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论略

2016-03-06 07:03何继业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

何继业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3250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论略

何继业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325011)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世界各国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效发展,需要构建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路径: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能量,凸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性支持;推进资本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多样化,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性支持和金融产品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与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构建金融风险评级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风险有限监管;实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队伍。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世界各国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此,全球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要求,我国应当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以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降低企业成本,防范金融风险为手段,全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重视协调金融政策与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构建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的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发展并壮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和规模,积极应对国际新兴产业竞争形势,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意义

金融市场的支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完善的金融支撑框架以及宽松的金融支持环境,是我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王琛琛:《金融创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研究》,《金融经济》2015年第1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的周期长、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差异化,特别是其具有的高投入、高利润、高风险等特征,更需要巨量的资金加以支持。因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效发展,需要构建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有益于实现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利益共享

金融体系作为发展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其相关的金融支持策略直接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金融支持体系则能够依据其资金配置功能,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引导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流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众筹中,资金导入的高成本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务成本,而各类金融机构则可以利用金融体系的市场优势,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信息,并引导资金寻找投资目标,为资金提供优越的价值创造平台,提高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投融资活动,都要求金融体系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新的金融服务,这种要求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推崇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对金融资本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新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全面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构建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的金融支持体系,对于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作用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和充裕的金融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又反作用于金融支持体系,驱动金融支持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实现的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增加的社会资本又回流到金融支持体系,从而推动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

(二)有助于金融资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引导与整合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金融支持体系的资本导向机制能够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来源及导向。金融支持体系将社会分散的储蓄资金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融资平台进行充分整合,以集成资本的形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运作,实现金融资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入的良性引导与整合。金融支持体系多样性的主体特征,可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空间、直接融资份额、企业融资成本的最佳优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须的运营资本。通过金融支持体系的资金导向机制,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各种资金投入条件的科学评估,积极引导资金对具备评估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资本投资,促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规模发展。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则按照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对金融支持体系的资本导向实现校正补充,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实施信贷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金融市场投资资金导向的矫正补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的培育和健康发展。

(三)可以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

金融支持体系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金融服务通过风险的科学评估,以及创新的风险规避手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风险防控影响,降低产业发展中的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风险程度,确保这些产业项目享受合理的投资回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高新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际的资本运作中,各类担保机构可以依托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通过多种担保组合方式,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风险的有效分解,增进各类信用中介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弥补资本化运作过程中信用担保机构不足的尴尬。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托、保险等机构,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服务和产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市场的调整期。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还不尽完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金融市场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置不尽合理

1.金融资源供给的市场走向多元化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受历史遗留问题、自我经营发展理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独立、封闭的金融资源配置市场仍然存在,相对孤立的市场资源配置条件,将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排斥在外,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有效实现产业项目融资,造成产业发展因资金短缺而停滞。

2.定价管制机制不统一使得金融支持的源动力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造成贷款利率定价空间不足,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的积极性。同样,在A股市场上对IPO价格市盈率的限制,一些优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得不到合理的市场定价,选择海外上市也是无奈之举,客观上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失去对国内投资者的吸引力。

3.资本运营的高成本影响了金融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特点,使得金融服务机构必须实施高成本的投资风险评估,由此付出的过高运行成本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也是各金融机构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减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运作的必然反映。这种现象导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萎缩,也使缺乏金融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打折扣。

(二)金融市场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体不协调

在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结构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但这类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等指标上都处于初级阶段,相对占有的服务资源比例偏少,金融机构难以为其提高直接有效的金融支持服务。

1.大型国有银行的扶持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体不匹配。在大型国有银行投资导向构成中,大中型、成熟的企业信贷资金占比远大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业务所消耗的应用成本及风险评估成本较高,从而金融机构难以与中小企业(哪怕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长期密切的协作关系。另外,秉承国家主导政策的国有银行,大量的资金一般都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以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为主,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也难以受到国有银行的重视。

2.现有资本市场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资本交易的需求。一是受我国企业上市的规模和所有制的约束。在企业上市条件中,重视大型企业忽略中小企业、重视国有制企业改制忽视私有制企业的现象一直存在。表现为中小企业板的主板化趋势日益明显,创业板发行条件更高于同等条件海外上市要求。二是场外交易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从目前新三板的发展规模看,没有实现快速的扩张,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和对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新三板的辐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股权交易渠道的畅通。

3.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支持乏力。从国家对社会融资总量相关统计数字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途径仍然是国内大部分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因此,构建金融支持体系,信贷融资的支持至关重要。信贷融资模式的支持不足,无法体现出金融支持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的实际功能。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众多金融机构也将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的重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分享到的国家优惠政策却没有增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与对待其他投资项目所获得的收益没有太大差别,金融机构自身对办理这类业务的考核,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性支持,这就造成金融机构缺乏将信贷项目的运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营销的积极性,无形中阻断了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深度投资合作。

(三)金融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功能不匹配

金融风险投资主要以投资项目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为主,重视“投资+培育”的模式,这对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最适合的投资方式。但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金融风险投资结构有问题,其投资导向偏重于企业的成熟阶段和扩张,整个投资链条出现脱节现象,后端的资金供给过度,而企业发展前段投资相对匮乏,形成前轻后重的不合理局面。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风险投资多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以规避风险为投资第一意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等同于一般性的商业投资,弱化了金融支持体系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扶持的基本功能,这不利于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发展阶段的产品培育与市场开拓。对此,应创新金融风险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投资团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适配金融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功能。

(四)金融市场技术和产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纵观我国金融市场,多为借鉴国际上比较普遍应用的金融技术和产品,适应本土金融发展环境的原创性金融技术和产品相对不足,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金融技术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

1.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一直以来,不动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传统业务办理条件,固定资产的抵押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回收风险。但这对于处于产品调整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来说,其资产结构的构成更多是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的信贷要求,这就阻断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融资渠道,这种方式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信贷融资需求。同时,金融信贷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走向和市场拓展规模),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前瞻性的市场预判,因此,难以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计与实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虽然部分金融机构也推出了多样化的动产质押、可循环和整贷零偿贷款等金融信贷产品,但其辐射空间和影响力度还不能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信贷渠道畅通的瓶颈问题。

2.证券类产品严重缺乏。目前监管部门在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方面努力不断,相继开发了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和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等金融新品种,但受产品研发和运作方式的局限,其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大部分金融市场的认可。针对初级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债券产品还有待继续创新,通过加速证券类产品开发,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对资本积累的需求。

(五)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目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撑需求不相融合

从国内金融监管的监管目标来看,长期的金融风险监管目标还不能有效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运行相融合。一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金融机构通过运行机制创新,暂时缓和了金融支持内在动力不足的压力,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风险监管的监管目标并不明确。基于不良贷款占有率和余额占比这两项重要目标的实现,金融机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审批趋于谨慎,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风险成为银行业的监管重点,而银行业监管目标却无法做到具体化,造成金融监管手段与金融支持之间的矛盾。二是金融机构缺乏战略发展意识,金融监管理念僵化滞后。国内金融机构在追求金融市场化时忽视长期发展战略,在金融市场培育上缺乏创新,过多重视原有的优质客户,缺乏培植中小客户实施金融业务规模扩张的战略思维。金融监管目标过分强调信贷风险而压缩信贷规模,根据乘数效应原理,又直接导致整体金融环境货币供给的紧缩。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来说,此举不仅增加了融资压力,造成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大型企业,破坏了金融市场资金合理配置的局面,而且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外,金融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不相同步。

三、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能量,凸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性支持

采取积极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创建金融机构新的服务盈亏平衡关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源动力,引导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性支持。对于商业银行实质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跟踪考核,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利用考核政策的引导,对考核合格的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陈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福建金融》2014年第5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中,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对相关的金融服务盈亏关系进行重新平衡,确保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能够获得的预期收益高于服务其他行业的收益。同时,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赢得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

在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市场,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流动,重点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为其提供足够的金融资源供给,满足其发展需求。从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源供给主体产权方面,做好相关的清晰界定和法律保护,为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形成金融市场有效供给的竞争格局,实现金融供给多元化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推进资本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多样化,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加速融资方式的整合,积极推进资本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多样化,牢固确立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的主导地位。对现有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从源头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要开发适合投资风险分散的金融工具,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从上市政策、增发规模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支持体系的积极作用。一是重点创建政策性银行等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本着专业化、区域性和特色服务的原则,国家支持并推进一批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创建,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合理补充,以形成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新格局。二是加快场外交易平台的建设。重点推进以“新三板”为先导的场外交易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鼓励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壮大,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方式和渠道多样化。

(三)加强政策性支持和金融产品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有效管控和防范金融风险,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特点,加强政策性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定价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创新产品,完善现有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担保的瓶颈问题,特别是要积极制定关于无形资产的认定、评估等一系列的相关担保机制,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同等的融资权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摊和风险补偿上,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通过贴息、税收补助等方式,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风险。对于金融服务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要依据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同时,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处置上,建立周转金制度,重点解决无形资产处置变现较为困难的问题。要积极构建规范的投融资链条,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投资资本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创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模式的创新和政策的激励,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投资,改变企业后期资金投入过多的局面。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风险评估,要严格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为评判周期,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体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与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

加强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需要加大金融市场调控力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与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综合扶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政府职能部门要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新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健全相关的扶持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监管职能杠杆,增加国家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专项板块实施专项扶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市场竞争力。二是央行要对国内金融机构提供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政策支撑。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创新金融机构的信贷监管方式和信贷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支撑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政策执行的督导,充分实现国内金融机构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和调整,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质押融资,建立相关的指导意见,在扩大金融服务规模的同时,确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有效实施。

(五)构建金融风险评级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风险有限监管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风险的有限监管,要通过构建合理的金融风险评级体系,通过实施有限的金融风险监管,合理优化享有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进行差别化管理,突破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与风险防控的瓶颈,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一是构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型。在模型中,金融机构设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规模的最低支撑点,同时量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增速指标,对其贷款总量及增量设定最低阈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的认定和审批权限上,对认定权和审批权合理适度下放,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重点保证中长期贷款供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二是适应监管需求,优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管理模式,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上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金融需求和使用特点,对资金的分配取向适当放宽限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三是建立金融机构支撑考核评价体系。央行和银监会通过金融监管差别化机制的引导,制定差别化的激励奖惩政策,对金融机构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考核优秀的机构,在准备金、贴现率以及资本充足率考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撑上获取有别于同行业更高的金融收益,增强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的动力。

(六)实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队伍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绩效。因此,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是金融机构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基本保证。一是抓好现有人才队伍素质的再提升。现有的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重点做好在职培训轮训工作,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要求,各金融机构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量身订制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二是积极做好人才委培输送工作。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的要求,尝试建立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银校企”三方合作培养新模式,突破金融管理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满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战型需求,确保金融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6-06-12

何继业,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F830

A

1003-4145[2016]11-0160-05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