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综述;刘义兰 审校
(1.武昌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我国在校护生关怀能力培养研究进展
陈红梅 综述1;刘义兰 审校2
(1.武昌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介绍了人文关怀相关概念;分析影响在校护生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有:学校关爱环境、护理教师、学生自身素质、性别、生源地等;我国护理院校培养在校护生关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合理设置关怀照顾课程,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教学中和隐性课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在提高学生关怀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校护生;关怀能力;文献综述
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1]。虽然,我国《护士条例》明确提出,护士要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但因传统的技术至上、物质至上观点影响了护患关系,导致护理工作者对患者的照护、关怀不足,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不高,甚至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工作者的关怀能力,是护理实践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是护理工作的新生力量,只有抓住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临床的人性化,满足患者的关怀需求。如何加强在校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护理院校当今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在校学生关怀能力影响因素、培养途径和方法、评价工具进行综述,为护理院校培养学生关怀能力提供借鉴。
1.1 关怀 关怀又称关心、关爱、关照等。Leininger提出关怀就是护理,护理就是关怀,关怀是护理的本质[2]。Watson[3]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怀护理是一种人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种专业关怀。Noddings认为关怀是“融人入己”的接受式关怀,是情感、理性与行动的融合,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4]。1.2 关怀能力 关怀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呈现出来的关怀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个人表达关怀倾向、与人建立关怀关系的能力[5]。
1.3 护理关怀能力 指护士将内在的人文素养外化为服务患者的行动,与护理技能构成了临床护理的两条主要枝干,其基本要素包括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6]。
2.1 学校关爱环境 研究表明,感受老师的关怀和护生间的关爱是学生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7];和谐的寝室氛围能提高学生关怀能力[8];和谐的校园环境、班级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学校关爱环境与学生关怀能力呈正相关关系[9]。
2.2 护理教师的影响 护生关怀能力与教师示范作用相关[10],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学习,势必对在校护生关怀能力培养造成影响。国外专家同时认为学生关怀能力受教师的动机、能力、工作压力、教学方式等的影响。
2.3 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学生情绪智力水平高者,人文关怀能力较好[11];学生专业思想与关怀能力有潜在关系,自我评价较高者关怀能力也较强[12];学生对护理专业课程、护理关怀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参加社会活动次数显著影响关怀行为的认知[13]。
2.4 其他因素的影响 性别、生源地、是否班干部、是否临床实习、学生年级影响学生关怀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关怀能力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关怀能力高于城市学生、担任班干部学生关怀能力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临床实习学生关怀能力高于未临床实习学生,一年级学生关怀能力高于二、三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5]。
3.1 合理设置关怀照顾课程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置关怀课程,并逐渐提升为专业必修课。如科罗拉大学最早在研究生中设置关怀课程,强调关怀人文课、临床关怀、领导和公共课程的跨学科关系;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关怀课程注重在实践中内化关怀理念,内容包括自我关怀、关怀患者、同事、社区人群、社会环境,营造关怀氛围等;华盛顿州立大学课程注重关怀与生活的联系,在美国韦伯州立大学课程基础上增加关怀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关怀教育与科研;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注重关怀的连续性,按初级、进级和高级3个阶段开设关怀课程[16]。
国内护理院校借鉴国外经验,在Watson博士关怀理论和 Noddings博士关怀教育理论的框架指导下,也开始设置相关关怀课程,研究表明开设课程后护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17]。如山东滨州医学院护理系将关怀课程定为护理专业必修课,分年级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关怀理论、关怀实践,关怀护理行为的运用等;北华大学护理学院的《关怀理念》课程以团队为基础,内容包括播放关怀故事和影片、制作“关怀理念”作品;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关怀与照护》课程内容融入关怀伦理学知识,包含了伦理学基础、人际关怀理论等。
3.2 提高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关怀能力的基础,我国护理专业社科人文课程比例仅占总学时8%左右,而美国、德国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20%~25%[18]。近几年,我国护理院校逐渐提高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为代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医学基础课,增加公共基础和人文社科课程,改革后分别占总学时的26.21%和23.94%[19],明显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3 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关怀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是关怀教育研究的重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护理专业理论、实验课教学中深化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理论教学改革包括自编各门专业课程的人文关怀讲义,运用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成绩认定由“笔试成绩+课堂讨论发言、角色扮演等”构成;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中增加关怀能力考核比重,教学运用案例设计、模拟临床情境等方法,成绩认定采用“案例+教师扮演患者”的形式等,通过改革有效提高了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20]。史瑞芬等[21]、闫兰等[22]学者也注重在《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等实验课中采取相似的举措渗透关怀理念,提高了学生关怀能力。
3.4 隐性课程中渗透关怀理念 护理院校积极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开发的具有专业特色的隐性课程,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等为主[23];遵义医学院的人文隐性课程,则注重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设长征精神课程、儒家思想课程、南丁格尔事迹教育为主的精神性隐性课程,实施行为性隐性课程(如南丁格尔誓言的宣誓、授帽、志愿者活动等)[24]。查阅文献许多护理院校开发和实践了隐性课程,但隐性课程对学生关怀能力影响程度尚无统计分析,且未发现班级管理对学生关怀能力的影响。
3.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关怀能力。国外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关怀小组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反思日志法、讨论法等。Birx等[25]在教学中使用关怀小组学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关怀能力、团队凝聚力;Nelms等[26]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观察到学生能从扮演的角色中体验关怀、学习关怀;Sappington[27]用反思日志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或他人的关怀体验,然后讨论分享关怀案例,提高了学生对关怀的理解。国内学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如郭瑜洁运用角色扮演法[28]及关怀叙事教学模式[29]有效培养了护理本科护生同理心;章晓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分享经验等有效提高学生关怀素养[30];李妍等利用网络构建教学系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31]。
我国对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在校学生关怀能力的测量工具研制甚少,仅有关怀能力量表和同龄群体关怀互动量表适用于在校护生。关怀能力量表由美国护理学教授Nkongho 1990年编制,该量表包括认知、勇气、耐心3个维度,适用于护理及非护理领域的相关人士对关怀能力的评估及测量。但该量表是翻译国外文献引用而成,不能完全体现我国护生特有的关怀能力特点,针对性不强。同龄群体关怀互动量表由Hughes结合多个量表编制,包括2个维度,即典范和帮助,分别描述愿意帮助或支持等的同辈群体行为以及能被同龄人感受到关怀的行为,该量表不能体现护理专业性的内容。
综上所述,护理院校通过合理设置关怀课程、提高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在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渗透关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关怀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针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和效果评价的研究不足,对在校护生关怀测量工具的研究甚少,关于班级管理对关怀能力的影响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中,护理院校需完善教师关怀能力培训体系和评价指标,研制在校护生关怀能力测评自评量表、他评量表等;同时可以从隐性课程、特别是学生班级管理层面,根据现在已知的关怀能力的若干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人文关怀的干预措施,进一步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寻找提高在校护生关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6.DOI:10.3969/j.issn.1002-0772.2003.03.003.
[2]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NJ:Charles B Slack,1984:12.DOI:org/10.1097/00004045-19840 5000-00004.
[3]Watson J.Nursing: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M].New York: 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1985:1-3.DOI:org/10.1177/089431848900200310.
[4]Noddings N.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15.
[5]Sadler J.A Pilot Study to Measure the Caring Efficac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M].Nurs Edue Perspect,2003,24(6):295-299.
[6]黄弋冰,许 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70-72.DOI:10.3969/j.issn.1002-1701.2006.04.031.
[7]冯 艳,刘 垄.我校中专护生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 查 分 析 [J].护 理 研 究,2010,24(8C):2185-2186.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0.24.011.
[8]易淑明,陈 烨,杨石麟.大专护生关爱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培养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4-6.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0.22.003.
[9]陈双琴,李斯俭,张智霞.学校关爱环境、护生间的关爱与护生关爱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11A):1-3.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22.001.
[10]马 芳.四川省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1]张凤佩,孙翠勇,张金华.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0-22.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01.007.
[12]马语莲,杨秀木,申正付.护生专业思想与其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报,2013,38(5):617-619.DOI:10.3969/j.issn.1000-2200.2013.05.039.
[13]刘秀娜,蒋 艺,周 娟,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723-726.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0.10.002.
[14]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
[15]陈 瑜,翟惠敏,赵 阳,等.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J]. 护 理 学 杂 志,2013,28(20):7-9.DOI:10.3870/hlxzz.2013.20.007.
[16]陈 睿,刘义兰.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49-1253.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4.10.021.
[17]陈 红,郭红霞.开设《关怀与照顾》课程对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A):75-77.
[18]马 芳,宋建华.关怀教育及对护理教育的挑战[J].中华护理教育,2008,5(1):45-47.DOI:10.3761/j.issn.1672-9234.2008.01.021.
[19]黄行芝,刘义兰,杨 春.关怀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0.
[20]贾娟娟,汪洪杰,黄弋冰.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3,20(9A):11-14.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3.17.004.
[21]史瑞芬,黄谨耘,曾丽芳,等.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护理操作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117.DOI:10.3969/j.issn.1673-9701.2007.11.084.
[22]闫 兰,袁 朝,马丽萍,等.护理操作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改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107-108.DOI:10.3969/j.issn.1005-5304.2006.07.061.
[23]李 艳,田淑霞,李 琦,等.本科护理教育中开设隐性课程的 尝 试[J].全 科 护 理,2014,12(5):472-473.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4.05.054.
[24]陈 飞,张咏梅,王万玲,等.隐性课程在护理本科生职业精神和专业思想建设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14):1334.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4.14.056.
[25]Birx E,WagstaffM,Van Patten SR,etal.Cultivating Caring Through Caring Group and Ropes Course Experiences[J].Nurse Educ,2008,33(2):67-70.DOI:10.1097/01.nne.0000299505.63023.c3.
[26]Nelms T P,Jones JM,Gray D P.Role Modeling:a Method for Teaching Caring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1993,32(1):18-22.
[27]Sappington JY.Caring in Action[J].Nurse Educ,2004,29(6):223.DOI:org/10.1097/00006223-200411000-00002.
[28]郭瑜洁,季 诚.角色扮演法在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精神中的应用[J].中 华护理教 育,2008,5(6):249.DOI:10.3761/j.issn.1672-9234.2008.06.003.
[29]郭瑜洁,沈王琴,宋 艳,等.“关怀叙事”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教学的行动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4):4-6.
[30]章晓幸,王菊吾,季兰芳.开设人文关怀课程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J]. 护理研究,2005,19(3A):460-461.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5.05.055.
[31]李 妍,陈海英,马京华,等.构建护理人文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实践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6-97.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1.01.052.
R47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01.035
2015-07-13
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3403)
陈红梅(1980-),女,湖北天门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助教。
刘义兰(1966-),女,湖北荆门人,博士,主任护师。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