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娟
(贵州省仁怀市龙井小学 贵州仁怀 564509)
利用多媒体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多姿多彩
刘文娟
(贵州省仁怀市龙井小学 贵州仁怀 564509)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思想、美育的熏陶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应做到“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的目标,注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上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从而激发情感,化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融入教材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必须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促进、强化、调动的功能。教师如果善于将情景呈现的知识和激发出来的兴趣、欲望、情绪等情感因素引入到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形声结合、声画并茂,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自然风貌、战斗场面、艺术境界等,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情景的再现对激发学生的感情有特殊的作用,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加深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变单纯的说教为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多媒体资源的开发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情感,凸现思想教育功能显得何其重要和有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长征题材的课文,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小对中国革命有所了解。但是,长征时期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是很难被现在的孩子们接受和认同的。为此,我们收集、整理、制作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音像带和资料片段,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概况,弄清长征的目的,真正懂得他们的付出、奋斗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例如,配乐故事《倔强的小红军》结尾时,用凄婉悲壮的音乐和陈赓同志深深的自责声,渲染出一幅红军过草地时异常艰难的图画,使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激起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在不断地改革,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语文教育具有多重功能,语文教材必须涉及古今,涵盖中外。因而语文教材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内容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形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化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如:看图学文是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课文。《马踏飞燕》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篇看图学文,课本中的两幅图片较小,且受印刷质量限制,学生根本看不出作品的原貌,它们既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更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两幅作品时,只能是照本宣科,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这两课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这些我们决定对这两幅图片进行再加工。我们年级组通过多媒体找来了“马踏飞燕”的幻灯片,从不同角度拍摄,既有全景图,也有局部图。全景图不仅很好地表现出铜奔马的独特造型,更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以及这件珍品的艺术感染力。局部图则细致地表现了铜奔马往后收缩的头和颈,尽量前伸的后蹄以及回首惊诧的飞燕。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的拍摄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幻灯片和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放大的图片和细节不仅为教师的讲授提供了方便,更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清楚地观察到纤夫的衣着、动作和面部表情,从而使学生们能够从纤夫的形象特点到画的背景再到画的整体,去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主体对所学知识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然而,静止的教科书,单一的课程资源,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处于封闭状态。要摆脱这种不利的教学局面,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能否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那些远离当今生活的作品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文《夜莺的歌声》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但是若要让现在的孩子去深刻理解60年前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事情也并非易事。我们为本课制作了配乐故事。当录音机播放出配有音响效果,带着浓厚情感朗诵的课文时,学生们被迅速地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当播到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时,学生们的眼睛竞也跟着一起闪亮了起来,表明他们也和那孩子一样,一点都不害怕德国鬼子;当播到游击队员确信是“夜莺”来报信时,学生们也一起凝神静听,轻轻地随着录音带数数;最后播到那孩子又“坐在原来那河岸边……”时,学生们紧张的心情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松了下来,为孩子的机智勇敢而赞叹。学生们完全融入在故事情节中。在教师详细讲解该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仅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这些课文还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课件《桂林山水》的播放,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桂林山水与其他地方山水的不同。桂林的山水,漓江的风光,把同学们带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仙境”。课文《火烧云》中所描绘的景象更是不多见。但是,利用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就能将它们一一展现出来。多变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激发起学生们美的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积极开发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等多种利于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并使之与语文学科整合,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所做的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工作只是一个起步。利用多媒体、班班通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改革为己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地开发出更新更好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