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设

2016-03-06 20:48:54单连春单宗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单连春,单宗玥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设

单连春,单宗玥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树立自身的权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过去建构在权力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制性权威受到了挑战与质疑,出现了功能弱化趋势,如理论权威的弱化、课程权威的弱化、学科权威的弱化与组织权威的弱化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自觉性权威的建设,如道德表率权威、知识蕴涵权威、价值判断权威与表达方式权威等等,同时坚持强制性权威与自觉性权威的辩证统一,才能发挥其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制性权威;自觉性权威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在意见与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因此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中的权威,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现代社会发展机遇下,随着各种权力的被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去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强制性权威遭遇了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正在由过去注重权力的强制性权威向现代注重威信的自觉性权威转变。强制性权威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者权力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自觉性权威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者威信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获得自身权威,应更多地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觉性权威的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的必要性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1]335权威作为共同体的人、事、组织、理论等,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与威望。表现为以强制力为依托,把某种意志强加于人;以感召力为基础,以某种理论学说、道德人格获得人们的敬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威“可使处于权威影响力以及范围内的成员(包括主客两方)形成共同的意志,使这一范围内的人们接受统一的价值标准,并提供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威在现代社会的运行结构中正日益取代权力的强制性机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机环节”[3],显而易见,现代社会“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1]335因此,权威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不论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1]337即使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时期,物质水平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这不等于不需要权威的存在,只是此时的权威是为了保证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由政治权威转向管理权威。

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或社会组织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通过一定的权力体系,如理论体系、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教育、传导给教育对象;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因素,使受教育者因为内在认同而自觉接受知识与价值的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具有强制性,教育者通过所赋予的权力把主体意志强加给教育对象,这时候权威表现为一种权力型的强制性权威,因此权威不排斥权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获得又是以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自觉内化与自愿服从为前提,权威的树立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者的威信,这个时候权威表现为一种威信型的自觉性权威。强制性权威与自觉性权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其中强制性权威是权威建设的基础,自觉性权威是权威建设的关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强制性权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就会失去合法性;没有自觉性权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就会缺失人性关怀,没有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产生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只有在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产生,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所赋予的权力所致,形成强制性权威;另一方面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形成自觉性权威。

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表现出多样性文化形态并存,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等等。在这些文化中,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受到的关注显著提升,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大学生面对这种文化发展背景,需要认清文化发展形势,坚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这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另外,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与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设。政治民主化并不意味着民主权利的滥用,“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切阶级、剥削甚至国家也消亡时,权威仍然会继续存在于社会生活管理和思想文化领域,并发挥着维持秩序、稳定社会的作用。把权威说成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说成绝对好的东西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权威与自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更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设。

二、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过去三十多年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学科体系与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建设主要依靠一定的权力推进,更多地发挥权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中的作用,这种强制性权威增强了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了解,使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结构与文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中的权力逐渐被消解,这就导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理论体系不完善导致理论权威的弱化。“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理论在实践中的突出地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权威的价值保障,这种理论权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权威的方向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这既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本质属性。当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再加上西方一些社会思潮不断挤兑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弘扬的主流意识形态,使教育对象在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过程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死板、无用,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严重威胁并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权威。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范畴与研究价值等等,必须具备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身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党的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贡献或借鉴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表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特有的自身专业理论体系,从而也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权威。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及其内容的规定性导致课程权威的弱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素和构成质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施的基本抓手”[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时代发展,遵循自身科学化和学科化发展的规律,是反映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要求的本质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威不仅值得一提,还应给予相当的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调整,以及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立,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等等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来不断创新与完善。但现阶段,由于受到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影响,课程权威的弱化表现为:首先,受教育者更偏好国外的一些课程设置,尤其是公民教育的课程,大多数人认为相比较而言,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人性化。其次,受市场化影响,受教育者在课程选择上更注重课程的经济效益与就业效应。再次,课程教材不能够吸引受教育者,缺乏新意,不够贴近生活,且受后喻文化影响,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甚至比教材和教育者多,不愿意接受死板的课程教育。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困难重重,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教师授课没有动力、削减课时屡见不鲜、课程考核简单马虎等等,这些都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权威遭遇挑战。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作用被质疑导致学科权威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几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分散到整合、从弱小到强大,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由“专业”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迈入了作为一门独立二级学科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科研究在固本强基的基础上不断回应现实,拓宽研究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也为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独特贡献”[6]。但在社会实践中,其学科合法性与价值还是经常遭受其他学科的质疑与嘲讽。主要是因为在文化交融状态下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与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着密切联系,于是就出现了诸如学科特色不鲜明、学科理论不专属与学科边界不清晰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权威的发挥。纵然有相关学科文件规定,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运转,现阶段还未能获得社会大众的自觉认同与接受,学科不被重视也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被挑战。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层组织边缘化导致基层教学组织权威的弱化。权威总是通过一定的个人或组织体现出来,是权力与威信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展开的教育活动,组织体系很严谨,大致包含了三层组织,一是党中央及各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二是高校党委及其领导下的行政单位;三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从组织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中央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这一层级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组织权威的弱化主要存在于高校,具体表现为:首先,高校党委及其领导下的行政单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其次,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者价值难以获得社会认同,教育者加强自觉性权威建设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组织权威的彰显。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关注强制性权威的建设,如理论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与组织建设等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构,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制性权威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觉性权威的建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自身品质的建设。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道德表率的权威。多元文化的发展也使得部分教育者的道德遭遇滑坡,价值观念腐朽,在生活中缺失了理想与信念,说教与言行不一消解了教育者的道德权威。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构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吸引受教育者,被受教育者所尊重的关键所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期待首先是一个道德信念践行者,是教育对象的道德楷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时刻都应该以道德人的要求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应是值得敬重和效仿的对象。教育者具有的道德表率使得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会服从教育者,自愿接受教育者的意志和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权威。

第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知识蕴含的权威。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把知识的蕴含摆在突出的位置,必备的知识储备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有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指标,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觉性权威建设中,通常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拥有绝对的权威,尤其在传统课堂中,教育者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拥有掌控这个课堂的权力,受教育者也从内心对这种魅力产生尊重与敬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性,使教育者除了要掌握专业性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等,还需要通晓相关学科知识,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受教育者通常会对这样广博的知识库心生敬畏。因而,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构中应突出教育者知识权威的作用。

第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价值判断的权威。教育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出席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时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中国高校的课堂”。他还提出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8]。这些要求深刻地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构需要一种价值判断来保障,尤其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急需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权威的人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价值判断的能力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在接受信息时应经过筛选和判断,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挑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求的信息,尤其是积极向上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教育者应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是否恰当,之间的矛盾在哪里,为受教育者及时提供建议,将误入歧途的受教育者导入正确的路途。教育者拥有的判断技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依赖,产生信任,确信自身所接受的信息是正确的,这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就牢牢地树立了。

第四,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表达方式的权威。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构注入了新活力。“教育者传播的专业性是其身份具有令人信服的权威性,它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发言行为两个方面”[9]。也就是说除了知识蕴含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表达、阐述时要准确,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并不是一味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意识形态等内容,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传达相关信息时,需要运用技巧和艺术,使表达的内容在正确的基础上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内容和思想抽象且枯燥,但是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采取创新的表达方式,如除了简单的语言表达,还有实践的表达;除了书面的表达,还有面对面的表达等等。教育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化吸引了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者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威信,强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自觉认同。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证明,社会发展已经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建设带来挑战,单纯依靠强制力已不能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挑战与机遇并存,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建构,应转变以往以强制性权力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的单一模式,更多地应注重教育者品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实践中的作用,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认同,注重两者的辩证关系,遵从意志的施加者与服从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由传统的强制性权威向现代的自觉性权威转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树立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薛广洲.权威特征和功能的哲学论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 (3):23-30.

[3] 薛广洲.权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 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4):27-31.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30年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9-41.

[7] 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生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26.

[8] 袁贵仁.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DB/OL].[2015-01-31].http://www.he.xinhuanet.com/jiaoyu/2015-01-31/c_1114195666.htm

[9] 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4:56.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6.03.005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13JDB011);2015年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5B27514)

作者简介:单连春(1969—),男,安徽天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6)03-0023-0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 21:46:33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49:58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58:17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Anti—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06:48:14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SWOT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 19:26:46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改革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22期)2016-05-06 1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