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地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路径探析

2016-03-05 22:42张育桂
关键词:协同信息化系统

张育桂

(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教育研究·

高校协同地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路径探析

张育桂

(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基础教育信息化已进入高原期,其深入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突破基础教育自身系统的局限性。协同发展具有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输血的能力,可以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突破高原期的发展阶段。高校协同地方发展是一个现实、科学、可行性强的路径,这一路径的实现需要通过协同发展寻找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力量基础,通过组织建设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平台建设找到作用点,通过总结与反思分享研究成果。

协同发展;高校;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径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全社会了解教育、认知教育、关注教育问题等具有重大意义[1]。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规划》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2]。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而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首先必须认清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规章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信息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既突出表现在各地教育系统行政办公系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师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信息化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3],学生利用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学习的程度在不断加强。也表现在少数条件优越、财力雄厚的中小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网络资源的建设水平和利用效率逐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兼备信息技术和网络思维的教师队伍。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李克东关于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研究;祝智庭等关于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的研究;何克抗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和取得的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与评论;焦建利等关于有关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和未来教师发展的研究;余胜泉关于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等等。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展开,突出体现在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如何创新网络学习支持环境、提高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如何有效改进网络教学设计,如何加强制度规范及其建设,如何有效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等。这些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健康、持续与深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有许多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1.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

教育信息化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既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原因,也有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4]。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必然影响教育均衡发展,造成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从技术设施投入来看,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基础设施投入差异较大的原因是资源主要被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投入普遍很低,导致作用难以发挥。虽然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但是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区教学点还未连入网络,网络资源还未覆盖。因此,加强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区网络的覆盖是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涉及经济效益的问题,也涉及对落后地区的人文关怀。从信息素养来看,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投入,使用主体的信息素养不同,设备发挥的功效也差异极大。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到了使用者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教育观念不够开放,不能有效驾驭信息技术工具,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2.网络资源与应用方面

网络资源初具规模,数量质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网络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代表了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资源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推出的网络资源在数量和制作水平上都比内地城市数量多、水平高,而内地城市又比西部落后的城镇发展略好。乡村中小学与之相似,差距更大。虽然资源初具规模,各类资源网站层出不穷,但是还受制于质量问题,即资源初具规模,数量、质量均显不足。

网络资源的应用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效果理想与否。网络资源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机关部门网络办公的普及程度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支持程度。教育机关部门办公系统的数字化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适应网络办公要求,同样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也是需要很高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系统教育网络资源的驾驭和应用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效果理想与否。

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达成的情况则表现了一个地区教育观念的开放程度。资源共享是互联网思维的真切反映,敢于共享、乐于分享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共享共建是指一个地区有能力提供网络资源的部门独立或协调社会力量建设资源,通过无偿或适当获得收益的方法把资源推送到社会,供给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使用。当前国内有代表性的资源服务,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爱学堂等,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落后地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重要价值。从目前网络资源的共享共建的具体实践来看,共享共建的意识已经基本达成,但是对共享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对公益性机制的保障措施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3.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

总体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很不成熟,管理的过程不够透明,管理的效果不够理想,表现为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由于管理机制、过程等的原因造成管理范围有限,导致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之间信息不通畅,指令下达不到位,响应不及时,造成信息孤岛现象[5]。从本质看,信息孤岛问题就是教育管理信息化不够彻底,协调不力,各自为政的典型表现。

4.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设而言,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明确组织职能、目标、主要工作和具体任务,才能实现组织向心力的凝聚。一般情况下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管理、分配、评价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其中政府拨款占据绝大部分,社会捐赠杯水车薪。目前的投入方式也不够科学规范,表现为一次性投资居多,后续连续性投入不足,致使很多投资项目因后续资金不足而搁浅。在投资项目的具体实践中,许多项目投资计划执行力不足,执行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项目立项、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等具体事项中。在项目立项上许多中小学随大流,表现为重视项目立项,轻视立项资源价值的发掘,造成设备闲置或仅仅充当办学条件的噱头。在经费预算上不考察实际情况,一味追求高质量、高性能,造成资源浪费。在执行监督方面,项目审核机关,往往任务繁重,审核小组人员配备不足,导致他们往往采用平均立项、关系立项等简单的工作方法,导致很多不具备立项条件的项目立项,造成资金浪费。

5.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如何解决高校与基础教育信息化脱节的问题。高校是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高校始终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前沿。从高校的职能看,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都与教育信息化关系密切。高校始终处于知识发现的前沿阵地,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技术总会在高校的院墙内开始发散开来。因此高校天然地具有传播新观念、研究新技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所需人才的功能。所以,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任务交给高校是高校自身的功能使然,而且高校所要担负的教育信息化任务都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比较困难和棘手的。当前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来看,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把这一任务放在高等教育的范畴考虑,就是希望通过高校的智力资源破解教育信息化的难题,推广高校经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因此高校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在人才培养方式、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

总之,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但是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层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依然存在诸多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调动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二、协同发展及其必要性

1.协同发展内涵

协同即各方相互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6 ]1140,它属于协同学的基本范畴。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7]。因此,协同创新以知识增值为核心,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所谓协同发展不是同等发展,而是多主体的共同发展,但在整个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强调发展的生态效度,使各发展主体在发展中获益。协同发展追求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和发展效果的最优化。

2. 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具有智力资源的先天优势,对于发挥高校职能,实现高校价值,发掘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拓展人才实践能力,实现人才价值,对于指导并促进地方教师队伍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深化认同,对于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第一,高校协同地方发展是发挥高校职能、实现高校价值、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才价值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职能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关系密切。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有力缓解了基础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术研究上,高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之一,对社会了解和认识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高校必须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才队伍、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有效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贡献力量,对于高校工作人员实现自身价值,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高校协同地方发展是促进地方教师队伍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深化认同的必然选择。

高校协同地方发展,直接受益者就是地方各级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员工。首先,高校把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的研究成果带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有利于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了解和学习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知识、技能和理论。其次,有关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技术和理论往往能够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和认识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视角,能使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多媒体教学这一狭隘的范围内,能使他们放宽眼界,对信息化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再次,随着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工作人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技能的增强、理论素养的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观念就会慢慢改变和更新,他们的思想就会跟得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逐步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因此,高校协同地方对于促进地方教师队伍迅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深化认同作用巨大,是地方加快解决教育信息化意识问题的必然和有效手段。

第三,高校协同地方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是指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经历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之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解决跨越发展平台期或高原期,实现升级发展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是教育水平和理念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离不开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新理论的支持。就地方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解决这一问题企图通过地方逐步探索是不现实的。首先,教师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往往受制于具体而繁忙的日常工作,精力不足。其次教育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也不具备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条件。再次,二者都受制于知识更新速度的问题。因此依靠基础教育系统自身解决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同时,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国际发展的总体趋势突出地表现为越来越强调网络,越来越强调交流和资源共享,越来越强调方便实用,越来越注重实际效果、能力培养等。从当前的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发展状况看,教育管理系统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人才匮乏,教学一线能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老师严重不足。当前的新要求和未来的新变化都要求地方各级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学习。要解决该问题通过系统内的不断更新只会把问题拖久、放大。所以,通过高校的智力扶持、技术支持、理论培训、观念更新必不可少。当然,高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智力扶持、技术支持上,还需要探索高校协同地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8]。

三、高校协同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以及高校协同地方发展内涵与必要性的讨论。我们认为高校虽然具备协同地方发展的天然优势,但是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还需要科学地规划协同的方式、方法,探寻协同发展的路径。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认为需要通过探索协同发展的动力,寻找发展的力量来源,然后组织协调这些力量,通过一个使各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平台实现力量的汇聚从而实现协同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发展的问题以及协同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分享成果,推广经验,最终才可能实现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目标。

1.动力来源——力量基础

是否具有发展动力,是保障协同发生的可能性和协同发展力量大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探寻协同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明确协同的主体。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意志和宏伟蓝图,地方各级教育系统是这一意志的具体执行者,显然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必然是教育信息化的力量之源。虽然任何一个系统都由要素组成,具有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但是,各个系统功能和作用不同,能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的动力大小也不同。从整体上看,教育系统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系统主要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包括高校和中小学,非学校教育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行业企业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其中,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校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之一,也有信息化的强烈需求;非学校系统中的网络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行业(企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但它们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差异较大,其中高校、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信息化程度和水平较高。除此之外,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在这一系统中,能够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动力的主要有高校、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五个主体。其中,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的实践阵地;高校可以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和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经验可以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借鉴(也包括其他教育系统,但是因为与基础教育联系不够密切,不在讨论之列);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具有经费支持者和管理员的功能,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得不考虑的对象。

系统完成自身的升级一般通过内部更新、外部输入或二者兼具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对协同发展的内涵分析与讨论,我们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要实现跨越自身当前的窘境,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和能量输入。而高校、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四方力量中,对于基础教育而言都是团结和依靠的对象,就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建构和具体指导工作而言尤其重要。总的来看,在五个主体中中小学是实践阵地,高校是主要技术与理论指导的建构者,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教育主管部门是为协同发展提供支持并从中获取经验,实现自身完善的重要合作者。它们都有在协同发展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与研究发展的需要,是协同发展的力量之源。

2.组织建设——力量协调

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建设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前提。协同发展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组织协调问题,这其中必然涉及谁领导谁,谁是主导者的问题。关于领导权的问题企图通过妥协或者平均分配的简单办法加以解决是极不科学、极不合理的,因为妥协意味着任务执行的相互推诿,而平均分配领导权又会导致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引入项目管理的办法和奖惩机制。委托和任命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提高项目执行效度;引入奖惩机制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调动积极性、责任心。

五个主体中最有能力成为领导主体的就是高校。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中小学、高校、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是相互平行的单位,都受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的领导与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最佳途径,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以认定和委托的形式让高校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负责人,通过高校组织领导的方式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按照高校的要求协调各种资源,负责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和奖惩[9]。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小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高原期或平台期,中小学已经很难再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需要借助外力实现这一目标,高校自然应主动担负起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协作方,高校的领导作用体现在项目的实施上,即通过项目领导的方式让一些教育工作者完整细致地观摩项目进展的各个环节,领会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形式、过程和结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授人以渔。因此,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原期或平台期,虽然高校具有潜在的领导作用,但是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小学依然是主体和领导者。

奖惩机制是高校实现领导职能,有效调配各种资源的有效手段。因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意识问题、机制问题、经费问题、队伍问题都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给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而是要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动用奖惩机制就是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下,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网络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部分行业(企业)教育系统协助高校会同中小学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使教育信息化顺利度过高原期或平台期,实现质的发展。

3.平台建设——作用点

平台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建设一个平台,打造一批项目,切实解决问题并有效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是重要目的[10]。

平台建设就是要给面临基础教育信息化难题的组织、团体、个人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平台建设的工作中要注意把各个具体项目、难题及时在平台发布,使得关注这一问题的人士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建议。当然平台建设过程、项目进展过程应该都是事先进行科学规划的,首先保证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选取有价值的意见以优化项目,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质量。高校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需要通过平台把主要项目、重要问题、难点问题突破的思路和方法呈献给关注者。因此,这些思路和方法必须翔实,便于关注者模仿、检验。

平台的运行和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因此尽量能引入一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担任管理员的角色。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管理员角色,引导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熟悉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学习管理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未来的相关工作,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对于管理人员的引入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长期管理,在平台引入管理人员后,根据新引进人员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长期管理的权限;另一种是短期管理,给予新进人员一定时间期限的管理,这种做法可以为更多申请管理员资格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提供机会。同理,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邀请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参与,并给以权限,让他们更近距离地接触项目实践工作,对于他们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平台就是案例,就是观摩的窗户,就是真实的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场所,就是分享交流的场所。

4.总结、反思与分享——成长点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1],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一切可能的难题,尤其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原期或平台期,面临的问题突出,问题涉及的范围巨大,不深入细致地思考这些问题,就可能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耗费巨大资源,甚至劳而无获。因此,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各方主体进行总结与反思,分享成果,推广经验也极为重要。首先,既要在其内部开展,也需要结合平台的讨论进行,即采取自我评价和他评的方式,更深刻地认识现有问题。其次,既要关注研究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及其解决方法,也要关注不同研究主体所面临问题的差异性,以便经验的总结更具有适用性。再次,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要及时发布、共享,以形成更大范围的讨论和研究。

四、小结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面临诸多问题的实践领域,当前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协同发展可以为其提供突变的力量,因此,通过构建组织、协同各方力量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具体深入细致地研究协同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 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2] 中国教育网.图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布背景及历程[EB/OL].(2012-05-11)[2016-08-12].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20511/t20120511_775932_3.shtml.

[3] 张育桂. 数学教师的TPACK结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4):82-86.

[4] 解月光,张晓卉,王 海.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与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62-69.

[5] 杜 娟,王 宁.生态视野下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63-6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百度百科.协同[EB/OL].(2016-01-29)[2016-08-2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2Ttmcm1Zo-jRbZKdtFWvRK8C6GND42K14kfVvkQaxIuasGLXose3vy

AC40UOKHbj6qQTn5yXY6rS2KG8OafVq.

[8] 朱桂琴,陈 娜. 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下的“U-G-S”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6):70-73.

[9] 杨晓宏,杜 华.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览[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8-34.

[10] 蒋东兴,吴海燕,袁 芳.“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与实施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7-10.

[1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8.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6-08-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CAA140118);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880020);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6-JSJYYB-039);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GZS196);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JKGHYB-0085);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SKL-2015-585)

张育桂(1982—),女,青海民和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

G434

A

1003-0964(2016)06-0082-06

猜你喜欢
协同信息化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WJ-700无人机系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