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规范性思考

2016-03-06 20:48金林南

金林南,虞 滢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规范性思考

金林南,虞滢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视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类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及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教育工具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有属性。现有研究中的“政策导向性”和“实用经验性”抑制了学科属性研究的“规范性”。建构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建立以研究对象和方法为核心要素的学科属性研究规范、锁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作为学科属性研究突破口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现代社会科学哲学

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界对该门学科属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一门学科属性的确证对该学科的学科合法性及其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梳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得失,探究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对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学科属性是指主要依据某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确定的科学知识的特性和所属学科门类等。梳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类属性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属上位学科的类属性研究,国家学科政策性文件构成学界确证该问题的主要依据。其一,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有学者指出该文件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法学”门类的学科类属性[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类属性[2];其二,部分学者根据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科政策性文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由此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兼有公共性与学科专业性双重属性[3]。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内的所有下设二级学科的共性学科属性即是意识形态性[4]。

此外,学者们进一步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视角确证它的学科属性: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的建构过程,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马克思主义性质[5]71;二是从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维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学科[6];三是比较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区别,指出前者最大特点是理论性,主要在理论领域开展活动,后者最大特点是应用性,要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和实践群体服务[7]。

源于相关政策文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形态性的确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有学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指明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具体表现为阶级性和政治性[8]。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应放在意识形态视野中做科学考察,它与一般知识性学科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意识形态性[5]89。

尽管上述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同,但基本思维逻辑是一致的,都尝试从国家学科政策性文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有的意识形态功能职责等角度阐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有属性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学者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特性、功能角度考察研究学科属性问题,主要观点有:

“人文性”。有学者指出情感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情感因素[9]。有学者进一步从情感教育的功能维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理论性还体现在以情理感人层面[10]。此外,有学者还分析了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文化印记,从自身而言又具有文化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11]。

“教育工具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是一种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12]。有学者认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立的根本任务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3]。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达成受教育者对特定价值观的认同和自我生成,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质[1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政治工具性”,是一种隐形的、柔性的政治运作方式[15]。

“社会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存在的特定社会空间,是一项社会系统活动,由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16];二是主张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问题诊断和实践操作价值,因而社会学方法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重要方法[17]。

“综合性”。这是学界较具普遍性的观点,但对于综合性的理解,学者们有不同的阐释视角。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应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生成其学科属性[18]。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特征。但综合性是该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不是交叉学科,也不是多学科概念,更不是跨学科或学科交叉[19]。此外,有学者从学科教育内容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层面的内容中[20]。

上述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具体认定有不同结论,但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特点、功能和来源出发展开研究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梳理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尚存以下不足: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重“实践工作”带来的学科属性效应,而轻现代社会科学应有的学科“规范性”。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乃至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学科属性定位多是紧紧围绕国家学科政策文件,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所设立这个学科的政策规范来展开研究。无论是理论依据、社会意义以及学科的建设意义等,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定位为依据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带有非常敏锐的政策导向性,显示出浓郁的政策解读意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不应仅仅具有学科的政策立场,还应有学科本位立场,显然,现有研究缺乏站在学科本位立场展开学科属性认定的研究意识。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几乎已形成一些共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属性,我们亦应遵循学科理解的规范性,尊重所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普遍规范,这是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所应遵循的研究规范。换言之,现有研究仅仅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并未正视它们作为独立学科应有的现代社会科学的普遍规范性。

第二,学科社会功能理解上的“实用经验性”淡化了学科内在的“规范性”。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问题的经验性研究依然是主流。多数学者主要从社会政治现实需要角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实用经验性社会功能层面展开研究。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从该学科具备的社会功能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合法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实践工作开展,实践性突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质亦应通过该学科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得到体现,它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是一门仅仅服务于实际工作的纯应用性、工具性学科,也应尊重其作为现代社会科学应有的知识生产的内部逻辑。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作为知识生产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都应成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重要依据,并且后者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更具直接相关性。仅通过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功能进行学科属性研究,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这可能带来学科属性研究中的他律性和外部化。

正因为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功能层面来确证其学科属性,现有学科属性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问题意识、方法运用都不够自觉、自治,还没有形成学科属性研究的理论依托。现有研究的理论逻辑是不自觉、不鲜明的,主要运用“功能论”“职责论”的实践性经验立场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诚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属性探讨时,当然需要考量该学科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承担的社会使命,但是,更应关注作为独立学科应有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因为这些是独立学科的本质性规定。特殊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是构成一个学科的核心逻辑,而现有研究基本未展开对该核心逻辑的论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研究中尚未达成基本共识。这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研究自然会受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不同假设和理解所左右,因此在研究对象尚未形成基本共识前是很难展开学科知识属性研究的。

第三,现有研究尚未通过方法论视域展开学科属性研究,更未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匹配性中探究学科属性。方法和方法论不同,方法论是对方法的自觉反思,而方法是研究展开的具体办法。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以方法论视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更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未见通过考察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间的匹配性来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成果。而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哲学基本理论,正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属性,如经济现象与实证研究方法之间的匹配性决定了经济学是一门实证性社会科学。而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或价值观现象与现代解释学方法之间的匹配性决定了包括文史哲在内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因此,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尚未进入现代社会科学规范层次。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一些明显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的重要根源。比如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匹配造成的两类常见现象:用实证科学方法去研究精神意义世界,如通过调查问卷调研信仰信念;用抽象的概念演绎生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现象,如用一些宏大而抽象的理论概念给生动丰富的、极具差异多样性的现实思想观念世界做贴标签式的定性等。这两种研究方式都是错误与错位的[21]。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未来发展

根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估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在研究理念、研究规范和研究瓶颈的突破方面做出重大调整。

首先,建构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史上具有特殊价值,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党政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执政党政治实践的“路径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实践需要的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实践性烙印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实践性特质支配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也受此支配和影响。前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中的“政策导向性”“实用经验性”研究倾向即是这种支配性影响使然。

过度受制于政治实践需要必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确证带来学科合法性认同焦虑,因为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已经拥有一套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认定的规范,这套规范尽管从终极意义上而言也是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它是在长期的知识生产活动中沉淀下来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迥异于日新月异的政治实践。以政治实践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为主要依归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确证必定会与已有的学科属性确证规范产生颉颃。

学科属性指向的是特定知识生产领域的内部联系,它是通过特定学科如何生产知识的特定规则和活动呈现的,它不能仅通过某个学科知识所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功能所体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活动领域,而非其实践活动领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如何实践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而应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如何生产知识的,聚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确证,我们必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单从政策文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功能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而应该把这些作为研究材料进行深入探讨,要辩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当前尤其要反思并改变后者对前者全面性的支配局面。

其次,借鉴现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规范。现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为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奠立了一套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基础性规范,这些基础性规范是现代社会科学确立学科属性的主要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人的对象性活动时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22]尽管马克思的话不是专门针对学科属性研究的,但还是给我们理解学科属性确立了思维方向。确证学科属性应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比如是人类行为现象还是自然界物理现象;二是人类的主体性状况,即学科研究者的理性认知的能力状态,人类社会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需要状态、学科研究的组织化水平等等,其中至为重要的是研究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研究规范,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匹配性中阐释其学科属性。

最后,锁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瓶颈突破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应遵循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规范,其中研究对象制约着研究方法,即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由是观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尚未形成基本共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突破点正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研究的突破,进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才能获得立论的基本依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诸多不足和问题的根源亦在于此。当“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达至基本共识性解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就有了本体论依据,再也不需要“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领域来确立其学科属性,而是直接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自然科学性、社会科学性还是人文学科性——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突破点是解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而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诉诸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研究。鉴于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研究理应成为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战略。因为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能使现有研究摆脱经验现实的束缚,跳出思想政治教育较为狭小的圈子,在更高层次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哲学沉思,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23]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获得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余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33-38.

[2] 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12-15.

[3] 卫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队伍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3-27.

[4]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共性和个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

[5] 荆兆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 余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发展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0-14.

[7]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23-27.

[8] 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学科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2-15.

[9] 张国民,李艳,王晓琴.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2-14.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规范与建设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4-11.

[11] 尉天骄,王恒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J].求实,2011(8):77-80.

[12] 王美.发展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管窥[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5(2):35-38.

[13] 李合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5-18.

[14] 章维慧,金林南.实践视域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8-11.

[15] 刘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属性新论[J].学术论坛,2013(8):83-87.

[16] 孙其昂,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11.

[17] 杨威.论社会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2-15.

[18]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诸问题之我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10.

[19] 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再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6):19-20.

[20]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5.

[21]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11.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23] 封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动力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6-121.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6.03.002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12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002)

作者简介:金林南(1970—),男,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6)03-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