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拓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山海经》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张拓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将《山海经》中的女性形象分为母性神、女儿神、女巫、女人等四种类型,并对各类形象的特点及其再现的社会文化现实分别进行阐释,剖析其特征、精神、现实成因。通过探究影响女性形象的生殖崇拜、抗争精神、伦理萌芽、巫祭习俗等社会现实,透视出原始思维在神话故事中留下的痕迹,并找寻这些痕迹背后的文化意蕴。
《山海经》;女性类型;文化内涵
翻开古籍《山海经》,我们看到的多是零散的文字片段,很不成篇,但它的内蕴却十分博大精深。全书三万一千多字,却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等诸多内容,同时也是保存上古神话最多的古籍之一。它所保存的神话时代较早,虽然为破碎片段,但更接近神话的原貌,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珍贵文献。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其中许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都有原始思维留下的痕迹,因此,本文以《山海经》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陈述一些自己的见解,分析其文化内涵。
近年来,学者们对《山海经》的研究多集中在性质、篇目、作者、成书年代及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并取得一些突破,而关于女神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集中于某位女神;二是就某个主题对两个或多个女神进行比较;三是关注少数民族女神。
研究女神的成就显著,但比例失调。对女娲、西王母的研究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女性,女娃、女尸、魃等大部分女神都处于被冷落的状态,更遑论诸如女丑、思女等暂称不上神的女性了。将所有女性形象共同纳入研究视野的也不在多数,因此,本文将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类形象提升到一个高度,将她们与女神放在平等的位置去审视其文化价值。
神话虚构的世界指向的是真实,远古蛮荒的世界萦绕着集体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神话创造的是类型化形象,把现实社会与原始文化都凝集于女性身上,沉积于她们身上的创造精神、征服自然的气魄、舍己为群的道德,使她们成为远古文化的复合体。在神话叙事与历史叙事相互交融补充中,我们可以窥视原始世界的一角。
(一)女神
1.母性神
母性神是具有“母”的身份或者名号,司生命、生殖相关之职的女神。《山海经》中的母性神有女娲、西王母、羲和、常羲、帝之九嫔、舜妻登比氏、黄帝妻雷祖、颛顼母阿女、炎帝妻听訞、姜嫄。母性神的总体特点有三个:第一,母亲的身份;第二,与生殖相关;第三,神格与能力较高,受到尊崇。
解构中国古代感生神话,可以发现一个重母而不重父的中华文明。女性是生命与食物的给予者,母体在怀孕时的变化和生产后的复原也让原始人感到不可思议,那时人们以为生殖是由女性独立完成的,男性的生殖角色被虚化了,所以女性在部落中受到特别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依靠采集的农业生活中,由于采集经验的积累,女性发明了人工栽培植物的方法,在农业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这正是决定女性在部落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进而使之演变成人类文化中最早的神灵。
《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袁珂先生释“化”为“孕育”,可见女娲最早是以她化育万物的能力而被人崇拜的。她还曾补天止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还制定了婚姻制度,“高媒古祀女娲”;发明笙簧,“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女娲牺牲肉体孕育、哺育生命,天生承载着生命的沉重,并且力挽乾坤,拯救万民于狂澜之中,教化子民嫁娶之礼,用音乐创造出祥和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存的英雄形象。
西王母“司天下之厉及五残”,掌管人类的寿夭,她的神职也与生命息息相关;从先民的生化观出发,日月的产生也与人类诞生的方式相同,太阳月亮有兄弟姐妹,也具有人类的情感;作为日月的母亲,羲和与常羲对孩子悉心照顾,民间“洗儿”习俗在神话中呈现为一幅浴日浴月的画面。
在生殖之外,采集社会下的强大生产能力也体现在女性身上,比如黄帝妻嫘祖发明了桑蚕技术。众多女神中“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这是人祖女神嫘祖的记载,她是中国养蚕缫丝的创始人,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嫘祖还辅佐黄帝,巡视九州,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力,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她因勤劳的品格与黄帝并列为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2.女儿神
女儿神与母性神的区分主要着眼于是否与生殖有关,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从少女到母亲都是女性生命的一个阶段,自然界限是模糊的。《山海经》中的女儿神有:女尸、女娃、娥皇、女英、魃、宵明、烛光。女儿神从数量与分量上都不如母性神,其特点也有三个:第一,帝女身份带来神力,但神格不高;第二,悲剧命运下的抗争精神与个体意识追求;第三,由天界下降至凡界,伦理观念萌芽。
随着生产力发展,政治与战争导致男性与阶级社会的核心关联,女性所起的作用被忽略和埋没。女神的降格反映了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状况,亦即女性逐渐失去自己的话语,被男权附属定位而折射出的文化宿命。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与父亲或者夫家地位的高低有直接关系,而神话中仅次于母性神的女儿神就具有较为高贵的血统。帝女神格的突出是所属阶层带来的附加值,但她们一步步从神龛走入凡间,却让她们具有了别样的光彩,那就是敢于战斗与争取的精神,个体意识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张扬。
人类从畏惧自然到反抗自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身为炎帝女儿的女娃仍会被淹死,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助显示了原始人对神秘自然的崇拜和恐惧。但是,她死后衔木填海的抗争,则表现出了人类敢于与自然搏斗的不懈努力和坚强崇高。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秉承着神话的这种以小搏大、不屈不挠的意旨而来,人们对失败了的英雄所给予的礼赞与缅怀更接近于对信仰的追求。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女性的品格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精卫正是如此,虽然永无希望,但永不停息。
娥皇、女英是尧帝的女儿、舜的爱妃,她们的故事则美丽哀伤而无奈,充满了教化色彩。《山海经》扼要地描述了娥皇和女英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出入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的情景。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迫害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后来她们为舜帝而投江殉情,此爱可歌可泣。她们以帝王后妃的形象向世人传达统治阶层的道德要求,成为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
另一个悲剧形象就是黄帝女魃,身为旱神的魃将风伯雨师反回来的水全部蒸发干了,助黄帝杀蚩尤,自己却气数已尽,上不了天,被留在地面。旱魃牺牲自己的神女身份为人们解除了灾祸,但她所居之地不雨,人们同情她,却不想让她留在身边,因为她的存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灾难。神女奉献后不仅得不到赞颂,反而受到驱逐,她所到之处人们都要令曰“神北行!”爱与离的矛盾无可解决,神女的地位至此已经完全与从前不同,成为人类也可以驱逐的对象,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也可见一斑。
(二)女人
1.女巫
巫是人神之间媒介性质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将人和神的世界完美结合。《山海经》中的女巫有女祭、女薎、女丑、女虔。从事祭祀的女巫的特点在于:第一,存在的意义是钩连天人;第二,以神奇能力与牺牲精神为先民带来安慰。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先民们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释万物,他们认为天地之间虽然相隔极远,但总有通天之路,天与人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的存在是一种前提,天人相分,神与人各尽自己的职责。联系由天人之间依靠媒介沟通体现,沟通的媒介之一是通过山或者树;另一种就是作为神使的群巫,他们显示出天人之际的相连。于是原始的巫术仪式就产生了,人们通过这些仪式与天地对话,祈求远离自然灾害。
巫祭文化是女巫形象生发的土壤,巫的特殊形貌与神力具有神使的意义。《国语·楚语下》称巫觋为“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所司神职之事,在占卜命运、祈雨祈晴、预言吉凶、祭祖祀神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巫就是实质上的部落领导者,他们聪明智慧,又正直勇敢,是天神的化身或者代言人,但实际上仍然是真正的人,只是被神化或者说巫化了。为了人民,他们又具有十分伟大的牺牲精神,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天神的恩赐。
首先要说的就是女丑。《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另外《大荒东经》也提到过女丑:“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列举三条原因印证女丑为女巫:第一,古代求雨的暴巫焚巫之法,巫通常由女性担任,暴之焚之,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天降甘霖;第二,女丑与旱魃均衣青衣,这是女丑扮成旱魃的佐证;第三,《海外西经》所言“龙鱼陵居在其北,有神巫乘此以行九野”,考龙鱼盖即陵鱼,也就是《海内北经》所云于大蟹下方的陵鱼,“女丑有大蟹”,神巫又乘龙鱼,那么这神巫就应当是女丑。女丑表现出女性崇高的牺牲与无私的奉献精神,热情讴歌为了追求幸福与自然不懈斗争的英雄。据《白虎通》记载,“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思慕哀伤,无可写泄,故座尸而食之”。可见“尸”的作用就是把虚无的东西用形象来体现,所以女丑在祭祀时担任尸主的职务,牺牲了自己被十日炙烤而死,甚至害怕天哀其病而不雨,把自己的面容都遮去。
和女丑一样求雨的女巫还有雨师妾,她与黑齿国为一男一女两个相对应的形象,动作相似,手中所持之蛇也暗示了与祈雨的关系。《春秋繁露》记载,“春旱求雨……暴巫聚蛇八日”,《周礼·春官》中也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雨师妾应为仲春祭祀仪式上以蛇祈雨的女巫。另外还有《海外西经》所记载:“女祭、女薎在其北,居两水间,薎操鱼觛,祭操俎。”这里的“觛”是古代圆形的小酒器,“俎”是盛供品的礼器,可见二者也是在从事着与祭祀有关的职务。
2.女人
在《山海经》中,人神杂糅是一种普遍状态,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纯粹的“人”,所有的生命都带有神怪的灵性,女巫之外,还有一群相对普通又带有神奇色彩的女人,她们中如欧丝之野有女子能够据树欧丝;犬戎国女状貌如犬,(向人)跪进杯食;还有女子国、司幽国等女子生活方式十分特别的国家。
女子国应为原始社会遗留下的母系氏族部落,女性当家,男子附属,西王母可能就是这样的部落首领。与女子国相对应的还有丈夫国,如果男女混居,则不可能出现诸如此类的国名,因此,这是男女分居的一种特殊情况。从繁殖后代的角度来讲,这并非纯粹的不相往来的两国,而是一种男女单独居住的现象。正如《大荒东经》中的司幽之国,司幽是帝俊的儿子晏龙所生,司幽又生思士与思女,然而两人一个不娶妻,一个不嫁夫。这不是他们不与人婚配之意,只是不与对方居住在一起,否则这样的女子国或者丈夫国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
而具有桑蚕吐丝的神奇特征的欧丝女和外貌如犬的犬戎国女的存在,是由于原始宗教视动物为最早的神,所以要想提升自己祖先的地位加以敬拜,就要赋予其某种动物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历史的神话化。这种文化生物学上的“返祖”现象表明了《山海经》中的祖先崇拜中混有动物崇拜的因素,只有当人们脱下兽皮,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时,才开始崇拜自己,个体意识才开始得到阐发。
还有吴权之妻缘妇,《海内经》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反映出许多深层内容:第一,“吴权之妻”,说明夫妻关系不再是从前的群居野合,而已经有了确定的妻子归属,这是向着文明世界的脚步在前进;第二,缘妇与人私通,她不甘于只事一夫的原因不可考,但是她敢于选择与丈夫以外的男子结合生子,已经是极大的勇气,这是女性个体意识的展现;第三,既然有“越轨”之事,有“私通”之词,就说明已经存在伦理道德对女性约束,“轨”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的标志。这三个方面的进步意义表明《山海经》中的神话记载反映了先民慢慢由最初的混沌无知到后来的文明开化的过程,具有历史性意义。
神话是民众按照自己的审美与思维方式进行选择创造的,它是对无情世界倾注了人类情感的作品,拥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意义。在先民的时代里,对自然世界的构成观念十分开放,是没有限制的理解。而在人间的崇山峻岭与江河湖海的背景下,不论是女神还是女人,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远古时代社会的真实缩影,勾勒出神巫化的远古社会历史,如此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的抗争与追寻,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华夏民族昨天的艰辛与辉煌。
[1]王斐.山海经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黄震云.名家讲解山海经[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郑慧生.山海经注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5]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黄懿陆.《山海经》考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张春生.《山海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李丰楙.最神奇的上古地理——《山海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10]王克林.《山海经》与仰韶文化[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高有鹏,孟芳.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3]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山海经新探[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孙葳]
2015-10-06
张拓,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
A
2095-0292(2016)01-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