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我国的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而当前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流通性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连接着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对国民经济有着突出贡献。因此发展绿色流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是未来的趋势。本文分析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在生态经济视角下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流通产业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以期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经济 流通产业 转型发展 路径选择
引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手段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达到生态友好和高效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换言之,就是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达到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态经济发展已成为主流,各国都在发展低碳经济,而我国也正以产业升级转型、节能降耗来实现生态经济。商贸流通业资源消耗低,先导作用优势明显,并且对于促进社会产业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商贸流通业在急速扩张之中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并且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许多不利于实现生态经济的因素。因此在流通产业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彻底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才能够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让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贡献。
流通产业实施生态转型的必要性
(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当前除了经济危机之外,气候变暖也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之一。而要想延缓气候变暖必须要全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生态经济发展。2013年在波兰举行的华沙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低碳经济成为了国际经济的新高地。从国家层面来看,抓住机遇实施改革,促进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完成低碳经济转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从企业角度来看,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流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成功地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势必要顺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绿色流通,从商流和物流两个方向入手,以保护环境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流通过程的节能减排。
(二)流通业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发展经济而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强调了发展能耗相对较低的服务业,并且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以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2013年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在2015年第一季度,则进一步扩大到51.6%。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能源局2014年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同比2013年下降4.8%,成为“十二五”规划以来单位产值能耗降幅最大的一年。这表明我国的第三产业作为低能耗产业对节能减排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生产与消费环节,涉及到多个行业,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活动对于节能减排有着极大的影响。
控制好流通产业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能让流通产业整体得到资源优化配置,更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带动生产-消费链中下游的消费者群体的绿色环保意识,以此带动全社会重视环保。由此可见,流通产业在实现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充当着执行者和领头人的角色。
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1.流通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014年,我国的GDP超过60万亿,增速达到7.4%,表明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升。而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2%,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而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尤为显著。
表1为2010-2014年流通产业GDP贡献率,即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从宏观上衡量GDP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可以看出,连续5年来流通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
图1数据显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流通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高达35.7%,成为第三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流通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得肯定。而在未来,流通产业极有可能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贸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3年底,我国亿元商品交易场所数量达到5089个,营业面积达到28868.3万平方米。其中综合市场1381个,包含有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农产品综合市场等;专业市场3708个,涵盖了生产资料领域、农产品领域、食品及日用百货等领域。亿元商品市场是商贸流通业规模的重要衡量指标,能够发挥先导作用,促进、引导地区经济以及地区流通业的发展。而当前亿元商品市场的规模、种类中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商贸流通市场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综合化。
除此之外,连锁经营市场也在不断扩展,门店总数从2010年的166792个扩展到了2013年底的204090个。连锁经营市场的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连锁经营不光意味着统一配送,也代表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力。连锁经营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现代流通体系为支撑才能达到高效的统一配送,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商贸流通格局已经不断在进步和完善。
3.主体市场日益壮大。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成交额正在保持逐年上升的稳定趋势,可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主体市场份额正不断提升。以零售企业为例,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的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一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小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3%、3.4%。而其中电子商务逐渐发展成为零售发展模式主流,成为我国零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不仅如此,电子商务正以其强大的潜力推动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升级转型。当前零售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传统零售企业观念的转变,从以粗放的规模扩张向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店效率转变,并且通过积极调整人员规模提高人均劳效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而纵观整个商贸流通产业也都正在通过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方式,而在未来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主体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生态经济视角下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通产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待提升。当前我国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仍然采取的是粗放的经营方式,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首先,由于流通企业与第二产业等高耗能产业存在较大区别,因此节能减排在流通企业中推进的速度较慢。例如我国的一些零售百货商场,为了达到“冬暖夏凉”的购物环境,将中央空调的温度调到最大;此外一些餐饮类企业的后厨在烹饪时产生的高温废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室外。而我国的政策中缺乏对这类型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要求,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
其次,流通业规模的扩大直接促进了相关物流企业工作量的扩大,但是目前物流企业流通方式现代化程度不足。例如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中汽车物流占有较大比例,但是汽车运输会产生大量尾气,尤其在物流的高效化前提之下,汽车运输的频率更为密集,运输的路途也更为遥远,因而也会排放更多的尾气。加之当前物流企业多数采用大型卡车、集装箱车运输,所产生的尾气量也更大。而物流企业的跨区域运输也让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直接给我国的多个地区造成空气污染。
2.流通体系存在不合理因素。首先,当前我国的流通企业在资源配置上还未达到相应的水准,相关配送设施的建设缺乏前瞻性。据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进行的第三次调查显示,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空置率为60%,大量空置的物流配送中心造成了资源闲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商贸流通企业当初在建设相关设施时未能考虑到未来的货物吞吐量。
其次,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目前我国许多流通企业的基础设备还比较落后,例如当前我国流通企业在装卸货物等环节燃油叉车使用概率达到了80%,而发达国家只达到50%左右,且发达国家目前采用室内电动叉车、室外燃油叉车的模式进行配合装卸货。电动叉车采用电驱动,与内燃叉车相比,具有无污染、易操作、节能高效等优点。又如在个别落后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还采用拖拉机等尾气排放量较多的交通设备进行货物运输。
最后,流通企业的配送体系不完善。例如当前配送中心分布在非中心区域,而且一些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不足,因此无法设计出高效、节能的配送方案。因此配送时有可能会产生跨区域远距离配送或者是多次重复配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配送车辆产生的尾气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3.冷链物流体系全面落后。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腐损率果蔬产品达到25%,肉类达到12%,水产品达到15%,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腐损率仅为5%(见图2)。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腐损率极高,而农产品的腐损变质不仅仅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后续的处理更是不利于环境的发展,对于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极大的不利。而当前我国的流通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都需要大量的食品供给,而其中生鲜食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运输主要是采取陆运的形式,陆运由于耗时长对食品保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腐损率高是由于我国的冷链流通水平不高且冷链流通普及率低所导致的。
从冷链流通水平上看,我国的冷链流通基础设备匮乏。例如我国的冷库容量仅为美国的一半。冷藏列车、汽车等运输设备加起来仅为美国冷藏运输设备数量的16%。而公路冷藏车保有量仅为普通货运汽车的0.3%,许多国有冷库使用时间已达到30年以上。加上受制于一些道路基础设施的限制,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冷藏运输难以协调,严重影响冷链效率。
从冷链流通普及率上看,当前我国每年消费的生鲜食品总量约为10亿吨,需要冷藏运输的数量达到50%,但是实际上仅有10%左右的生鲜食品能进行冷链运输。缺少冷链运输的视频极易造成腐烂。而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一亿亩耕地左右的农产品因此腐烂,占总耕地面积的5%左右。
生态经济视角下流通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并通过需求机制促进绿色流通发展
由于流通业的最终端是消费者,因此消费者的消费会影响到流通市场的发展。当消费者的理念是节约型的消费理念,购物需求就会更理性化,避免了流通产业过度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建立更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例如积极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让消费者环保出行,或是引导消费者选购节能环保型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原料为高耗能、高污染或是不利于环境发展的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对流通产业市场起到导向作用,当低碳消费理念盛行,势必会促进流通产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去迎合市场。
(二)政府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发展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在生态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只有《环境保护法》,而环境保护法仅仅是一项基本法,其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总量控制;惩罚措施;环保部门权力;信息公开等,但是在治污方面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而要想发展生态经济,单一的环境控制远远不够,还需要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进行相结合,才能够让生态经济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例如可以出台一些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呼吁行业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资源过度消耗。
另外,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有效的执行力紧密不可割舍,而企业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积极性除了依靠自身的自觉性外还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例如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对于积极实施各项生态经济发展政策的企业予以补贴,激励企业开发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或是节能减排技术等。
(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流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想推动绿色流通,势必要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各行业有效控制温室排放的新技术,能够降低因温室气体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例如可以鼓励流通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低碳转化能力等。其次,加强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冷链物流技术即是如此,因此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之外,也要积极地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吸取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经验,或是引入相关的低碳节能技术。而国家层面要与发达国家达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低碳技术。最后,企业自身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当前现有的节能技术应当大范围地进行推广,例如在批发市场、零售商场、餐饮等经营场所,可以使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具,或是安装自动感应水龙头等,从细节上注重节能。在大型零售商场或是批发市场的室内采用动态控制技术对室内照明、空调等进行动态调节,以节约用电。
(四)鼓励企业实施绿色经营
绿色经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经营理念,第二个部分是经营模式。从经营理念层面看,企业管理者自身要具备低碳环保意识,自上而下地传递出绿色经营的企业文化,将绿色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让后续的经营战略与之充分匹配。从经营模式上看,要制定符合企业绿色经营发展目的的战略。例如建设绿色物流,将减少资源消耗作为物流建设目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开展物流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并利用节能运输工具或清洁燃料减少运输污染。另一方面对于物流运输的商品采用绿色可降解包装,对于生鲜食品采用冷链包装减少腐坏。
(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并培养绿色流通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着生态经济转型的流通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素质。当前流通产业作为就业海绵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就业人数,但是从业人员量多而不优,使得绿色流通的发展之路进展缓慢。因此流通产业一定要转变用人思路,吸纳更多的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顶尖人才,让这部分人才作为流通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其次,流通企业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与配置,将综合能力素养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争取全面提升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再次,业内要引入强化竞争机制,引入人才之后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完善的职业培训、人生规划等,让人才也能够不断地成长,充分发挥潜在的各项能力,达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最后,流通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才流失的情况。
结论
生态经济无疑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生态经济能够摒弃对环境不利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对于流通产业来说,该产业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在能源节约方面比第二产业更具有优势,因此流通产业无疑成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节能减排工作不够深入,流通体系不合理,冷链物流体系跟不上市场需求等都成为了阻碍绿色流通的因素。因此流通产业要从消费者理念转变入手,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推动国家生态经济方面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且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经营。此外要重视人才的发展,培养绿色流通人才,为流通企业实现升级转型提供动力。只有流通产业把握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探索绿色流通发展模式,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骏阳.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
2.翟金芝.低碳经济下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0(5)
3.刘雅璐.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郭慧琳.低碳经济视角下山西发展绿色流通策略分析[A].2012年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2012
5.张国玲,田旭.低碳经济下我国发展绿色流通的策略探析[J].江苏商论,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