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芷菡
(江西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5)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发展轨迹探究
张芷菡
(江西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高等农科教育也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四阶段划分为时间维度,以江西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探析。
改革开放;高等农科教育;发展轨迹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26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也走上了一条改革之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仅从规模上来看,1978年,我国仅有普通高等学校598所,在校普通本专科生86.5万人,在校研究生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才有8.9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居世界第二。三十多年间,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江西省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也历经了几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现今,在面临农业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发展式转变的现状下,通过梳理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及其所呈现出的特征规律,对未来的高等农科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2008年左右很多学者对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两书,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为纵轴,以一些重大主题为横轴,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设计了18个专题,从一个个断面透视了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与进步,其中也包括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阶段的划分。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省老牌农业院校,其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史。本文在依托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现状,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发展大体分为4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4年)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处于恢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后,率先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同时开始着手恢复高等教育工作,高等农科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绝大多数农业院校得以恢复并着手转型,这为1985年以后高等农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江西省农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各方面调整:教学基地从原先的“系厂合一”到成立校综合实习农场,再到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对专业进行调整,先后成立植保系、农业经济系,同时在农、林、畜牧、园艺设立专业师资班,并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以强化学校的科研实验手段,同时强调研究成果与生产的结合,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传授、科技咨询等方式,向农村推广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最终转化为农村的经济实力。
在这一时期,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江西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人才匮乏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省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二)加快发展时期(1985—1998年)
从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处于加快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首次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决定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紧接着,1994年,按照国家教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院校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明确表示重视、支持高等农科教育,促进了整个社会对发展高等农科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了全国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
为响应全国对发展高等农科教育的号召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农科人才的需求,江西省率先进行高等农科教育改革。从1993年开始,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代表的江西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始着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专业分布和学科特点,大力进行了院系的重新设置。合并原先的植保系、农学系、园艺系为农学院,又在新的学科点的基础上成立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在专业调整方面,学校将大批专科专业提升为本科专业,实现了由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发展的良性改变;从学科建设上来看,扶持作物栽培、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4个省级重点专业,并加大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预防医学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力度;在科研方面,注重实验室和基地建设,1999年成立江西省第一个开放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发实验室。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体制的转轨,江西农业大学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道路。1997年与南昌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成立江西农大——南昌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利用两校各自优势,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进行对口学术交流和产业开发协作,联合举办全省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议。
在这一阶段,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进入加快发展时期,逐步建立起多门类、多层次的以“科教兴国”为目标的高等农科教育体系。
(三)快速发展时期(1999—2007年)
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至十七大召开前夕,江西省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纷纷扩招,加速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这样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也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立志服务“三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江西农业大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改造传统专业,发挥优势,坚持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对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02年,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农学等12个本科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到2005年,全校的省级本科品牌专业达到19个,农科类专业更是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为了加强教学实践场所建设,2003年成立了“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启动科技园建设工程,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工作条件。在科研方面,这一时期,学校主持的科研成果达69项,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和物化成果研究也取得了较好成绩,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成熟、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
(四)内涵式发展时期(2008—至今)
从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开始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现今,我国高等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充实内涵,找准特色,培养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2015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指出:“强化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农业高等教育等培训渠道,培养人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国家目前也愈加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2013年底,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年9月,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为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着力办好一批涉农专业,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农林院校科技创新,强化涉农专业招生和就业政策支持,加大高等农林教育投入,全国各省市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高等农科教育发展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农业发展转型,高等农科教育开始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发展式转变。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西省高等农业院校一直都在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江西农业大学开始着力转变办学理念,强化质量立校意识,通过内涵式发展,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的科学质量观,并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学术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指示,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措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一时期,学校加强了重点专业建设,并创建了一批特色专业,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科学性。科研方面,学校将科技工作立足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服务“三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实施平台建设“135”计划,着力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
总的来说,江西高等农科教育在经历了恢复发展、加快发展、快速发展阶段后,现今正逐渐走向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农科类人才,建立新时期高等农科教育体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对江西省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科教育的历史发展做了一番回顾与梳理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高等农科教育各个阶段的本质特征就是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上不断追求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在这每一个阶段中,国家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又直接影响着高等农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同时又相互推动和促进。那么,到底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由注重数量规模的发展逐步走向质量效益的提高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上非常缺乏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全国高校普遍开始扩大规模,采取这样的改革措施后,江西全省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输入大批人才。但另一方面,追求数量规模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为高等院校带来了教育质量上的问题。因在发展中定位不当,盲目“攀高”、“趋同”,还导致出现“千校一面”,农业院校结构失衡、特色不明等问题。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江西农科院校也开始朝注重质量效益的道路前进。通过深化改革教学模式,打造出江西农业大学的品牌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制度建设,同时开始以生源质量为基础,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重视教学质量建设,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完善院校教学质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与高等农科教育的专业结构变革
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规模、大幅度地调整,必然要求我国高等农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与之相适应。我们知道,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经历了由第一、第二产业主导到注重第三产业的转型阶段,这导致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渐渐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布局及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调整,而这个调整所带来的冲击对高等农科教育来说是全方位的,必然要求高等农科教育从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积极回应。因此,江西农业大学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建立完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由注重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
随着教育质量诸多问题的出现,教师作为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高等农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江西农业院校农科类师资队伍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但对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要求,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江西农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高层次拔尖人才为重点,积极主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以领军人才为关键,以高水平平台为依托,打造若干有影响、有实力的学科团队。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规律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基本相符,与政治、社会经济的关系密切,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更是有着更直接、紧密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联系逐渐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方面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需求又推动着地方高等农科教育的改革,两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着高等农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下新形势,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轨迹,对未来有如下启示。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农科人才的培养在未来应更具多样化。一是指人才培养多层化。不仅培养注重实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同时本科院校也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指人才培养专业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内涵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农业生产管理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高等农科类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成为当今的主流趋势。
(二)转变传统农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等农科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等农科教育目前发展的总趋势应是拓宽学生知识基础,培养更具综合性的人才。此外,由于现代农业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互相影响和渗透发展,单科性的高等农科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所以高等农科教育也应跟上综合性的步伐,建立和发展起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体系。
(三)加强对信息科技技术的运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信息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等农科教育加强对信息化及科技的运用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在科研上,基地及实验室建设逐渐成为高等农科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推动科研技术小组的团队工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在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上也开始广泛使用,多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工具不再局限于教材、图书等。因此,如何有效运用逐步成熟的信息技术,并为高等农科教育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成为一个重要讨论课题。
[1] 毕宪顺.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J].中国高教研究,2003(4):59-63.
[2] 李国杰. 改革开放30年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14,60.
[3] 黄大乾,杨征,叶晖有. 从传统走向现代:新世纪高等农业教育的变革与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7-152.
[4] 洪三国,杜侦. 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历程回顾[J]. 教育学术期刊, 2008(12):23-26.
[5] 孙翔. 我国农业教育30年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9(1):3-6.
[6] 魏毅. 江西农业高校发展定位的实践与战略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6):30-32,54.
[7] 武艳艳,董靖涛,翟玉建. 地方农业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55-12860.
[8] 王启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9] 马娟. 我国省级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2.
[10] 应望江.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编辑:王 佳)
2016-06-20
张芷菡(1992-),女,江西南昌人,硕士,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
G649
A
1008-6927(2016)05-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