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析
——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头脑为例
陈晖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微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其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激励、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课题探究中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适应大学生需求,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可行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微时代;红色文化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3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规模达7.10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高达92.5%,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1]。智能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表现上佳,随着新兴微网络平台的广泛普及,我们已然进入了以微博、微信、微网站、微APP等为信息传播途径,以内容趋微化、时间即时性、主体复杂性、反馈交互性等为传播特征的“微时代”[2]。大学生一贯思维活跃且渴望表达自我,对新生事物乐于体验和尝试,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兴起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崭新平台,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开展研究型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主动适应微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可行路径。
微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使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到信息的采编、发布、复制乃至评论的交互传播过程中,其强大的传播性、交互性和舆论导向性为人们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可能[3],人的主体地位因话语权的获得而得以充分彰显,其生存方式由此得以丰富提升,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然也深受影响,肩负着塑造其灵魂、陶冶其情操、培养其意志之重任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更需直面微时代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1.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其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受到影响。青年大学生崇尚民主平等、自主独立,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为其张扬个性,发展自我提供了便利。他们通过新媒体表达观点和提出诉求以及获取帮助或帮助他人,并在新媒体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自身价值和认同。然而,微时代信息传播过程中谣言、杜撰和水军等鱼龙混杂,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海量资讯,通过微博微信表达思想,通过在线交流实现信息分享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传递着不良信息,这对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出挑战。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部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凭借其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上的“信息霸权”,从未放松对他国或地区的思想侵蚀和文化渗透。我国一直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的“重灾区”,在微时代他们更是借助于互联网、手机预装软件、即时迅息工具等新媒体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企图达到混淆视听、扰乱思想的险恶目的,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化与危机,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认同倍受挑战。
2.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优势不复存在。从传统观念来看,高校教师占据着道德和知识的至高点,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师道尊严的绝对权威是不容质疑的。微时代的到来致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因占有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化身,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当下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与高度共享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微媒体和微课、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选择[4]。大学生因掌握着更为多元和便捷的新媒体手段而使知识获取的渠道与速度愈加广泛和快速,他们在利用新媒体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大大削减了对思政理论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性,教师转而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以及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能力和对网络的应用掌控能力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受到冲击。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在2005年改革后已相对稳定,4门课程统编教材由中宣部、教育部严格审核把关,其科学性、严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容置疑,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趣味性和实践性上无法与新媒体所提供的素材相比拟。微时代语境下,海量信息包含着良莠共存的多元化价值观,求新求异的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关注他们喜欢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容易被不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炒作所迷惑。加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相对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冲击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教育的主导地位。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资讯,直面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回答大学生的诸多关切,以此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和引导,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目标。
4.注重理论说教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亟待创新。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对话式教学、项目制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报告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比之传统的单向性黑板教学模式,已大有改观。然而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学仍以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存在教学内容时效性低、更新速度慢、实践性不强等不足,无法满足微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难以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有些学生本能地对单向、高位的灌输教学持戒备甚至抵制态度。微时代信息传播即时化,更新速度极快,新媒体的多元、互动、自主等特性迎合了大学生学习、娱乐、生活需求,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他们乐于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反馈与互动。微时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以学校为依托,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受时空所限,教师熟悉并能有效控制教学环境。微时代的到来摆脱了传统媒体在时空和速度上的束缚,新媒体的开放性省略了一些信息传播的中间屏障,实现了教育对象与教育信息的无缝对接,极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新媒体,知识和智慧以几何级数速度和数量积累,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接收跨越国界、无所不包的知识和信息,致使原来相对狭小单一的教育空间变得开放多元和复杂,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掌控的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学生会因此显得无所适从,这对思政课教学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
微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青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深远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面对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思路,新媒体蕴含的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拓展了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和方向性、实践性和理论性、自主性和指导性等特点[5]的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恰恰适应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更是观念的塑造者与被塑造者的现实状况,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理论知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教学实效性。
1.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具有的开放性和方向性的特点有助于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态。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采取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不可否认这种把对知识的认知局限在课堂上、书本上的做法难以实现理论的认同和内化,使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身处微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他们普遍对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不予认同甚至心生反感。在“微时代”语境下,如何在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模式显得势在必行。基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的研究型教学倡导一种新型的注重人文关怀的开放交流互动的教学结构形态,在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多元,微时代全时、全民、全域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为思政课堂研究型教学提供开放互动的平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集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思政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使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输送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具有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特点有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思政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理论深度和抽象程度高,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教学应有的基本原则。事实证明,传统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效果欠佳,甚至适得其反。而研究型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探究解决问题之道,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在于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强调学习的体验性、互动性与参与性,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通俗化,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化认知、加强认同、提升自觉,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科学性和说服力,摆脱了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瓶颈”,通过研究型教学既强化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又联系了实际,在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化,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空间,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具有的自主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强调注重教师的教授行为,忽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对等性要求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适应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克服传统课程学习所存在的时空限制,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探究理论知识等方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真正的主体,教师也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导师,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由于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的重视和强调并非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相反,教师需要认真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主题后实际上只是退出前台而从未离开,他们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的进展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以此改变单向被动的教育模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加强了交流和沟通,从而也培养起了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6]。
开展研究型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应对挑战,主动适应微时代特点和大学生需求,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其基本模式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聚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主体活动,养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主动精神,在体验和内化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7]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遍布各地的高校,几乎都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以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刻性、科学性,在表现形式上的生动性、真实性,在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以下以本土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为例说明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1.提出问题,选择课题。研究型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选择合适的主题是组织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前提。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鲜活教材,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由于人们往往对所在地熟知的人或物具有天然的亲近和接纳感,从而使本土的红色文化具备了特有的亲和力。教师可以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料,创设研究情景,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确定选题。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曾真实地出现或发生在大学生正在学习、生活的地方,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容易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产生亲切感、好奇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微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为信息的获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体验,但同时网络的隐匿性注定了信息的真假难辨,从而对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引导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评判。研究型教学中研究课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以及所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突出其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发和利用地方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感化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达到让学生继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增强爱国爱党情操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之目的,增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高校课堂和大学生头脑的成效。
2.制订方案,探究实践。这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主体部分。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晰课题研究的意义,并拟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等具体事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对本乡本土红色文化熟知的实际,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通过互联网、典型人物访谈、假期回乡实地调研等恰当的方法系统收集、整理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研究对象开展自主探究,克服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本土红色资源的亲和力能让大学生在趣味中关注教材、探究历史,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和主动的思考,更深刻、更全面、更感性地认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创造丰功伟绩,并由浅而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微时代新媒体的运用,个人成为更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全民性的对话和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为大学生开展思政课自主探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同时,面对微时代网络的海量资息,面对具有超高“浅阅读”能力并持有不同观点的大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调整自身定位,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科研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渗透以及科学态度、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并借助网络新媒体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形成良性师生互动,因势利导,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能够坚定信念、把握方向,使让学生在地方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思想营养,深刻领悟科学理论的蓬勃生机与无穷魅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形成共识,总结提升。这是对研究型教学的总结升华,在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共同合作,对研究结果达成共识。在对课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他们深刻地感知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奋斗精神,坚定勇敢、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有效地形成了由感知-内化-参与-研究逐步升华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微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知识更新加快,大学生群体因对新媒体的快速掌握和熟练使用而当之无愧地成为微时代重要的“媒体人群”。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根据研究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支持,运用多种手段来展示研究结果,如课堂表演、制作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同时组织全体学生对所有观点进行讨论并加以整合和引导,最终确定结论,并对研究型教学过程加以总结点评,提出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以地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研究型教学,既可以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又发挥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大学生接受了红色文化精神的洗礼,升华思想境界,践行科学理论,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有效地实现了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8/03/c_135561131.htm.2016-08-03.
[2]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65.
[3] 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5):92-93.
[4] 高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7-28.
[5] 谢秀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158-161.
[6] 潘彩霞.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79-81.
[7] 张剑平.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红旗文稿,2014(18):26-29.
[8] 陈红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99-100.
(编辑:刘伟霄)
2016-09-05
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索”研究成果(编号:I201502014)。
陈晖涛(1969-),女,四川三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G642.0
A
1008-6927(2016)05-0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