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友
(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信阳464000)
·历史研究·
战国时期封君的特点及类型
吉家友
(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信阳464000)
春秋战国间,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战国时期,为了配合兼并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适应深刻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改革,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为了适应新形势,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封君制。封君制与分封制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自己独自的特点。封君制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以适应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需要。
战国时期;封君制;分封制;特点;类型
分封制产生于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周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使分封制日趋完善,而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这时的周天子,与西周时期的周天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的地位都是今不如昔,一落千丈,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运动,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从而形成一套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大部分诸侯国废除了分封制和世袭制,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奖励军功赏赐皇亲国戚的封君制。封君制与分封制既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并有它独自的特点,还有不同的类型,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分封制的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张广志先生总结得比较好,他认为:“所谓‘分封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政权结构形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产生、形成,至西周渐趋完备、典型,春秋战国时代走向衰落并逐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1]121
分封制产生时间比较早而且模糊,而真正形成规模化、制度化,乃是西周周公摄政后,特别是东征以后。关于西周分封的史料也多了起来。
昔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2]1495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商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3]127
分封制是层层分封的。最大的天下共主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力分封给皇亲国戚和功臣,被封者称为诸侯;诸侯又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臣属,他们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于是就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级。各层级的封主所封的土地、人民和财富,原则上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只能分到次一等的权力和地位。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里,世袭的卿大夫便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各级贵族就是依靠这些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世袭特权,世代进行统治。
西周的封国,大约有姬国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以第一种类型,即周室子弟之封最为重要,是西周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石和主要支撑力量;第二、三两种,即姻亲和功臣之封,如齐等,也是西周王朝团结信赖的重要力量;其他三种,除宋、楚较大外,余皆无足轻重,周人新封或重封他们,主要是出于“羁縻”“统战”的考虑[1]126。
在关于分封制所反映的国家结构形态上,史学界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以田昌五、臧知非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西周“取代商朝以后,建立的仍然是一个周邦与庶邦并存的格局,周王从商王手中接过来的是方国联盟盟主或共主的位子。……西周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周邦和万邦并存的局面”。“授民授疆土仅是一个象征,仅施之于少数诸侯……不能作为周王朝拥有天下主权的证据”[4]10。
而以葛志毅为代表的史学家则认为:“周天子以授土授民的方式分封诸侯,乃是以国家君主的身份赐予臣下列土治民之权,使受封的诸侯成为代表中央统治地方的政权机构首脑”;分封制下“政治体制的权力结构是由一元化的君臣统属关系维系起来的”;“分封诸侯的过程,乃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建置活动,周天子有意识地借此建立起隶属于自己的地方政权”;“周代国家乃是一个由国王及大小不等的诸侯邦国通过上下隶属关系结合成的政治共同体,其中不存在任何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周代的诸侯国根本不是独立自治的城邦国家,它们是周代国家统一体内的地方政权单位”[5]前言6。
本文认为,虽然西周政权有些松散联盟的味道,但如葛志毅所言,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根本不是独立自治的城邦国家,它们是周代国家统一体内的地方政权单位。周天子不管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天下共主,他是被诸侯拥立的,而诸侯是周天子用自己拥有的土地分封的。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覆灭,周平王被诸侯拥立,标志着东周开始,也是春秋时代的开始。春秋时代的周王,与西周时期的周王不可同日而语,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从西周中、晚期开始,周天子的地位就已经开始动摇,平王东迁后,周室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形成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在经济上、军事上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蚕食弱小诸侯,更有甚者侵占周王室的土地,周王对此无能为力,只得默许。其结果是强者愈强,出现实际左右全国政局的霸主。春秋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出现战国七雄的局面。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此时已经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6]58。因此,周天子也就无权、无地可分封了。而各诸侯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和分封制,逐渐强大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到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封君制。
商周时期分封的行使主体是商王和周王,而封君的行使主体已经变成了诸侯国王(公)。封君制就是诸侯国王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封给诸侯国王的近亲、宠臣和有功之臣,或者仅仅给他们一个名义上的封号,没有土地。他们一般都具有封号,或称某某君,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或称某某侯,多见于秦国,如秦之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等等。
战国时代各国的的国情不同,因此封君情况也有所不同,就其被封者的身份而言,基本上是:皇亲国戚、国君和太后的宠臣、功臣等,而皇亲国戚占比相对较大。
秦国由于落后,变法改革也最彻底,实行卫鞅制定的按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后,封君中皇亲国戚占比较少。
当时楚国由于旧贵族势力强大,封君是最多的,见于文献记载的有18人,近年发现于考古资料的多到36人,共有54人[7]268,其中不少出于世袭。
战国时代有些封君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功臣,而是一些国王或太后所宠爱的人。例如楚的安陵君,秦的嫪毐等,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也说明各国的改革并不彻底,这与分封制下的情况没有什么区别。
在各诸侯国的封君中,有军功的大臣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魏的乐羊、赵的赵奢、廉颇,燕的乐毅,秦的卫鞅、白起等,都是以军功被封。
从整体上看,战国时代的封君制度,还是不同于过去的分封制的,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权力大幅下降。战国时代的封君有在封邑征收租税的特权;封君在其封邑之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一般来说封君是没有军事权力的,而分封是有军队和军事大权的;封君的封邑,在习惯上是可以世袭的,而在实际上,一些诸侯国所封的功臣,很少世袭的;所封的宗室,只有齐的孟尝君、魏的安陵君出于世袭;封君往往拥有私田,并在经济上有特权[7]266。由此看来,战国时代的封君不同于西周、春秋时代所分封的世袭诸侯。
封君的封地多寡不等,多者可占到十余个乃至数十个县邑。如吕不韦任秦相后,被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后又“食蓝田十二县”[3]2509;少者仅千余户邑。所谓食邑,指占有邑内居民应交给国家的租税。其时封君已不像过去那样拥有对封邑内居民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更没有征发邑兵的权力,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世袭[8] 92。尽管如此,封君仍不失为一个权力与地位仅次于国君的重要社会阶层。依靠对封邑内众多百姓的租赋剥削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如经商、放高利贷)的收入,封君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平原君,当秦围邯郸,赵甚危急之时,他仍“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器物钟磬自若”[3]2369。战国中后期,一些封君动辄收养门客数百上千人,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势,那是不可想象的。
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是封君们争夺的目标。如宋国的定陶,是当时中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定陶本属宋国,而三大强国齐、秦、赵都想夺为己有,并引发了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战争。在齐国灭宋后,经济军事实力加强,形成了对其他各国的威胁,于是又发生了五国攻齐的历史事件。秦国首先攻取了定陶,把定陶作为魏冉的封地。魏冉死后,秦收回封地,设定陶为陶郡。再后来,魏、楚战胜了秦国,魏安釐王也就乘机攻取了定陶,并且灭亡了卫国[7]129。不仅大的、富庶的商业城市是当时争夺的目标,而且一些手工业城市,也为各国国王和封君们所喜爱和争夺。
战国时期,根据土地的多寡和功劳的大小,有的有土可封,有的无土可封,只给荣誉,还有既有土地又有荣誉的。因此,封君的封号又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以封邑之名为封号的;不用封邑之名而以功德为封号的;只有封号而无封邑的。下面以史料为例分别说明之。
1.以封地之名为封号
其封号名称与封地地名一致的情况是最多的一种,如秦之商君(商鞅或卫鞅)封于商(今陕西丹凤),齐安平君(田单)封于安平(今山东淄博东北),魏信陵君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东北),秦应侯封于应(今河南鲁山)等等。
《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者,卫之诸庶驱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3]2227
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效,于是商鞅升为大良造。不久,“商鞅用兵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9]。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集解徐广曰:“弘农商县也。”索隐于、商,二县名,在弘农。纪年云秦封鞅在惠王三十年,与此文合。正义于﹑商在邓州内乡县东七里,古于邑也。商洛县在商州东八十九里,本商邑,周之商国。案:十五邑近此*(三)*邑。[3]2233
《史记卷·范雎蔡泽列传》载: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索隐封范雎于应。案:刘氏云“河东临晋县有应亭”,则秦地有应也。又案:本纪以应为太后养地,解者云“在颍川之应乡”,未知孰是。正义括地志云:“故应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四十里也。”[3]
从两例看出,商鞅封于商,范雎封于应,商、应都是确有其地的,说明他们的封号与封地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是获得异国封地。战国时,各国贵族常接受别国封地。奉阳君李兑是赵相,但由于当时赵国强大,齐相孟尝君为了讨好李兑和赵国,在齐国给李兑封地封君。据《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载:
臣以死之围,治齐燕之交。后,薛公、乾(韩)徐为与王约功(攻)齐,奉阳君鬻臣,归罪于燕,以定其封于齐。[10]10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载:
谓齐王曰:“薛公相脊(齐)也,伐楚九岁,功(攻)秦三年。欲以残宋,取进(淮)北,宋不残,进(淮)北不得。以齐封奉阳君,使粱(梁)、乾(韩)皆效地,欲以取勺(赵),勺(赵)是(氏)不得。……”[10]27
2.有封地但不用封地之名而以功德为封号
一些诸侯国在封君时,给予封君有土地,但不以封地为封号,而是以封君的功德来命名,如吕不韦封于河南洛阳而号文信君,田文世袭薛地而号孟尝君等。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3]2509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愍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3]2351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3]2358
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尝是地名,但我们仍然以为以功德为封号为主。
集解皇览曰:“孟尝君冢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诗云“居常与许”,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南”。孟尝邑于薛城也。索隐按:孟尝袭父封薛,而号曰孟尝君,此云谥,非也。孟,字也;尝,邑名。诗云“居常与许”,郑笺云“‘常’或作‘尝’,尝邑在薛之旁”是也。[3]2358
这两例都是有封地而没有用封地名而是用他们的功德来命名的,甚至孟尝君是死后才给一谥号的。
3.只有封号而无封地的
有些封君只是荣誉上的,没有封地,只有封号,如白起因功封武安君、赵奢封为马服君等。还有一些是国王或王后喜欢的人物得封,也是没有封地只有封号的,如楚顷襄王时把两个以色相侍奉之臣封为鄙陵君和寿陵君,而苏秦由燕、赵、齐三国先后都封武安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3]2331
可以看出,白起虽然军功很大,也有封号,但没有封邑。
[1] 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2] 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5]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 王美凤,周苏平,田旭东.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7] 杨 宽.战国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 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9] 吉家友.国力的增长与秦国国都东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124-128.
[10] 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韩大强)
2016-09-08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42400410770)
吉家友(1964—),男,河南商城人,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K231
A
1003-0964(2016)06-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