成功分娩出胎儿后,立即对产妇产道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误后,缝合产妇会阴。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94%(3/320),低于对照组的7.19%(23/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11/320),低于对照组的13.44%(43/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助产发挥着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助产法能有效缩短产妇分娩时间,降低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母婴平安。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改良式助产法对产妇进行分娩,取得一定应用效果。改良式助产法强调在产妇整个分娩过程中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护理干预。产妇入院后,为其配备专业助产人员,实施一对一助产护理。同时,要求助产人员经验丰富,分娩前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向其介绍分娩前、分娩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尤其重视向其讲述分娩中降低疼痛感的方法,提升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促使其积极配合。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保持正确体位,给予适当穴位按摩;掌握产妇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必要心理疏导,稳定产妇情绪;指导产妇适量饮水和进食,确保营养和能量充足;认真冲洗产妇会阴,保证整个接生过程均为无菌操作,降低出现母婴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降低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李晓丽.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的应用观察.临床医学,2012,32(5):76-77.
[2]李燕.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218-219.
[3]张慧.改良式助产法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9-50.
[4]葛丹莉,潘胖娥.改良式助产法800例临床观察.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4):191-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220
2016-11-11]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