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草根崛起与民族文化传承
王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草根崛起是当下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现象。应及时加强对草根文化的研究与引导,使之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进而真正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草根;草根文化;民族文化
草根文化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发展的结果。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完善,草根迅速完成了由社会主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逐渐发声、形成群体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的身份转换。草根群体的崛起,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 草根的崛起
(一)草根语言开始出现并影响到社会各层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日臻完善,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草根接受社会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草根的主体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关注底层群众生活、反应草根群体喜怒哀乐的影视文化开始被主流媒体关注。在影视领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对金庸、梁羽生等武侠题材小说及琼瑶作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的集中引入,在大陆文化市场形成了一股港台电影电视剧热风。尤其是由金庸武侠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1983年)、由徐小明编导的电影《木棉袈裟》(1985年)以及由吴思远等编导的电影《霍元甲》(1981年)等影视作品,更是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缔造了在大陆市场播放小巷皆空的神话[1]8。
与港台影视文化相呼应,大陆影视在关注武侠题材影视剧的同时,更关注当下的百姓生活及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篱笆·女人和狗》(1989年)、《渴望》(1990年)、《外来妹》(1991年)等反映乡村与都市生活的电视剧的播放,借助中央电视台(下文简称“央视”)的巨大辐射力传播,进一步激发了普通群众的文化渴望,于是,出现了大批反映基层群众精神渴求的影视作品。如《新龙门客栈》(1991年)、《铁血群英》(1991年)、《东邪西毒》(1991年)、《三毛从军记》(1992年)、《甲方乙方》(1997年)、《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等就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作品。
随着以草根为主角的影视剧的热播,荧屏人物形象变成草根们的日常用语开始流行。如“大圣”“妖精”“哪吒”“林黛玉”“病西施”等都有特定的指代对象和特定的含义,人们无需更多的语言,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等超预期的沟通效果。而琼瑶的《窗外》《还珠格格》等影视剧改编后的热播,促成了“才女”“格格”“小燕子”“三阿哥”等流行语言的快速传播。这一现象,随着电视节目日益向大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加之草根群体的流动性加大、基数增大、力量增强,草根在无意中传播的语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如“玉米”“凉粉”“忽悠”“小样”“美眉”“灌水”“囧”等文化口语,由于借助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进而被更多的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媒体所接受,在更大范围进行再传播。同时,草根们还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手段,不断地开疆拓土,纷纷建立起草根网站、草根作家群等平台,直接在新媒体上进行发声,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独有的草根文化和草根表达情结,并渗透到当下底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2013年4月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及同年度的小制作电影《泰囧》票房的超预期,再次反应了观众对草根身上所爆发出来的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肯定和赞许,草根用行动对自己所喜爱的文化作品做了审美选择。
(二) 草根文学创作日益受到主流媒体关注
草根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影响决定着他们的审美态度,由此拉开了他们和社会主流及精英阶层的距离。草根式的独特叙事语言和表现风格、草根式的视角和观察,加之与草根群体间天然的亲近感和融合力,使得草根作家的作品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草根的认同。而强大的草根群体的需求,决定草根作家的市场需求也是巨大的。因而以草根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其经过再创作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引起草根群体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客观上在经济生活已经得到一定改善后的草根群体中产生反响,使得这一类的作品在票房收入、身份认同等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挤压传统精英文化市场份额,成为主流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正因为如此,当各种不同层次的权威媒体不能满足草根的精神需求的时候,草根就开始了为自己寻找代言人的行为。以农民工的异乡生活、城市打工者的不同心理感受等为题材的作品,大都源自草根创作并在草根中率先开始传播,而后才受到传统精英文化市场的关注。《钟声》《百花》《文学评论》等这样原本仅仅关照职业文化人的传统媒介之所以受到草根的关注,就是因为它们登载了草根题材的小说或小小说。于是,在欣赏和模仿之后,草根们开始了自己的个性创作且一发不可收拾。如本山传媒制作的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系列,韩寒、郭敬明等开启的城市新青年小小说或微小说时代,陕西作家群,等等。这些草根作家,靠的就是群体的力量而逐渐引起社会主流媒体和精英阶层的关注。
(三)草根出身的明星被大众热捧
二、草根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
草根以其特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的群体力量,支撑着草根群体的发展与生长。草根文化表现出的独有魅力,与华夏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水乳相融的关系。
(一) 浓厚的乡土气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饱含深情阐述了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2]9,著名学者钱穆也曾在《灵魂与心》序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对故乡民间优秀文化的难以割舍[3](P2),乡土、乡音、乡情是维系亿万华人亲情的基因与血脉。草根就是在这样的厚重传统文化氛围中生长生活,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间承继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现代文明的曙光也曾经光顾过这里,但由于中国乡土特殊的地理、交通、人文、伦理、习俗等的影响和文化在发展中的缓慢性及稳固性,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被完好地保留于民间,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支撑着人口众多的普通大众。即使是“五四”时期疾风暴雨式的洗礼,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这一角度来说,相对于西方的文明,人们习惯上将中华大地的民风民俗称之为“粗野”之风。正因为如此,尽管乡土文明在一部分习惯了西方思维的学者或者理论家看来,似乎永远脱不了“粗野”之风,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在草根刚刚露头的时候还是直摇头,但是,草根文化因为有着厚实的土壤和强大的社会需求市场,更蕴藏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与神韵,依然在不屈不挠地顽强生长,并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 边缘化身份是中国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
草根群体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他们非主流的社会身份。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从属身份,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利益诉求必定有别于社会主流媒体和精英阶层。对于“肉食者”与“黔首”、“庙堂”与“草野”等概念,他们有着较清晰的界限,这也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华夏文化底色。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国人看世界视野的开阔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日益改善,更由于我国社会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国人的自我意识与个人权利维护意识逐渐觉醒。随着王宝强、李宇春、阿宝、筷子兄弟、凤凰传奇、水木年华、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的迅速崛起,我国的文化市场必将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补充并做出宝贵的贡献。
(三) 庞杂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社会基础
草根的多样性决定了由草根主导的文化必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从“超女”等各种选秀节目、农民工歌手、草根博客、草根站长、草根作家群等现象中可以发现,“草根”并不是以单一的面貌出现,而是在诸多领域同时展现。不仅在演艺界大放光彩,在出版界、传媒领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他们虽然在主流媒体中不占有强大的政治资源优势,但是在民间尤其是在网络上却拥有相当庞大的支持者和关注者。因为他们的草根身份而引起传媒界猎头公司的关注和关照,在直接与间接的碰撞与交流中,客观上为草根实现梦想铺平了道路,为我国多民族的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市场和发展的动力。这也是草根最难能可贵的财富和宝库。
(四)善于底层叙事的草根风格丰富并活跃了当下文坛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多举办活动,增进出国留学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交流,不仅提升学校国际化教育氛围,为来中国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提供学术文化交流机会,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宣传我国优秀文化,促进留学外交。[7]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疾风暴雨般的社会改革,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从而形成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社会主流与精英人数虽少,却占据着社会资源的绝大多数,从而形成阶级和阶层的对立与隔阂。而长时期处于社会的底层以及被压制的地位的体验,形成草根文化的底层生活需求、底层“小叙述”识别体系,朴实、有韧性、不服输、敢拼搏,渴望被社会主流媒体或群体所认可,成为草根文化的典型特征。然而,底层毕竟是社会的主力和中坚力量,一旦有机会,草根们就会像小草一样,破土而出,展露风采。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草根明星如阿宝、韩寒、王宝强、大衣哥、筷子兄弟等,再次书写出草根的传奇。他们均出身于草野,生长于民间,有着非常突出的草根印记,即使已经成为公众人物,其骨子里依然有草根的深刻印记,和底层群体有着天然的纽带和联系。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辛苦付出拼得一片天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草根恰恰是中国社会文明、法制进步的直接体现者和拥护者,草根的精神诉求可以更直观体现出大多数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主流文化应该关照和引导的重要内容。
三、草根文化崛起与民族文化传承
草根文化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决定着草根群体崛起的必然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只有顺应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发挥其陶冶性情、导人向善、引人向上的积极作用,反之,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草根庞大的社会族群及文化需求,为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社会主流精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后续人才和后备力量。草根文化的根基越扎实,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出精品、出成果,文化就越容易朝着产业化、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多更好地得到满足,党和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就会落实得越来越好。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草根文化先天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要及时对草根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保护好草根的创作积极性,并合理有序引导,使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一)建立健全促进草根文化良性发展的机制
目前,我国文化市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这一关键时期,文化实体单位面临的机遇固然很多,但矛盾依然不少。应当客观地看到,草根文化崛起是当下精英文化长期脱离群众实际需求的现实造成的,是社会精英文化的长期高居庙堂,错失了大好的发展市场。因为任何缺乏群众需求和市场的文化产品,都会因为没有群众喜爱而成为无病呻吟的作品最终受到唾弃。电影《泰囧》中两个主人翁的命运,正是目前传统精英文化遇到的“囧途”和草根文化蓬勃发展的直观反照。文化财富及文化资源的极端不平衡分配,已经不利于市场经济下文化企业的良性发展,不利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的推出。文化管理部门唯有建立公开、透明、公正、有序、平等的文化市场秩序,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与弘扬。
(二)持续推进文化团体平等准入改革机制
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精神产物,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折射。这就决定了文化本身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断面的特征,包含参与者的情感和体验,包含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应辨证处理好草根文化与社会精英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精英文化有了草根的支持和参与,才能接地气有活力;另一方面,没有草根的群体力量,没有草根的付出与艰辛,文化市场就不会产生基层文化。没有了基层文化的厚实土壤,任何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发展与繁荣。精英文化当然也是这样。同理,草根文化离开了精英文化的理论指导,也不可能发展长久,精英文化是草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并没有天然的界限,也没有越不过去的鸿沟,彼此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为文艺团体和文艺单位提供相同的发展机会,提供相同的发展平台,是当下最好也是最重要的繁荣文化市场的实际举措。
(三) 建立政府与草根组织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政府和草根群体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正确引导草根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基础。虽然近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整套的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框架性文件,但文化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依然没有解决。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政府社会管理视角的下移和民间组织力量的增强,双方或多方日益具备良性互动的基础。因此,文化管理部门应适时将文化管理模式由管控型向培育型转变,拉近政府和市场、企业间的距离,为政府、文化单位、文化执行实体搭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沟通桥梁。
(四) 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管理与传统文化管理的有机对接
我国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对于调动社会大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加强对文化部门和文化企业的垂直管理,发挥了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但对于体制外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则相对处于盲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完善,尤其是互联互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则可以帮助文化管理部门弥补这一短板。文化管理部门应下大功夫进行调研,做好传统管理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管理的对接,使文化管理朝着便民惠民爱民的正确轨道有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芬.草根文化与现代传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 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菊芹)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河南对外文化交流路径研究”(152400410640)
作者简介:王芬(1965—),女,河南温县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1—0138—04
Rise of Grassroots and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WANG Fen
(Institut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Rise of grassroots is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and guidance of grassroots cul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ime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n realiz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grassroots; grass-roots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