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治理视角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诉求及实现路径
王艳玲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国政府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文章紧跟时势,将治理理论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探讨基于治理视角下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有利于保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正确方向,加快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治理;政府职能转变;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强调治理的重要性,从管理到治理,这成为我国政府职能改革过程中又一历史性突破。政府职能转变要因时因势,在治理理论广泛被运用的今天,如何在治理视角下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议题。
(一)治理视角下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的必要性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人治”政府的模式严重影响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人治”政府模式下,人权高于法律权威,法律变成政府权力的附属品。这就使法律变成摆设,政府的施政人员很少受到甚至于不受法律的约束。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人治政府”到“法治政府”的转变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治理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善治”,“善治”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法治”。强调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议题与治理强调的“法治”不谋而合,法治政府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治理视角下封闭式政府向透明性政府转变的必要性
封闭式政府作为官僚制的产物,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外部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地传送和反馈到政府组织内部,这就造成了外界与政府组织内部之间的失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直接阻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
在治理理论视角下,透明性具有重要地位。公民主体有权获得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政府信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监督及其他相关信息。透明性强调,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传输给公民,以便公民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治理视角下要求必须从封闭式政府转为透明性政府。
(三)治理视角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必要性
管制型政府是指以政府控制和行政为主的行政模式。这种政府行政模式是建立在封建思想基础上特别是“家长制”思想的传统行政模式,公民很难获得或者根本没有公共行政参与权,这种严密的政治行政控制使社会失去活力,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要求政府从管理走向服务。治理理论也倡导“服务性”。强调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市场本位理念的指导下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必须实现治理视角下管制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治理视角下构建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核心议题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理视角下同样也强调法治,与党的精神紧密契合。在治理的视角下,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依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针,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
1.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依据。立法是法律过程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法律存在很多“缺位”现象。立法环节关系到整个法律过程的运行,如果立法环节不到位,则整个法律过程就无法有效实施。完善的立法有利于确保行政过程的合法化,能够为政府进行有效决策提供完整的法律支持。同时,必须加强政府行政责任追究方面的立法,对于未按法律规定执行政府决策的,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助于确保整个行政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依法行政,树立法律权威。依法行政不仅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更是政府工作的主线。依法行政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必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必须杜绝多头执法、执法推诿等现象,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法贵在行”,法律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线,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有利于确保行政过程的合法性,树立政府行政的权威。
3.强化监督,确保依法执政。在构建法治政府的过程中,法律监督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的法律监督是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保障,也是社会参与政府行政的主要渠道。法律监督要求发挥多渠道监督,既要加强政府内部行政制度的监督,也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必须要扩大公众参与,发挥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权,让政府的整个行政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使法律真正落到实处。
(二)治理视角下强化政府的服务精神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从“统治”走向“管理”,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要想更好地推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就必须强化政府的服务精神,要摒弃政府运行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实现协商共治,才有治理的实现。
1.重视公民本位,树立公仆意识。当前我国的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官本位思想严重的群体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政府的办事质量和工作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角色日益重要,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理念必须由“官本位”转为“民本位”,必须发挥人民公仆的作用,发挥政府服务人员的职责,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使政府和社会协同共治,推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2.树立政府权威,严厉打击腐败。腐败问题始终是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阻碍因素,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利国利民的重大政治问题。”腐败问题也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重大阻碍,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同腐败作斗争,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维护政府的权威。
3.扩大公共服务,加强财政投入。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治理视角下的服务精神也强调“服务”。改革开放以来,过快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妥善解决失业、医疗、就业、教育和市场秩序等关乎民生的主要问题,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有重要作用。
(三)治理视角下构建元治理模式
治理理论兴起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治理自身存在局限,它无法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权力,也无法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针对治理失效问题,不少学者纷纷提出构建“元治理”的概念。旨在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运行进行的一种宏观安排,重新整合治理机制。“元治理”模式理应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重要目标。
1.加大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培育公民意识。非正式组织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的总称,包括中介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它区别于政府和营利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非正式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只有加强非正式组织的建立,才能激发公民意识,使公民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政府管理过程中,加速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转型。
2.扩大社会资本,形成多方治理。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包括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使公民通过相互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促进公民间的自发合作。要想构建我国的“元治理”模式,就必须扩大我国的社会资本,这样才能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便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为多方治理搭建平台,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3.施政公开透明,增强公众知情权。治理视角下的透明,强调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公民在政府施政过程中,有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的权利,比如政府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以及公共服务等,从而使公民能够在参与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督。在市场经济和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公开透明成为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必须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树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
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随着治理理论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任务任重道远,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重点项目“政府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H 006H
作者简介:王艳玲(1989-),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