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保安族商客

2016-03-07 08:44文图马世仁
丝绸之路 2016年3期
关键词:商队青海印度

文图/马世仁



丝绸之路上的保安族商客

文图/马世仁

2013年,中国领导人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成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共识,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一批勇敢而富有智慧的保安族商人,穿皮袄,背钢枪,骑马赶骡,走西藏,过印度,活跃在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上,为丝绸之路上的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保安族的先民在元代以工匠和商人身份跟随成吉思汗军队从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所以,保安族有经商的传统。元明清时期,保安族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的农牧区,商品只限于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工具。到了民国时期,保安族的商贸活动从唐蕃古道走向国际市场,形成了“藏客”、“中原客”、“印度客”、“日本客”商人,他们从小本生意起家,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到西藏和印度、日本做生意。往返这条商道需一年时间,他们通过广袤的草地和关卡,与各站口牧区的头人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20世纪30年代“印度客”带回的铝制品

还有一部分人向大河家的地方绅士、青海塔尔寺的商号、化隆富户借钱,因他们有很高的商业信誉,所以都能借到本钱。保安族“藏客”的货源主要是青海、兰州、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汉口、汉中、西安等地的商品,主要有走马、骡子、枪支、保安腰刀、珍珠、铜器、珊瑚、水獭皮、布料、药材、茶叶、藏红花、绸缎、皮毛货、氆氌、丝绒、印度烟、印度铝制碟子、铁皮箱、汽灯等日用品。他们用骡子将运往西藏的货物驮运到拉萨,商品出售完后又将骡子卖给当地的马帮。换上印度币,雇上马帮骡马,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印度。返回时,从印度采购货物,用车辆运输到嘎莲堡,雇用马帮牲畜回到拉萨,再从安多购买牦牛,重新组成商队前往青海,到青海塔尔寺市场出售,获取的商业利润用来购置耕地和房产。他们的行商活动繁荣了货源地和销售地市场,把国内外发达地方的信息带到家乡,促进了积石山下的经济发展。笔者调查整理了几位典型人物的事例,再次生动地再现他们的传奇经历。

印度客马穆罕麦家族印度经商史

2006年,笔者对马穆罕麦家族的经商活动进行了全面调查。马穆罕麦的父亲马拉玛是甘河滩最早去西藏、印度做生意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先后去印度做过生意。1924~1925年,马拉玛带长子马撒力去了两趟印度。1931年,马穆罕麦和兄长马撒力去了印度。在《藏客马穆罕麦的经商简史》一书中记载了马穆罕麦的口述:

马穆罕麦,现年51岁,24岁(1931年)开始走藏区。那时全家有28口人,30亩土地,我第一次跑藏区,是与哥哥同行的,向舅父马珊瑚(时任保安商会会长)借了价值900余银元的货。用骡马十一二匹,驮运了一些红枣。从5月离家,因为5月以前牧草还没长出来,牲畜没吃的,到8月底9月初抵西藏(从甘南到西藏需三个月,其中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到西藏先把银元换成黑银(铜板),再把黑银换成印度币。换好后,经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印度,买上水獭皮,珊瑚、藏红花、化学手镯、礼帽等货物,于同年腊月返回西藏。一部份货物在西藏出售后,赚钱不多,只得一二分利。在西藏买些氆氌、牦牛等,于第二年5月从西藏返回家。经青海藏区时,会销售一部份货物,如水獭皮、珊瑚、藏红花等,以此换些银元、牲畜,到10月抵家(因牦牛走得慢,所以回来需五六个月时间),回来后再把氆氌、红花、阿味脑沙(药材)、藏枣等货物在甘肃一带售完。前后共计17个月。

跑藏区的商人先到一个指定的地点集中。一般情况是,一个帐篷住四五人至十五六人,一次集中有四五十人到五六十人,最多达四五百人,七八十个帐篷,四五百到1000头牲畜。经过青海时,要给马步芳交税,一头牲畜交3元到5元,好牲畜交七八元,每人都有一把枪作为自卫的武器。我共跑过四次藏区和印度,每次都带一些枪支(三四支不等)、子弹。带去的资本也不一样,最多的一次带去2000银元、3支枪(一支枪在本地值300余元,到藏区值400余元,子弹一般本地值3.5角,藏区值5角)。跑藏区的本钱有时是向别人借的。我曾向梅坡的马俊义借了2000元,利息35%~40%。商业利润最低为200%,最高为250%。我最少的一次赚了2000元,赚的钱主要用来购置土地、房屋。我先后共买了50余亩地(3000余元),同时还买了三院房子,修了一院房子。为了讨好军阀,藏客需在马步芳身上花钱。我曾向马步芳送过两次礼,一次由马铭骥司令引见,我们四人送给马步芳300银元。

印度客旅途中用过的打火链

商队经过青海时,要按所赶骡马的数量给青海税务局交纳一定数目的税款。为防备途中遭遇劫匪,商队每个人都有一支好枪,是从青海官方处买的。保安商队凝聚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个个能吃苦,机智勇敢,会做生意。

“印度客”乡长马明昌

笔者的三舅马明昌,1938年从临夏县云亭中学毕业。同年4月,兄长艾苏从马铭骥手里借了本钱去印度做生意。从癿藏集、韩家集、大河家买了骡子和马匹,办上货物,每人准备了一匹好马、一把步枪、百十发子弹,身穿皮袄,腰挂一把保安腰刀,自带帐房灶具、扣目(皮制手工吹风)。用麻绳做的碗套将碗挂在马背上,还有炒面、白面、酥油等,一应俱全。马明昌那时仅17岁,一路上四五个人组成一个“洼卡”(伙食单位),同住一顶帐篷,同做一锅饭,一个商队十几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派两人背着枪走在商队最前面作前导,商队左右两侧各有一持枪人走在商队两边,两人殿后,其余四人赶着骡马和驮队一路行走。每天下午找地方休息时,一到营地,前哨会不停地往前走一程观察是否安全,等掌握了周围的环境后回来。两侧的骑手向高处跑去,观察高处的环境是否安全,观察后回来卸驮子。吃过晚饭,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时,各“洼卡”紧急行动,迅速拨起帐篷,急行到前导看好的营地扎营夜宿,防止劫匪夜间来袭。

他们第一站在清水的稍林子湾住宿;第二站乘木船摆渡过黄河,到化隆县杂巴脑露宿;第三站到尕日户滩草原;第四站到青海湖边的倒淌河边。从青海湖南岸走四天翻过象皮山,到达蒙古人的草地茶卡的藏尔寺镇休息两天,补充些口粮和日用品后向当拉沟走去,那条沟要走十站。从唐古拉山最低的小山翻越到了安多(那曲),那里有水草丰美的宽阔草原,商队休息几天,放开骡马吃草,使其恢复体力。

草原比武获平安:一天午饭后,宿营地来了三位背枪的藏族青年,商队招待他们吃肉喝茶。饭后,他们提出要进行射击比赛,在100步的地方立了两根筷子,让马明昌先射击,那时他才17岁,眼睛亮,端起枪瞄准筷子,一声枪响,筷子被击准了,大家一片欢呼。藏族青年看到他的枪法,说:“呀!你的枪法好,我们服了,不比了,你们赢了!”他们非常高兴,临走时还给商队每人赠送了几发子弹,说这一路不会再有人欺负他们了。商队走了70天左右才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把赶来的骡子卖给拉萨的马帮,出售了从临夏带来的货物。

加尔各答迷路遇华侨:走西藏做生意主要目的地是印度。办好印度的护照,兑换印度的钱币,走印度时骑马帮的马,从拉萨出发,从喜马拉雅山最低的地方翻山,到达印度边境城市嘎莲堡。在这里,马明昌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了电灯和汽车,十分惊奇,因为那时候甘肃农村还没有汽车和电灯,晚上兴奋得睡不着。在嘎莲堡休息了两天,第三天他们坐上大轿车向印度加尔各答出发,汽车跑起来跟赛马一样快,使他们将几个月的骑马劳苦忘得一干二净。晚上到了一座城市的火车站,买了去加尔各答的火车票,坐上了在铁轨上行驶的火车,感觉比汽车更快、更舒适,还可以喝开水,大家都惊叹不已。他们几个年轻人好奇心强,故意轮流上厕所,看水冲式厕所,一切都比家乡新奇。天亮时,火车广播里播着英语和印度语,来过几次印度的马三十六说:“尕里尕达(加尔各答)到了,准备下车。”下车后,他们住进一家平房旅社,把东西存放在库房里,自己做饭吃。马三十六宣布纪律:一是从明天开始外出必须经他的同意;二是外出时必须三个人结伴而行,违者捆起来用皮鞭子打。

马明昌兄长艾苏他们来过印度加尔各答,第二天就开始做生意。到了第三天,马明昌和伊奴斯悄悄溜出旅店,坐上公共车,漫无目的地向市中心驶去,到了繁华地段下了车,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厦,门口站着两名戴大沿帽、十分威武的小伙。出于好奇,马明昌朝大厦门口走去,到了门口,两个穿制服的小伙子一面一个扶着他进了大厦,伊奴斯吓得掉头跑了回去,告诉老印度客马三十六马明昌被抓了。马三十六一听,大吃一惊,说:“啊?这几年抗日,印度也抓日本特务,这次你们闯大祸了,你们怎么不听话呀?”于是,立即派人到大厦门口寻找。而这时的马明昌被扶进了大厦大厅,他们非常礼貌地请他坐在沙发上,又回到门口站岗。马明昌这才明白这是服务人员的礼节,坐了一会心里平静了就走出大厦,沿着临街一路看一路走,到了下午才发现迷了路,万般无耐下,他走到一个二层小洋楼门前东张西望。这时,从街道走过来一老一少两位妇女,经了解得知她们也是中国穆斯林,于是,马明昌被她们邀请到家里吃饭并住了一晚。第二天吃过早点后,年轻女子送他到了旅社,众人见状,先是一阵问候,然后是一顿臭骂。老印度客马三十六大叫:“把这个不听话的尕娃吊起来用鞭子打!”他急忙向其他人解释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答应带他们去逛一个叫浪尕里尕(加尔各答)的好地方。他们在加尔各答市住了一个月时间,主要是采购货物,包括各种布料:蓝斜布、黑斜布、条子绒,还有做皮夹克的黑制成革、金丝线、白铜碟子(铅制品)等,每个商人采购的都不一样,但都是根据自己对甘肃、青海市场行情的了解来进行采购。返回的时间选在秋季,出发前雇好马帮的骡子,这时的草原上水草发黄结籽,驮畜可以边吃边走。他们将货物驮运到拉萨后,在住的旅店里重新包装,从安多买来驮牛,选一个好日子,从拉萨往回走,白天走,晚上休息,轮流值夜巡哨,防止劫匪抢劫、野兽入侵和牲畜走失。早晨起来,年轻人烧水做饭,中年人抬货上驮子,收拾帐篷、锅碗瓢盆,都非常麻利。走两个月,到了青海塔尔寺街道,又用两个月时间销售货物。那次,马明昌弟兄俩的生意很好,家里用所赚的钱购置了耕地和牲畜。

张治中副主席与保安族代表马明昌谈话

马建业在印度的照片

协助武工队收枪搞土改:马明昌在解放初期的同龄人中算见多识广的。1950年,土地改革武装工作队进村时,因当时保安族中会说汉语的人很少,他协助工作队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深得乡亲们和工作队的信任。保安族村庄的生意人家里都有用来自卫的枪支弹药,工作队动员各家上缴。马明昌首先动员自己的兄长把步枪和子弹交给了工作队,起到了带头作用。之后,工作队的领导还动员他参加土改工作。1952年3月25日,国务院正式命名保安族,同年3月27日,成立临夏县大河家区保安自治乡人民政府,4月7日,正式选举马明昌等11人为自治乡政府委员。同年秋季,马明昌接任自治乡乡长职务。1952年10月,马明昌以保安族代表身份成为甘肃少数民族贸易工作团成员,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西北民族贸易工作代表会,受到西北区党政领导人习仲勋、马明方、张治中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是保安族人第一次以民族代表的身份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外贸职业经理马建业

据青海史资料记载,20世纪40年代,马建业先后担任过青海驻印度经理处副经理、青海实业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等职,在同时代的保安族商人中,属于高层商务管理人才。

马建业,经名舍穆逊丁尼,生于1918年。据马建业自传记述,父亲原名韩彬礼,是讲突厥语族撒拉语的青海循化草滩坝村的撒拉人,母亲是讲蒙古语族保安语的保安人。清光绪年间,循化遭遇天灾人祸,他的父亲逃难到甘肃临夏大河家肖家村,招亲到保安族马瑚禄家,与其长女结婚,改为马姓,后来定居到积石山刘集乡崖头村,全家人都讲保安语。后来韩彬礼带着家眷在西宁做小本生意,供马建业上学。马建业考入青海昆仑中学,与马步芳长子马继援是同窗好友,义结金兰。后因品学兼优,被国民党青海省政府推荐到南京中央政治学院附设蒙藏学校高中班学习,期间学会了藏语、蒙语。毕业后,考入成都金陵大学英语专修班,获英语和图书馆专业双学士学位,于1940年毕业。因其精通英语、藏语、蒙语和汉语,回到青海后,先给国民党青海省政府当翻译,后被任命为青海田赋粮食管理处副处长,时年22岁。1940 年12月,国民党青海省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商议,在西宁组建了青藏商务联合办事处。青海统治当局为了直接与英国和印度做生意,于1941年组织了赴印度的商队,组建了青海德兴海商栈印度加尔各答经理处,任命陈彦为商务团长,兼印度加尔各答经理处经理,马建业为副团长,兼印度加尔各答经理处副经理和翻译。陈彦非常欣赏马建业的才华,将其二女儿陈荫秀许配给马建业,马步芳把毛家路一院房屋赠送给马建业与陈荫秀结婚。婚后的第八天,他就带着商队出发了。商队成员都骑马背枪,货物由驮牛队运输,一路上非常艰难。1941年深秋,商队才到达印度加尔各答,青海驻加尔各答经理处开张营业,销售运去的商品货物,采购商队回脚商品。马建业在加尔各答期间,发挥其精通英语的特长,直接与英国和印度的商界做生意,他把市场行情及时传达给青海商人,按他的采购计划向外运输土特产品,向内运回甘、青最紧缺的工业日用品,经理处业绩一年比一年好。1946年,马建业接到任青海实业公司上海分公司的经理任命书,走海路到上海任职,从印度带回一些英国和印度制造的日用品,其中有一条长2.15米、宽1.4米、右下角印有“JAVY1946”字样的印花床单,并保存至今。1948年,他兼任南京西北通讯社社长,研究西藏问题,并当选为青海省国大代表。

祖孙三代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马忠家族

笔者于2005年7月先后采访了已故的哈智马忠的三个儿子。在甘河滩村马文英家里看到了马忠于20世纪30年代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照片、20世纪80年代在沙特塔尹夫照的全家福照片,看到当年他从印度买来的铝制碟子、饭盒、铁箱子、氆氇、玻璃镜子等物品,大部物品都有英文商标。他们详细回忆了父辈们的经商经历。马忠兄弟四人,三弟马禄、四弟马毅都去印度做过生意,马忠曾三次去印度加尔各答。第一次是1939年7月,一起去的保安族商人都去逛市场、看电影,马忠却到市场仔细观察有利润的商品。经过几天的考察,他决定购买精致的印度瓷器。他把精致的瓷器用木盒包装,然后用牛皮包裹,用汽车运到嘎连堡海关,再雇用牦牛驮到拉萨,休息整装一段时间后,从拉萨购买货物驮运到西宁。因为是高档的印度瓷器,就请马步芳的管家来看。管家见了十分喜爱,就拿回去几件样品让马步芳鉴赏,马步芳看到后也非常喜欢,当即表示全部买下官用。这批瓷器与长官公署成交,收益非常好。第二次带三弟马禄和四弟马毅(当时16岁)一起去,同去的还有甘河滩村的马尕艾力、高赵家村的马舍穆苏、李家的马全成、马世龙。有一年,马禄和马毅去印度住了几个月,马禄负责生意,马毅当年只有16岁,初中文化,思想活跃,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在英国统治下的国际大都市,他异常兴奋,对什么都好奇,整天到市区最繁华的街道逛。商队采购的货物都备齐了,沙特后借了些钱,买了一台缝纫机,学制作帽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样过了10年,生活才安定下来,过了14年,才开了个铺子。现在他已经快80岁了,两个儿子伊卜拉海麦、伊海亚和女儿们将他服侍得好。听完这段录音,笔者感受到了1959年走沙特移民们的艰辛历程。出发的日子到了,却发现马毅看电影迷了路两天都没找到,最后,商队按期返回了,马禄留下来等马毅。第三天,马毅回来了,但已经跟不上商队了,二人就留在加尔各答做了一年生意,第二年才回到家。1949年,马忠回家务农。1959年,马忠买了一车羊毛,雇了一辆卡车从日喀则去了印度。到了嘎莲堡碰到了很多从拉萨来的甘肃河州、洮州及循化、化隆的穆斯林。大家商议,觉得停留在此地不是长久之策,决定到沙特定居。1981年,马忠在寄来的录音带中讲述了他的经历:当时困难没办法,决定离开家乡先到西藏后到印度。但是,个人手头只有几百块钱,生活比较紧张,于是大家商量后决定走沙特。但是,沙特政府规定不允许单身汉定居,无奈之下,他与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少女结婚成家。到

马忠从印度带回来的铝碟

马忠和尹吉勒斯在印度加尔各答合影

马毅(左)马世龙(右)在印度合影

马忠在沙特勤奋劳作,人丁兴旺,生育了四男四女,1989年农历六月在沙特塔尹夫的家中归真,享年81岁。45岁的长子伊卜拉黑麦遵循老人的遗愿,在1997年8 月12日回到祖籍积石山甘河滩村看望亲人。他已被阿拉伯化,不会讲保安语和汉语。伊卜拉黑麦住了几天后到浙江采购了服装和日用品,装上货船后,又专程到甘河滩告别。之后,他几乎每年都来中国,先到浙江采购货物,装船托运后到甘河滩看望亲人。2006年秋季,他带着沙特的兄妹、子女七人到甘河滩探亲、旅游、做生意,伊卜拉黑麦继承和发扬父辈的精神,成为丝绸之路上第二代保安族商人。伊卜拉黑麦因不懂汉语,一直带翻译,觉得不方便。回到沙特后,家人商量决定派伊卜拉黑麦的六个外甥到中国留学。2008年,伊卜拉黑麦的妹父伊斯玛依勒送他的六个孩子到中国留学,其中四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两人在兰州大学留学。他们认同祖国文化,在他们身上不仅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而且继承了中国保安人、印度克什米尔人和阿拉伯民族的优秀品质。当年一起移民沙特的80户人,发挥中国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诚信的品质,自谋生路,培养后代,融入了沙特社会。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先后回国探亲、留学、做生意,也有的在沙特任职。2006年1月,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首访中国,随行工作人员中有六位临夏籍华侨子女,他们懂汉语,通阿文,熟悉中国,便于为国王服务。他们继承了丝绸之路上“印度客”的事业,成为中阿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者麻礼父子从印度带回的铁皮箱

机智逃生成为指挥员的者麻礼

1940年春天,者麻礼和儿子勒太夫从癿藏、居家集买了几匹好骡子用来驮货物。他们各准备了一匹坐骑和路上用的东西,从河州采购了藏族佛堂点灯用的铜碗、珊瑚、茶叶、保安腰刀、马蹬、马叉子等,到青海塔尔寺,跟塔尔寺街道的商队搭伙一同出发。他们沿着去西藏的路走了几天。有一天到果洛地界,者麻礼的马出现了毛病,他们让商队先走,等马好了随后跟上去。他们俩在一条河边宿营给马治病、休息。黄昏的时候,突然从后面冒出一队人马,背着枪,舞着大刀向他们冲来,者麻礼叫儿子勒太夫把贵重商品带上骑马过河,由他来应付劫匪。劫匪把刀架在者麻礼的脖子上,下了他的枪,把所有的商品一抢而空。两名劫匪过了河把勒太夫押了过来,劫匪们用枪对准者麻礼和勒太夫说若要动就打死他们!者麻礼毫无惧色,用藏语说:“今天你们人多,我们打不过你们,你们胜了,但你们等一下,我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河边洗上阿卜达斯(小净),朝向西方阿拉伯天房跪下做礼拜时,你们就开枪吧。如果让我们给你们跪地求饶,逃跑了就不是男子汉。”劫匪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俩洗完小净,朝向天房站立祈祷“胡大(真主)呀!今天我们的大限到了,求你恕饶我们的罪恶吧,安拉呼艾克白日(真主至大)!”父子俩专心礼拜,劫匪们见他们面对死亡坚守信仰,毫不惧怕,就说:“你们是两条汉子,你们临死不忘信仰,我们也是有信仰的佛教徒,我们佩服你们,不杀你们,就给你们留下一匹马找活路去吧。”劫匪们带着抢到的东西,一声呐喊跑向远方。父子俩看着留下的一匹马,无奈之下就在此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从远处走来一支庞大的驮队,有500多头驮畜,前面是骡子驮队,后面是驮牛队。到了跟前,大家互说“赛俩目”(祝你平安)问候。商队的总管看到两个情绪低落,只有一匹马的父子,详细询问了情况。总管听了十分同情,他说:“你们两个是好汉,真主襄助了你们,没有丢掉性命。我们是青海省马步芳主席的商队,装备精良、驮畜健壮。挎盒子枪的这个少爷是马矿务(马辅丞)的少爷,跟着商队学做生意。你们在这条商路上走了几趟,经验丰富,你们就当我们商队的行路指挥吧。”他们骑上商队的马,背上发给他们的枪,对500多头牲畜和跟随人员进行了重新编组。从商队中挑选了10名年轻的带枪小伙,由勒太夫带队指挥,勒太夫安排四名作前哨,跟商队拉开一定距离,有山头豁口,先由他们去侦查,回来报告,大队人马再过;两名走在商队左右两侧,四名断后;另挑选两名年轻人,专门负责烧水做饭,让少爷和总管走在中间,全队的行进由者麻礼指挥。牲畜的顺序也作了调整,走在最前面的是头骡和骡马驮畜,其后是牦牛,总管对者麻礼的安排十分满意。他们指挥着商队走到黄昏时,全队停下来卸驮子,搭帐篷,以最快的速度拾牛粪生火做饭。吃完饭后,者麻礼对总管说,要求全队立即行动挪地方,以防晚上劫匪夜袭。总管同意,他们往前走了一程,安顿下来休息,叫年轻人持枪巡逻。就这样,他们平安到达西藏。在拉萨住了两个月,这次整个商队生意很好,者麻礼和勒太夫也分到了零花钱。第三个月,商队从西藏驮上货物,又以同样的方式回到青海塔尔寺,出售完货物后,他们给了者麻礼、勒太夫一笔酬金。这次者麻礼父子挣到的钱比他们前两次走印度的还多。

王努勒的半张护照

2005年8月,笔者在高赵家村调查时,王努勒的儿子王志忠拿出两张他父亲的照片,一张照片中王努勒着装西装革履,头戴礼帽;另一张照片是半张护照上的头像,头戴青缎子号帽。仔细观察放大后发现盖有半个钢印,中间是“晴天白日”符号,从左到右半圆形英文大写“GALCUTTA SULATE GENEP”,从右到左有“民国加尔各……”字样。到目前为止,印度客的护照发现仅此一例。据调查,王努勒是从化隆县腰湾村的六十五、者么力二人手中借的本钱做印度生意富起来的。

漂洋过海经商的“日本客”马铭贤

马铭贤在1931~1936年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的警卫副官,积累了一些饷钱。1936年8月,马铭贤辞职回家做生意。马铭贤和保安族商队一起走了三趟印度。第四次派其侄子马福海全权代理他的印度生意,而他自己从内蒙古到北京做珊瑚生意。马铭贤说,一趟北京的生意相当于走10趟印度的利润。其后代还保存有一张马铭贤于1946年冬在北京荣华明照相馆照的照片。据调查,马铭贤在北平一家日本人商号上班的马福堂的帮助下办理了去日本的护照,与高赵家村的马德龙、李家村的马世龙结伴去过两次日本。在马铭贤40岁那年(1940年),和甘河滩的马三哥、马尕老三、马铭骥的经理陶福山(汉族)四人结伴,带上黄金从河州坐轮船到日本,用黄金购买了大量的珊瑚,然后再运到北京加工成藏族的装饰品,运到甘南、青海藏区出售,利润丰厚,他将挣回的钱用于购置田地。

保安族人每年春播结束后,男人们出门在外做生意,开铁匠铺挣钱。女人们在家务农养畜,抚养孩子,孝敬老人。20世纪中、下叶,丝绸之路上的保安族商队为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王努勒的护照残片

马铭贤在北京“荣华照像馆”的照片

猜你喜欢
商队青海印度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
补充燃料
大美青海
八百年前的商队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