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翻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

2016-03-06 19:46:28苟丽梅
关键词:翻译人才甘肃省

苟丽梅

(兰州文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翻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

苟丽梅

(兰州文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了甘肃对外开放合作发展,这对甘肃省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甘肃省翻译专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翻译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甘肃省高校应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互动,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建设等策略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翻译专业;翻译人才;甘肃省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广实施使中国与欧亚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同年,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提出打造独具甘肃特色的“1313工程”。2014年5月“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在兰州召开,来自28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就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环境保护、商贸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换了意见。随着甘肃省同外部世界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对外交流和沟通桥梁的翻译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培养符合甘肃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就成了甘肃省高校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翻译专业教育发展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发展逐渐规范化。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我国自此开始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以“翻译理论与实践”命名的硕士点首次出现于1986年,是“文学”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此后的10余年里,我国先后获准设立这一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共有8所。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逐步设立翻译学博士点。200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将翻译教育从外语教育中独立为专业教育,正式将翻译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15所高校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简称MTI),为培养翻译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模式。自此我国形成了翻译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翻译学科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5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取得翻译本科专业办学资格。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

二甘肃省翻译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甘肃省现有本科院校21所,其中公办高校16所,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5所,其中设有外语学院的高校有19所,但全省仅有西北师范大学具有翻译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点。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获得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资格。19所高校中,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陇东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下设了翻译方向。浏览这6所高校翻译方向招生简章会发现,其课程设置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变化不大。这也反映出甘肃省高校对翻译专业的特色和内涵认识不足,将外语教学等同于翻译教学,忽视了翻译教学的特殊性。简而言之,甘肃省翻译专业的数量与办学水平与本省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对称,探讨甘肃省翻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具有急迫性和现实意义。

三甘肃省翻译专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的翻译专业办学水平总体上滞后于本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主要问题可概述为以下几点:

1.翻译专业布点不足。

甘肃省开办外语专业的本科高校不少,除了三所高校外,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设有外语学院,但其中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很少。目前从数量上来看,甘肃省仅有1所高校具有翻译专业硕士招生资格,2所高校具有翻译专业学士招生资格。翻译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位布点数量不足,无博士点,硕士点、学士点数量严重不足,且在语种上仅仅局限于英语。

2.定位不清、特色不明。

仲伟合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谈到: “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设置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重大问题不清。”[1]甘肃省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规划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省地方经济、产业技术结构和特殊的文化资源,以培养生产适合地方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科学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方向。办好翻译专业,高校应主动积极联系政府有关部门、走访翻译企业及行业协会,多方形成合力,从而深入了解国内翻译领域、行业、机构人才需求规格,再结合甘肃省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导向、目标和规格等问题。由于甘肃省高校缺少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充分联系和互动,甘肃省翻译专业教育发展总体缺少科学布局、翻译人才培养定位不当,体系不健全,特色不明,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3.翻译师资不足。

甘肃省处于我国内陆,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及粗放的管理体制使甘肃外语专业多年来遭受人才流失多和人才引进难的双重困扰,具体表现为: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中年骨干教师不足、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在师资培训方面陷入了“流失—培养—再流失—再培养”的恶性循环。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成为甘肃省外语类,尤其是翻译专业改革与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甘肃省翻译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在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下,语言服务作为文化输出、推动经济合作重要媒介的价值日益凸显。据报道,2013年第十九届兰洽会签约合同项目1093个,签约总金额逾2169亿元。甘肃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2013年,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27个国家实现进出口2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与亚洲国家贸易额44.82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44%,2014年1—4月,甘肃与亚洲国家实现贸易23.05亿美元,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有11个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在甘肃设立了23家外商投资企业。[2]甘肃省高校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转变观念、紧密结合区域地理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经济产业特点,全方位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1.转变办学理念,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孙也刚在2014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我们搞专业学位教育,需要了解整个形势的变化,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尤其是搞专业学位教育,它是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服务于本地区本省及至周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个高校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但又有本土化定位的翻译人才,做好翻译专业教学的特色化和错位发展等问题值得甘肃省各大高校深思。

要办好翻译教育,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跳出狭义的翻译教学本身,放眼世界,研究翻译教育发展历程与规律,探索社会发展对翻译行业及翻译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研究翻译教育如何与翻译行业、产业联合互动推动翻译人才培养等问题。

高校作为翻译教育的主体,在翻译专业建设上应避免“纸上谈兵”,满足于“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学术界与行业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如今,高校应主动加强与翻译行业、企业的联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从宏观上把握“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因素对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人才规模及外语语种等的要求,结合本省、本校实际,就翻译专业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学生就业等问题形成明确清晰的办学思路。

在探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甘肃省高校应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翻译企业、行业协会的互动与合作,将社会与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设置和调整课程的依据,通过走访翻译公司,召开翻译方向人才培养研讨会等手段,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评估体系;推行以真实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打造精品教材;建立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机制,搭建师生实训实习基地,以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深入了解翻译教学的内涵,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对甘肃省开设翻译专业及翻译方向课程的高校外语学院展开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翻译方向课程设置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并且翻译专业课程带有较多外语专业的印迹。这也反映出当前翻译专业办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对“翻译教学”与“外语教学”关系问题上存在严重认识误区,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仲伟合、穆雷对两者区别概述如下:(1)就培养目标而言,“外语教学”培养的是合格外语人才;而“翻译教学”培养的是合格翻译人才;(2)就指导思想而言,“外语教学”注重外语语言技能训练,而“翻译教学”注重口、笔译实践操作能力培养;(3)就教学重点而言,“外语教学”注重语言转换的准确性,注重单一语言现象(字词、意群、句子),常常有句无章,注重语言(语法)知识,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对译文文本的优劣进行点评),偶尔也强调文化背景,不注重对相关学科和主题的认识;而“翻译教学”注重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完整性、篇章整体效果及职业要求,注重过程(思维短路、逻辑失控等一切深层的翻译问题大都因不注重过程而成为顽疾),强调相关知识(专业表述方式)和术语,如有的学科翻译(如医学、法律等)必须开展专业培训,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4)就语言要求而言,“外语教学”强调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而“翻译教学”要求外语和母语应用能力并重;(5)就教师要求而言,“外语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运用能力较强;而“翻译教学”要求教师翻译实践经验丰富。[4]

事实上,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普通外语人才有着显著的不同,教学模式也不是常规的外语教学可以替代的。专业翻译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洞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及相互转换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人才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翻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逻辑分析能力及准确的跨语言表达能力。2011年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以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5]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娴熟的双语转换能力、熟悉翻译辅助软件操作、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沟通能力及相关行业背景知识。相应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围绕着以下6大模块展开:外语母语知识模块、双语转换技能模块、翻译软件操作模块、翻译职业素养模块、翻译实践实训模块及相关行业知识模块。

贺学耘,曾燕波对全国38所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做了调查,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开设译作评析类、汉语类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的高校太少,而开设翻译职业教育类课程的高校则更少。[6]甘肃省高校在翻译课程内容设置上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院校的特色,以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培养翻译能力为前提,通过企业调查、行业岗位分析,明确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课程教学模块。课程内容设置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又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强化实践教学。

翻译职业能力养成必须建立在大量翻译实践基础之上,各高校应锐意进取,加大翻译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大量参与翻译实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由于翻译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课堂实践教学基础上,积极开发拓宽第二课堂。可组建翻译兴趣小组,举办多样化翻译比赛;多译本赏析征文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翻译实践。利用机辅翻译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手段,建立翻译课程校园网络平台,提供网上讨论答疑、精品书目推荐、佳译赏析等师生互动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学生自主翻译园地,建立学生译文相互评审、翻译擂台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网络成为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

建立翻译服务中心,承接翻译项目,模拟翻译公司运营,让学生了解真实翻译活动的全流程,从接受翻译任务到把翻译成果交给客户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翻译实战中对译员的职业有切身的体会,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实现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岗位的衔接过渡。

加大与社会合作办学力度,与地方翻译公司及一些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翻译实践,这样既服务于社会,又使得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展览会、贸易洽谈会、商品展销会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创造交流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加强师资建设

“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而目前国内高校翻译学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翻译师资跟不上”。[7]甘肃地处我国西北,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少数重点高校相比,甘肃省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高校不但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而且现有的优秀人才也向外流失。甘肃省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在人才管理和激励等方面深化改革,创造局部优势,建立高层次人才稳定机制,树立起人才战略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为高层次人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工作环境。仅靠人才引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省高校翻译师资短缺问题,各高校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教师资源,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现有师资的培训发展及优化组合。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翻译师资无非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是聘用有实务经验的职业人员从教,二是原来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改行教翻译”。[8]甘肃省高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西部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目的语国家学习,进一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以及教学科研运作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其次,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定期参加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译师资培训”。再次,建立翻译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学习、学科研究、集体备课、协同评课、教学反思、专题论坛等活动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吸收和补充新知识;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最后,加强与翻译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建立实习基地,为翻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市场、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强翻译实战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甘肃省作为丝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甘肃省高校必须转变观念,紧密结合区域地理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经济产业特点,围绕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局,全方位推进翻译教学改革,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定位的应用型实用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2]甘肃:向西开放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写在“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举行之际[OL].http://gs.people.com.cn/n/2014/0528/c358184-21300005.html.

[3]李正栓,李 娜.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J].上海翻译,2014 (4): 93-94.

[4]仲伟合, 穆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9 .

[5]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7): 1-2.

[6]贺学耘,曾燕波.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重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 (5):69-72.

[7]谢天振.学科建设不能搞“大跃进” 对近年来国内翻译学学科建设的一点反思[J].东方翻译,2011( 2) 4-7.

[8]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 (2):45-47.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Questions and Reform of Major of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Gou Li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has promote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ansu and other countries, which will raise new need of transl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 our province. By analyzing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r edu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and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In order to improv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Gansu province,universities are suggested to take following strategies: working closely with government,language service enterprise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novating translation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enhanc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oviding mo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to translator educators as well.

Key words:maj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Gansu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4-0104-4

基金项目: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视阈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甘教高函[2014]5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苟丽梅,硕士,副教授, 兰州文理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翻译人才甘肃省
甘肃省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
甘肃林业(2022年6期)2023-01-15 08:44:54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林业(2022年1期)2022-02-19 02:35:08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0年6期)2020-08-07 10:54:36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策略
吉林省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