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研究之检视与剖析

2016-03-06 22:00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剖析

黄 坚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研究之检视与剖析

黄坚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76)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研究这一被学界忽视的领域,目前正随着后殖民主义、身体书写、种族创伤等研究的发展和成熟进入公众视野。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家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已得到美国乃至世界文坛认可,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发展“崭新的能量中心”的要构。从发轫与成长、记录与评述、典例与剖析、感受与反思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对美国黑人尤其黑人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命运的探讨,也是对整个美国文学与文化及其规律性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美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脉络,洞察美国社会的历史传承。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检视;剖析

黑人女性戏剧家的艺术实践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她们的存在,黑人剧作家成为清晰可辨的群体;因为她们的存在,黑人戏剧日趋走向成熟,因为她们的存在,黑人文学的地位得以巩固;因为她们的存在,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得以积极地提升;因为她们的存在,黑人女性群体的身份认同诉求引起了美国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已得到了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认可,一度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黑人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崭新的能量中心”。按照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学者、文学批评家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观点,在美国黑人文化传统难以为继的局面下,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以及由此引发的黑人女性研究的蓬勃发展,势必为黑人文化新的发展开启一条广阔的通道。因此,作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一部分的黑人女性戏剧,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深入研究。

一、发轫与成长

从第一批黑人于1619年到达北美的詹姆斯敦算起,到2008年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出现,美国的种族歧视从未终结过。其间,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黑人作家涌现出来,以敏锐的目光观察黑人群体在美国历史上的各种遭遇,以犀利的文笔针砭美国社会因种族主义带来的各种弊端,以缜密的思维探索黑人群体为捍卫文化身份所采取的策略,以丰富的作品为黑人群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孙百亮:《文化冲突与多元文化主义正当性的限度》,《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美国黑人女性戏剧虽然不如黑人诗歌出现得那么早,*18世纪黑人女奴诗人费丽思·惠特利是现今公认的第一位出版作品的美国黑人诗人,其作品《关于各种主题、教徒和道德的诗集》(Poems on Various Subjects, Religious and Moral)于1773年正式出版。但是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稍稍晚于黑人小说。*1859年,美国黑人哈里特·威尔逊出版了小说《我们黑人:或一个自由黑人的生活片段》,该书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黑人小说。出身于缅因州波特兰的波林·伊丽莎白·霍普金斯(1859—1930)和出身于伊利诺伊州芒德城的凯瑟琳·查普曼·蒂尔曼(1870—1938)分别从各自对生活的理解出发,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黑人女性戏剧作品。霍普金斯本人就是一名歌唱家,因此她的作品主要是音乐剧,如创作于1877年的《贵族》、1878年的《薇诺娜》和1880年的《奴隶的逃亡,或地下铁路》。每一次霍普金斯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担任主演,用优美动听的嗓音和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表现舞台人物的性格冲突。因为其出色的表演,霍普金斯一度被称为“波士顿最受欢迎的女高音”。从小爱好文学创作的蒂尔曼最初涉足的领域是诗歌和散文,在大学期间她开始尝试戏剧创作。1910年,她的第一部五幕剧《通向自由的五十年,或从小屋到国会》正式出版。4年后,她又再次推出了戏剧《贝奇婶婶的感恩节》。蒂尔曼是现今公认的第一位出版作品的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家。在其戏剧作品中,蒂尔曼摈弃了象征着权威的白人形象,而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黑人文学中十分常见。不仅如此,蒂尔曼对黑人俚语和白人英语的准确把握,更是让她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这两位黑人女性是美国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们的戏剧创作和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见,在黑人戏剧初现端倪之际,她们的创作成就宣告黑人女性戏剧已经是黑人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霍普金斯和蒂尔曼这两位先驱之后,黑人女性戏剧家开始以群体形象出现在美国剧坛上。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安吉丽娜·韦尔德·格里姆凯、玛利亚·柏丽尔、爱德华兹·苏西、卓拉·尼尔·郝思顿、乔治亚·道格拉斯·约翰逊、玛丽塔·邦纳、梅·米勒、雪莉·格雷汉姆等一批黑人女性戏剧家前赴后继,创作了如《蕾切尔》(1916)、《余波》(1919)、《他们那样坐在黑暗中》(1919)、《黑人杂耍》(1920)、《蓝色血液》(1926)、《第一个》(1927)、《羽毛》(1928)、《锅匠》(1929)、《钉与刺》(1933)、《汤姆-汤姆》(1933)等作品。上个世纪50年代,艾丽丝·奇尔德雷斯和洛雷因·汉斯伯雷两位黑人女性戏剧家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奇尔德雷斯既参与戏剧演出,还笔耕不辍,创作了以《弗洛伦斯》(1949)为代表的10部戏剧。1955年,她凭借戏剧《心中烦恼》成为首个获奥比奖的黑人女性。洛雷因·汉斯伯雷虽然英年早逝,留下的剧作不多,但是她的成名作《太阳光下的一颗干葡萄》(1959)却是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由黑人女性创作的戏剧。该剧不仅为当时年仅29岁的女剧作家赢得了纽约剧评人最佳戏剧奖,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多内被翻译成35种文字并在全世界上演。因为在戏剧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两位杰出的黑人女性比她们的前辈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名字开始见诸报端、杂志和剧评。不仅如此,她们还撰文为黑人戏剧的发展推波助澜,帮助黑人女性从幕后走向台前,促使社会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长期不受人关注的群体。例如在1951年,奇尔德雷斯发表了一篇论文并明确提出:“为了培养具有天赋的黑人艺术家、为了培养黑人戏剧家和其他戏剧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我们需要黑人戏剧。”*Alice Childress. “For a Negro Theatre”,in Masses and Mainstream 4. Feb. 1951, pp. 61-64.汉斯伯雷在1960年也刊登过一篇论文,题为《女人气质的复杂性》。在文中她对现代黑人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她们是两种浪漫观点下的产物:一方面,黑人诗人将黑人女性描绘为“绝对温柔、仁慈和高贵”的形象;另外一方面,黑人女性又被刻画为“不合作、傲慢、不知羞耻的样子,只会给男人惹麻烦”。针对黑人女性形象存在的两面性,汉斯伯雷认为:“虽然分开来考虑,这些黑人女性都是浪漫经典的形象;但如果合起来看,她们却是饱满而现实的,展现出了黑人女性的复杂性。”*Lorraine Hansberry. “This Complex of Womanhood”,in Ebony 15(Aug. 1960),p.40.

美国史上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和权力运动为黑人文学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在阿米尼·巴拉卡、埃德·布林斯这两位戏剧家的带领下,黑人戏剧狂飙突进、佳作不断,为黑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智慧和勇气的平台,激发了黑人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争取平等话语权的无穷斗志。也正是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岁月,阿德里安娜·肯尼迪和索尼娅·桑切斯这两位新锐作家的出现,确保了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后继有人。仅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余年间,前者创作了以《黑人的开心屋》(1964)为代表的11部戏剧,后者则写下了包括《下个目标:布朗克斯区》(1968)在内的5部作品。肯尼迪的绝大部分戏剧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既显示出了戏剧家成熟的创作技巧,又反映了戏剧家选择戏剧对话策略的独特视角。桑切斯的戏剧以激进语言为特色,但是她的作品却从不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种刚柔并济的对话策略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去唤醒黑人女性的群体意识、政治意识和抗争意识,敦促她们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不懈抗争。肯尼迪和桑切斯这两位杰出黑人女性戏剧家勇于挑战权威和世俗眼光的艺术实践,不光为她们自己赢得了各种奖项,还让阿伊莎·拉赫曼、珀尔·克里奇、恩托扎克·香格、苏珊·洛里·帕克斯、林恩·洛塔奇等黑人女性看到了戏剧的魅力和戏剧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从而坚定了她们继续从事戏剧创作的决心。从7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这些黑人女性陆续地创作了如《女士与流浪汉》、《巫术与个人意见》、《向西飞》、《阿拉巴马天空的布鲁斯》、《为了想自杀的有色女孩:当彩虹已经足够》、《摇摆风景》、《全世界的最后一个黑人之死》、《强者/弱者》、《私人服装》、《毁灭》等60余个剧本,让白人和男性主导的美国剧坛目睹了黑人女性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欲,看到了黑人女性不亚于白人与黑人男性的智慧和才能。

由于黑人女性戏剧家的不懈努力,评论界终于将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这个群体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已经有人开始着手发掘湮没多年的黑人女性作品,分析诠释黑人女性的创作特征和价值。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研究呈如下几个范式:

二、记录与评述

1968年,达尔文·特纳在题为《黑人戏剧家和城市黑人》一文中研究了黑人戏剧家的创作,探讨了戏剧家对城市黑人日常生活的戏剧化表现。文中所选的研究范本包括了肯尼迪的《黑人的开心屋》与奇尔德雷斯的《心中烦恼》。虽然没有涉及年代更早的作品,但是该文算得上是最早综合记录和评述黑人女性戏剧的论文。进入70年代后,对黑人女性戏剧进行记录和评述的重要成果有芭芭拉·莫丽特的论文《他们说:谁在听?》和珍妮特·布朗的专著《女性戏剧:界定和批评分析》(1979)。莫丽特相信,造成黑人女性戏剧家人数寥寥的原因是因为“她们被不同的媒体掮客控制了……发行商和出版商(通常是白人)不愿意向观众或读者呈上有教育意义的娱乐节目及揭露社会真相的剧本,因为他们害怕这些为受压迫的人所用,威胁到他们的统治”*Barbara Molette,“They Speak: Who Listens?”,in Black World 25(April 1976),p.28.。在莫丽特看来,白人既不喜欢关于黑人的真实描写,也不乐意有人认为黑人的问题来自白人的歧视。为了充分印证自己的观点,莫丽特以奇尔德雷斯的《结婚戒指》为例,指出这部讲述一个黑人女性和一个白人男性的爱情故事的浪漫戏剧,由于“白人(观众)对剧中关于异族通婚的主题尚无思想准备”*Barbara Molette,“They Speak: Who Listens?”,in Black World 25(April 1976),p.33.,因此在亚特兰大市政剧院遇冷,根本无法完成演出档期。莫丽特建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女性应该集中精力向戏剧管理机构的领域进军;同时黑人艺术家要致力于“黑人剧院的建设……创作面向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戏剧”*Barbara Molette,“They Speak: Who Listens?”,in Black World 25(April 1976),p.32.。除此之外,莫丽特还讨论了格里姆凯、柏丽尔、米勒和汉斯伯雷的戏剧作品。布朗的专著以《对于戏剧女权主义者意味着什么》为题,开始了女性戏剧的深入研究。她的核心观点是女性的冲动。按照研究者自己的定义,这种冲动是“女性在一个满是压迫和性别歧视社会中努力争取自立的尝试和努力”*Janet Brown, Feminist Drama: Defini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1979, p. 12.。在此基础上,布朗运用著名文论家肯尼斯·伯克关于所有虚构作品都具备修辞和说教动机的理论,对包括奇尔德雷斯在内的女性戏剧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终她得出如下结论,即一部戏剧能否被称为女性主义戏剧,关键取决于其语言修辞动机的核心,那就是必须要表现一个女性在父权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不懈抗争。尽管该书没有聚焦黑人女性戏剧家,但是业界仍然认为它是最早深入探讨黑人女性戏剧的佳作之一。其他记录和评述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著作包括:1984年海琳·凯萨所著《女权主义戏剧:当代英国美国女性戏剧简介》、1988年伊丽莎白·布朗·吉罗瑞所著《她们在舞台的位置:美国的黑人女性戏剧家》、1990年伊丽莎白·布朗·吉罗瑞编撰的《荒野里的葡萄酒:哈莱姆时期至今的非裔美国女性戏剧作品》;同年由凯西·A·帕金斯编撰的《黑人女性戏剧家:1950前戏剧作品选集》。1996年出版的黑人女性戏剧研究专著包括萨利·伯克所著《美国女权主义戏剧家:一部批判史》和亨利·路易斯·盖茨所编《卓拉·尼尔·郝思顿、尤拉莉亚·斯宾塞、玛丽塔·邦纳及其他剧作家:获奖戏剧及其他期刊上发表的独幕剧》。除了这些专著和编著外,还有一些记录和评述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论文陆续发表。例如,1982年珍妮·玛丽·米勒的《黑人女性戏剧家,从格里姆凯到香格:戏剧选作梗概》、1985年多丽丝·E·艾布拉姆森的《安吉丽娜·韦尔德·格里姆凯、玛丽·T·柏丽尔、乔治亚·道格拉斯·约翰逊、玛丽塔·O·邦纳》、1986年伊丽莎白·布朗·吉罗瑞的《当代黑人女性戏剧家:来自另外一半人的观点》、1987年内莉·麦凯的《她们在说什么?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女性戏剧家》、1989年海琳·凯萨的《仪式与责任: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等。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者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果非常少。1988年,郭继德的论文《美国黑人戏剧文学》指出了黑人女性戏剧家的重要性。1992年汪义群撰写的专著《当代美国戏剧》(1992)则简单地记录了汉斯伯雷与肯尼迪的戏剧成就。但可惜的是,除了这两位研究者以外,再无其他人对此话题产生过兴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06年嵇敏的论文《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黑人女剧作家》发表后,国内读者才有机会再一次了解了以汉斯伯雷为代表的部分黑人女性戏剧家。不过由于选题的缘故,该文并未论述黑人民权运动以后的黑人女性戏剧家群体。

三、典例与剖析

由于《太阳光下的一颗干葡萄》的巨大成功,汉斯伯雷成为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黑人女性戏剧家。国外针对她的专项研究始于1959年。1984年安妮·切尼出版的专著《洛兰·汉斯伯雷》在部分采访和未出版的资料基础上,对这位女性戏剧家的生活与作品进行了研究。虽然在具体作品的评论方面没有非常高的建树,但是该书仍是系统研究汉斯伯雷的第一部专著。相比之下,另外一本专著《汉斯伯雷的戏剧:义务与复杂性》(1990)则要全面得多。该书作者斯蒂文·R·卡特作为考察了戏剧家所有作品的第一人,断言在一个多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汉斯伯雷对人性的处理体现了她非凡的艺术视野。还有托马斯·阿德勒的《美国戏剧批评史:1940—1960》。该书以“洛兰·汉斯伯雷:探索梦想、轰动戏剧”为小标题,专门辟出一章对这位黑人女性戏剧家进行了论述。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一名女性戏剧家,汉斯伯雷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同时以一位艺术家和一位普通美国人的身份向观众如实地展示了黑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促使他们正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

尽管奇尔德雷斯的创作早于汉斯伯雷,但是国外针对她的研究却要稍微晚一些,具体说是始于1967年。洛夫登·米切尔在《黑人戏剧:戏剧中的美国黑人故事》一书中简单地讨论了《弗洛伦斯》和《穿越树林的金光》两部戏。盖尔·奥斯丁于1987年发表的论文《艾丽丝·奇尔德雷斯:作为女权主义批评者的黑人女性戏剧家》试图为女戏剧家正名。奥斯丁赞同其他评论者如罗斯玛丽·科博等认为奇尔德雷斯被剧评界疏漏的原因是“她在主题和技巧方面走在了时间的前面”*Rosemary Curb,“Alice Childress: Black Woman Playwright as Feminist Critic ”,in Southern Quarterly 25, No. 3 (Spring 1987), p. 54.。奇尔德雷斯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她的戏剧真实地描写了黑人与白人,“消除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黑人/白人、男性/女性、 北方/南方、艺术家/批评家”*Rosemary Curb,“Alice Childress: Black Woman Playwright as Feminist Critic ”,in Southern Quarterly 25, No. 3 (Spring 1987), p. 61.。因此,奇尔德雷斯的思想意识与美学观点对现代批评和女权主义评判理论至关重要。塞缪尔·海的论文《艾丽丝·奇尔德雷斯的戏剧结构》(1984)也很有学术价值。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后指出,奇尔德雷斯回避以实验性的手法进行戏剧创作。她的戏剧结构总是分为头、中、尾三个部分,每幕均以前面一幕作为架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奇尔德雷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主义者。尽管如此,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亚瑟·米勒那三位美国传统戏剧家不一样的是,她不注重人物心理特征的刻画,而是关注主题营造。其结果是,奇尔德雷斯“所用的传统戏剧结构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因为剧作家不是用特征描写而是用辩论的方式来揭示主题”*Samuel Hay, “Alice Childress’s Dramatic Structure”,in Black Women Writer(1950-1980): A Critical Evaluation. Ed. Mari Evans. Garden City, N. Y.: Anchor Press. 1984, p.121.。1995年,拉维尼尔·迪勒斯·詹宁斯推出了专著《艾丽丝·奇尔德雷斯》。在书中,奇尔德雷斯被定义为一位过渡性的戏剧家,她创作的以女性为中心的戏剧作品预示着索尼娅·桑切斯与恩托扎克·香格时代的到来。这本专著细致地介绍了奇尔德雷斯的生平和作品,巨细无遗地分析了剧作家的每一部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影响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下进行讨论和对比。正因为如此,此书是迄今为止研究奇尔德雷斯最全面最权威的专著。除了这些成果外,其他论文还有罗斯玛丽·科博的《艾丽丝·奇尔德雷斯》(1981)、约翰·O·基伦斯的《山麓丘陵:女权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们》(1984)、V·A·威廉姆斯的《艾丽丝·奇尔德雷斯:不妥协的剧作家》(1988);莎拉·奈特的《艾丽丝·奇尔德雷斯:“这是我的一小束光,我将让它闪耀”》(1994)等。

相比汉斯伯雷和奇尔德雷斯,崛起于黑人民权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时代的两位女性戏剧家阿德里安娜·肯尼迪和索尼娅·桑切斯所受的关注度亦令人注目。1977年,詹妮弗·唐宁的文章《肯尼迪认为教室是那么回事》首次对肯尼迪进行了专门研究。在肯尼迪任教于纽约女性跨艺术中心之前,作者对她进行了一次采访。肯尼迪坦诚地说,她讲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学生探索在他们自己的梦中不断出现的意象。她反对从纯学术的角度去选择写作的主体,也能体会其他女性艺术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戏剧家,也不想扮演鼓励其他女性创作的角色。琳达·金兹在专著《主题的悲剧:政治诗学,女权主义理论及戏剧》(1992)中对另外一名研究者赫伯特·布劳的观点表示了异议。布劳认定肯尼迪的写作有强烈的被殖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在欣赏白人文化和黑人艺术时她更欣赏前者,而金兹则认为肯尼迪所有的剧作都表现出一种对非洲文化的痴迷和执着。同年金柏莉·本斯顿发表的论文《纸牌中的城市:阿德里安娜·肯尼迪的表现主义愿景》高度肯定了肯尼迪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对黑人著名男性戏剧家阿米尼·巴拉卡的影响,认为肯尼迪对黑人精神的超现实想象和她戏剧中充斥的“奇怪动力”与“未来世界”均源自她那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在死亡、性欲、家庭等主题探索上,在动物、光、黑暗、音乐等象征运用上,肯尼迪的戏剧互为补充,让观众感受到黑人灵魂深处的痛苦和狂喜。其余有代表性的论文还包括保罗·布莱恩特·杰克逊的《肯尼迪笔下在美非统一体中的旅行者们》(1992)、 珍妮·福特的《肯尼迪的身体政治:猕猴、月经与美杜莎》、克劳迪娅·巴奈特的《阿德里安娜·肯尼迪和莎士比亚的妹妹》(1992)。与肯尼迪情况不一样的是,桑切斯的戏剧不如她的诗歌那么有名。因此针对她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迄今为止仅有乔伊斯·J·乔伊斯编撰的论文集《与索妮亚·桑切斯的对话》(2007)和杰奎琳·伍德编著的《欢唱时我是黑人,沉默时我是忧伤人和其他戏剧》(2010)对桑切斯的戏剧作品进行了界定,认为她是黑人权力运动时期重要的黑人女性戏剧家。

同样,成名于七八十年代的黑人女性戏剧家恩托扎克·香格和苏珊·洛里·帕克斯虽然作品颇丰,但是评论界对她们的关注度远不如汉斯伯雷,甚至连奇尔德雷斯、肯尼迪也比不上。据笔者统计,从1976至今,关于香格的专门研究成果只有杰拉德·弗雷泽的论文《剧坛涌现出的一位激进的戏剧家》(1976)、汤姆·巴克利的论文《恩托扎克·香格的三个阶段》(1977)、穆尼尔·乌木拉里的论文《恩托扎克·香格:站在有色姑娘们背后的女人》(1978)、亨利·布莱克威尔的专访《采访恩托扎克·香格》(1979)、玛西亚·安·吉莱斯皮的访谈《恩托扎克·香格与玛西亚·安·吉莱斯皮的交谈》(1985)和内尔·莱斯特的采访《香格女权主义的核心:一次采访》(1990)发表或出版。上述这些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内尔的那篇采访。采访者通过与戏剧家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得出了香格是一名黑人女权主义者的结论。按照香格自己的说法,“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我用一切可以用上的工具来重建历史……我创作的源泉来自我始终以女性为中心的思想。”*Neal Lester, “At the Heart of Shange’s Feminism: An Interview”,in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 24 (Winter 1990), p.719.尽管香格是一个女性中心论者,但是她也致力于建设有色人种群体中男女和谐相处的环境。在香格看来,语言对于性别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她“坚信语言以及语言的使用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将决定我们的生活……无论你将什么呈给观众,你都可以从男女那得到必然的回应,那就是必然的信息”*Neal Lester, “At the Heart of Shange’s Feminism: An Interview”,in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 24 (Winter 1990), p.724.。由此可见,站在香格的角度,语言对于性别差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苏珊·洛里·帕克斯的相关研究目前只有访谈和论文。如艾丽丝·蕾娜和小哈里·埃兰的《未完成的事业:重拾苏珊·洛里·帕克斯的〈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之死〉中的历史》(1994)、斯蒂文·德吕克曼的《苏珊·洛里·帕克斯和利兹·戴蒙德:嘟-啊-滴滴哩-滴-滴。斯蒂文·德吕克曼的采访》(1996)、珍·扬的《苏珊·洛里·帕克斯〈维纳斯〉中撒特杰·巴特曼再客体化和再商品化》(1997)、肖恩·玛丽·加勒特的《苏珊·洛里·帕克斯的魅力》(2000)、希尔顿·阿尔斯的《迷人的女性:苏珊·洛里·帕克斯对有史以来最大的戏剧合作的观点》(2006)和凯瑟琳·沃拉的《这些日子:苏珊·洛里·帕克斯创作〈365剧〉的危险日子》(2006)。这些访谈和论文让公众从各个角度对帕克斯的生平及创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帮助观众和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这位目前在美国剧坛非常活跃的黑人女性戏剧家的思想和技巧。更早期的黑人女性戏剧家的专项研究难觅踪迹,目前笔者能查证的到只有这些:罗伯特·海明威的专著《卓拉·尼尔·郝思顿:文学传记》(1977)。该书肯定了郝思顿在戏剧方面的贡献并对这位女性戏剧家与兰斯顿·休斯合著《驴骨》时产生的争议进行了说明。伊冯·谢弗发表的论文《玛丽塔·班纳》(1995)简单地对班纳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介绍,并概括性地分析了她的几部作品。伯恩哈德·佩特森的专著《早期黑人剧作家和作家:戏剧、电影和广播脚本的目录与分类》(1990)简要地提及了班纳和安吉丽娜·韦尔德·格里姆凯。多丽丝·E·艾布拉姆森、迈克尔·格林、格洛丽亚·赫尔、克劳迪娅·塔特和帕特丽夏·扬分别撰文对格里姆凯进行了评价。相比之下,玛丽·T·柏丽尔、乔治亚·道格拉斯·约翰逊和玛丽·T·柏丽尔的情况和郝思顿差不多,各自仅有1~5篇专项研究论文发表。国内研究者针对汉斯伯雷等黑人女性戏剧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注的焦点人物与国外研究者一样,还是洛兰·汉斯伯雷。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共有约20余篇论文发表。而这些论文关注的也都是这位戏剧家最为有名的作品《太阳光下的一颗干葡萄》。索尼娅·桑切斯的研究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为黄坚在《戏剧艺术》、《剧作家》和《当代戏剧》上发表的《激进时代的激进书写——索妮亚·桑切斯戏剧中黑人女性身份的构建》(2013)、《他者中的他者——索妮亚·桑切斯激进戏剧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分析》(2013)、《索妮亚·桑切斯戏剧中的激进语言和黑人女性形象》(2014)。作者从语言策略和女性主体意识等方面切入,对桑切斯的戏剧作品进行了论述,认为桑切斯是一个被国内低估了的伟大黑人女性戏剧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的研究成果有万金、陈爱敏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的《“寻找先人的遗骨,倾听它们的声音”——兼论帕克斯的剧作〈强者/弱者〉》(2012),虽然这篇论文只是分析了剧作家的一个剧本,但是这是国内最早关于帕克斯的介绍。紧接着,孙刚同样以《强者/弱者》为例,探索了帕克斯的戏剧创作技巧。这篇题为《论苏珊·洛里·帕克斯〈强者/弱者〉中元戏剧手法》的文章另辟蹊径,以元戏剧理论为依托,阐述了帕克斯在创作中的灵感与实践,对她的这部获奖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对其余黑人女性戏剧家的专项研究则未有太多有价值的成果发表。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家的对话策略研究,是研究美国戏剧、文学、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个一度被学界忽视的领域,目前正随着后殖民主义、身体书写、种族创伤等研究的发展和成熟逐步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美国黑人尤其黑人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命运的探讨,也是对整个美国文学与文化及其规律性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美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脉络,帮助我们洞察美国社会中的历史传承。

(责任编辑:陆晓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5-0113-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家的艺术创作与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YJA75200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非洲戏剧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项目编号:15YBA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坚(1971—),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文化。

收稿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剖析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THE JAZZ AGE
THE JAZZ AGE
“主谓一致”剖析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一次函数错解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