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3-06 16:04:35吴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汉语

吴娜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吴娜

(大连财经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本文主要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对母语迁移的现象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母语迁移现象;母语正迁移;母语负迁移;大学英语教学

一、母语迁移现象概述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1]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2]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了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中介语的产生与语言的负迁移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产生影响。但是,中介语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分析的手段,削弱汉语的干扰,从而减少中介语的产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英语的习得者的语言系统尽快向目的语接近,更好地为交际服务。

Bialystok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这种模式把学习外语的人的知识体系分成了两个方面——隐性和显性。Bialystok把目标语中的词汇语法等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知识归类为显性语言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注重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与使用来规避母语迁移现象。存在于目的语使用者潜意识中的语言知识归类为隐形语言知识,Bialystok认为一个人的隐形语言知识存储量越大,那么他使用目的语的熟练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需要想办法让显性知识在学生接受的时候转化为隐形语言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些隐性知识加以扩展。

二、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了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当时的二语习得理论占据着重要地位。心理学家、外语教师和语言学者都视母语迁移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母语迁移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和系统化的研究,人们对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有助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提高。[3]目前,国外对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较多,相比而言,国内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迁移”的意思是 “过程自动的潜意识利用先前已经存在过或者体验过的知识产生新的反应”。认知理论认为,“迁移”为“认知活动的一个体现学习者的内部处理的过程”。换句话说,迁移是指拥有的经验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Faerch和Kasper[4]给出一个关于转换的定义,即“外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知识在主动地影响其外语学习的过程,并指出外语学习可以被支持(正迁移)或被减少(负迁移)”。Krashen表示,“迁移是旧知识援助的结果”。根据Odlin的说法,“迁移是来自目标语言和其他任何已被先前获得的(也许是不完美的)语言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影响”。他声称这种影响来自于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目标语言和母语之间的一些不同或是相似东西的判断。同时,Odlin指出“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形成的后果,迁移不是简单的干扰,以及迁移不是简单的回到母语。迁移不总是受到母语的影响”。语言迁移可以是积极的和消极的,这取决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正迁移是指母语可以促进外语习得,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相反,负迁移是指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前的第一语言可能会妨碍外语的理解和学习”。

(一)母语正迁移

通常情况下,母语的正迁移现象体现在语言普通特性上面。汉英两种语言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形式,这两种语言有着共通性。在这种母语正迁移的指导下,汉语和英语的使用与学习都相辅相成。埃利斯认为母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一种资源,语言使用者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来审查他们学来的英语,这样能更好地学习和使用目的语。根据上述论点可以得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汉语和英文之间的异同,而这学习的过程也就会产生母语正迁移,从以下三方面都有体现。

1.语音正迁移

英汉二语中都有元音和辅音,而且元音和辅音都有一定的共通点。我们学会了汉语拼音就会更好地掌握英语语音的学习。只要领会了发音原理,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学习中文里没有但是英文中有的音。

2.词汇正迁移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在不断地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这些外来语和拟声词的发音比较相似,并且大多都是音译过来的,跟汉语的发音基本相同。

(二)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有很多方向,总的来说有两大类,也就是语言和语用两个方面。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发现本土长大的中国人说英语不管怎样流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中国口音,不可能像在外国本土长大的人那样对英语的使用那么得心应手并且地道纯粹。归根结底,原因就在于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就是十二岁之前,过了这个时期对外语的学习就不会像学习母语那样自然,单凭发音这一项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语用方面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进展,研究者发现母语迁移不只是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会因为母语文化而受到影响,如果对目的语的使用规则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规则,就会产生语用负迁移。通常来讲,跟语音和语法比起来,交际双方更加介意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所以在英语语用方面,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应用启示

(一)语音迁移

因为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具备不同体系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汉语和英语的相似性做出判断的同时在二者之间建立等同的关系。不过,汉语和英语的相似性产生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些英语教师会错误对待这些相似性,完全使用母语的发音去代替英语的发音,这就产生了母语负迁移;第二,汉语和英语的发音系统都有着固定的规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将这些规则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将母语的发音加以调整,也就能正确地进行英文发音了。这个过程就形成了母语迁移,这样母语在英语中的学习就产生了母语正迁移的作用。

(二)词汇方面

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学习中,最早发生迁移的现象就是词汇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很自然地用母语中的语言词汇来辅助英语词汇的理解,让这些词汇从抽象的符号变成有意义的概念。比如说“orange”这个英语单词,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所以他们就会自然地用它的汉语意义“橘子”来辅助理解。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这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不过这也会造成一种词汇滥用的现象。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所蕴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盲目使用,就会出现错用或者误用现象,从而产生母语负迁移。所以充分了解母语负迁移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三)语法方面

在母语迁移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就是语法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有学生混淆母语和英语的语法,把母语的语法应用到英语中去,这样就或多或少的有很多失误。就像有的学生常常说 “I very like animals.”这种译法就使用了汉语中的词句和语法的规律来进行英文输出。“我非常喜欢动物。”这句话的正确说法应该是“I like animals very much.”这个过程就产生了母语语法负迁移。

(四)语用方面

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和风俗习惯都不同,所以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社会规范,因而人们会对母语的使用规则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导致人们在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把母语中的语用规则应用到英语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就造成了语用的失误。这个过程就会产生语用的母语负迁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规避语用方面负迁移现象的意识。

(五)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埃利斯的调查结果指出,干扰错误的平均百分比为33%,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中甚至达到51%。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就有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去进行英文交流,以达到把母语负迁移的干扰降到最低的目的。

1.对比分析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老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分析方法,对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部分错误进行预测与改正。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差异比较大的地方,英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加以重视,并且增加对这部分的解释力度与精度,通过更多的实际演练和练习来进行巩固,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且掌握正确的用法。

2.加大知识储备量规避母语负迁移现象

斯蒂芬·克拉申认为,要彻底解决母语迁移现象最主要的根本在于输入大量可以理解的材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需要将这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提供给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这些材料的同时,也为学生们拓宽语言输入的方式和渠道,鼓励他们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来进行英语环境的创造,并且引导学生在大量接触这些资源的同时用心感受两种语言在方方面面的区别,让学生逐渐形成在课外生活中也能练习英语思维的习惯。

3.语言输出上改善母语迁移的弊端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的主旨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就包含了书面和口头两种交流方式。所以,英语教师需要重视的是语言输出。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也能根据自身来调节,扬长避短,改正自身不太适合的语言输出习惯;在学生修正的过程中,英文老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反馈,分析形成这些错误的原因。

4.增强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播,也需要将英语的文化背景及习惯和历史一同纳入到语言输出中,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得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交际能力

四、结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现象是一种不可规避的现象,所以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现象中的正迁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推进与辅助英语学习的作用;但是母语迁移现象中的负迁移就对文化转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这也成为很多学生学不好英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对母语迁移中负迁移现象的干扰规避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1]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昌义.外语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2002,(2):19-24.

[4]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H319

A

1671-2862(2016)01-0044-03

2015-09-16

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课题编号:GLN1311348)的研究成果(此课题获得全国优质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吴娜,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财经学院商务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