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研课四看

2016-03-05 22:12:1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视野实效性

董 一 红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德育探索

小学品德研课四看

董 一 红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针对小学品德教师研课过程中因沉溺于纯技术操作研究而造成的盲目性、低品位、低效率等现状,提出了研课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眼中必有教学目标、课程理念、理论支撑、儿童特点,以开阔视野,使品德课有方向、有深度、有高度、有实效。

[关键词]研课;视野;实效性;小学;品德课

常常听到一线的品德教师在备课、研课时这样问我:“我备这课,准备了很多视频、图片,你看用哪些好呢?我觉得都很好,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这一课时虽然把几个课时的内容都上完了,可是我觉得这些内容都很重要,怎么办呢?”“这一课怎么做才能出亮点呢?”……在小学,品德教师往往由各科教师兼职,缺少德育专业素养和方法,从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跳出宣传、说教、灌输、洗脑的惯用方法,眼中没有目标,眼里没有学生,心里没有底气,停留在纯技术操作层面,因而不知所措。为操作而操作,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在2015年江苏省小学品德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例的备赛打磨和最后的赛事活动中,我感到:追求品德课的实效性,不仅要思考怎么做,更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研课时,不能只低头看路,更要仰望星空。建议研课时不妨注意四看:

一、向前看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一线教师最容易犯的错有三:一是心中无教学目标;二是课时目标定位随意;三是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克服这些问题,必须注意下面三“要”。

1.对教学目标要胸中有数

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送给新年的礼物”这课,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课堂上,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通过活动,分别让“老师、家长、同伴”夸夸我的进步作为我的新年礼物。把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案上的教学目标一对照,不难发现,教学中只培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这个方面没有涉及,预案上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课后和执教者交流后,执教老师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光顾着把教参的教学目标抄写在教案上,实际操作时并没有注意到“缺点”这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只写在纸上、教案上是远远不够的,目标入心是目标达成的前提。

2.对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

2015年江苏省《品德与社会》优课评比中,南通市顾新红老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获得第一名。教材共两课时分四个板块:“假如双目失明”——体会残疾人的难处;“身残志不残”——感受残疾人的精神;“请尊重他们”——给残疾人充满爱心的尊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给残疾人以温暖心灵的帮助。顾老师执教第一课时,第一次研课是在南通市参加选拔时,她把四个板块全部涉及,容量非常大,可是执教者什么环节都舍不得删除,尤其后两个板块,上得生动活泼,行为指导实在,难以忍痛割爱。怎么办?看教学目标!当时是南通市的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与其他执教者的课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样大容量的课中对第一板块“感受残疾人的‘难’”只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而体会残疾人的“难”是本课的起点、重点和难点,贪多求全的结果是目标达成度的大打折扣。认识到这一点后,再次执教这一课时,顾老师站在整篇教材的高度整体地去安排两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敲实对前面两个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的情境体验中,不仅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难处,而且深入内心,体会残疾人内心的苦痛和成功的不易,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品格,获得精神感召,激发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这样为后面两个板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就要深度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本课时、本课文作为一个点放到整篇课文、整个课程结构网之中,站在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关照本课时在本课中、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尤其要厘清本课与本单元其他课之间的关系。唯有这样,对目标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收放自如、提高实效。

3.定教学目标要与时俱进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世纪之初编写的,已使用了十几年,难免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我们尊重教材,但是又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来调整。在这次江苏赛事中,镇江丹阳正则小学杨玉兰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互通有无”在这方面堪为典范,获得高段组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2015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获得了一等奖。这课教材有四个板块:“‘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为中国出口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自豪的情感;“我身边的进口货”——进口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互通有无,由来已久”——中外贸易交流历史悠久;“走上世界的中国大蒜”——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上是这么定位的:“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的态度。”然而,今天的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层面,却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是不够的。为此执教者杨老师把“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调整为“认识到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中,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在“激发学生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不盲目‘自大’”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创设了“真假猜猜猜”这个游戏、探究环节,让学生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相机出示资料:中国深圳生产的苹果手机,中国获得的利润是1.8%。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利润这么少?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学生感悟: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而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仅仅靠“中国制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从中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感受到经过不断努力,我们已经走在了中国强国的路上;又借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的步子,为国家、企业的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在内心深处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而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十几年前教材编写者难以预测到的。因此,教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教学目标要与时俱进,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地跟进。

二、抬头看课程理念

当找不到通往教学目标的路径时,当面对纷繁的策略无所适从时,不要只顾埋头看路,不能就策略而策略,而应该抬头看看高远之处,看看课程最新理念。

苏教版教材“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的第一板块安排了一个无臂演员黄阳光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无臂演员黄阳光开门、洗衣服、刷牙、打电话、写字等一组真实的图片,旨在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进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教者设计了让学生分组体验黄阳光“打电话、写字、翻书”等生活之“难”时,学生们边体验边嬉戏,仿佛不是在体验黄阳光生活的不易,而是在快乐地游戏。究其原因,孩子对黄阳光这个人一无所知,残疾人的生活对这些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地呵护和关怀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遥远的,难以激起他们感情的涟漪。怎么办?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再次执教时,顾老师把教材中的黄阳光换成了和孩子们同处一座小城、年龄相仿的“感动南通教育”当选者、电脑达人、全国游泳冠军——无臂学生张闫。当张闫娴熟地用脚写字、打电脑、飞跃入水等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立刻被这个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吸引住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没有双臂的张闫怎么会取得四肢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成绩呢?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想当然地编写了一段回答,做成录音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却无动于衷,教学并没有达到教者预期效果。原因何在?新课程理念做了回答,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由于老师编写的这段录音,是老师一厢情愿的想象,并非张闫真实的生活,缺乏鲜活的事例,因而显得干涩和空洞。再究其根本,在于这段话是虚假的,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成尚荣先生说过:“教材中的案例应当是真实的。在学生心目中,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认识真理最可信任的来源,教材对他们而言有种神圣感。他们坚信教材所提供的一切是真实的,真实的内容将会像种子一样,顽强地在他们内心生长。可以说,真实就是一种力量。”[1]

反思这段教学,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虚假的苍白。于是决定想方设法找到张闫,让学生听到张闫真正的声音,让学生电话采访张闫?不,电话采访真实性、实效性还是值得怀疑。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品德课完全有能力通过qq视频,借助互联网,让张闫和孩子们远程对话。于是,孩子们在与张闫面对面地对话中,听到了张闫最真实的声音:

小的时候,由于没有手臂啊,游泳的时候容易出危险,总需要人在旁边看着我。学会游泳以后,游泳时主要靠腿和腰用力,腿常常抽筋,腰呢容易受伤,常常很疼痛,我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想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就学习生存本领,用嘴咬笔杆写字,不一会儿口水就会留下来把本子弄湿;学习电脑的时候用脚来操作鼠标和键盘,脚总是不听使唤,有时候脚也练肿了,还会磨出血泡,好在还有老师、家人和同学的帮助,我很感激他们的……我用脚学着生活自理,比如吃饭、刷牙、洗脸、写字等等,生活上的困难现在大多解决了,感觉特别难受的是别人异样的目光,比如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在游泳池边,有几个小朋友看到我就喊:“快看快看,这人没有手臂的样子好奇怪啊!没有手臂怎么学游泳啊?”这样的一些话,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看到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心里觉得怪怪的,特别难受。不过,当我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重的时候,心里特别的欣慰和开心。

孩子们的眼眶湿润了,他们被张闫生活的不易、成功的艰难所打动,感受到他对理解和尊重的渴望。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促使我们在操作层面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互联网与品德教育深度融合的尝试,让孩子们与张闫之间实现了远程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因此,当教学路径陷入瓶颈时,不妨抬头仰望星空。

三、回头看理论支撑

面对具体的教学环节、操作策略,有时候我们会怀疑:我这么做对吗?当看到同行的课堂,不禁会问:他这么做对吗、好吗?这个时候,如果能回头看一看,看能否找到理论支撑,也许能帮助我们澄清是与非。

2015年江苏省品德《品德与社会》优课评比中,扬州市晏静老师执教的“不和烟酒交朋友”这一课,不同的声音让我们一度疑惑。主要集中在这样的环节:

课前调查,家人对吸烟的态度,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家人对待吸烟的态度不一样,你们的态度呢?

课堂上学生简单地表达了支持或不支持,教学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在认识了烟的危害之后:

(播放视频:饭店里烟雾缭绕,一小朋友站起来说:叔叔,别抽烟了,抽烟对大家都不好。)在公共场所,你遭遇过这样的情景吗?视频中的小朋友劝得对不对?效果呢?

两个学生简单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说:小朋友劝得不对,没有礼貌;另一个学生说,小朋友劝得对,因为二手烟害人。

倡导无烟生活,你的态度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这三个环节很快就过去了,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怎样看待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呢?笔者以为,执教者这样的设计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的,是有理论支撑的,它让我想起了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正如江苏省品德特级教师、扬州市品德教研员陈萍老师所说的:针对我们品德教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的说教和灌输顽疾,这课试图尝试着把美国的道德两难方法在我国的品德课堂中进行实践,引领孩子在思辨中实现价值澄清。观摩的老师是这样说的:“道德两难法?思辨?在这课中没有感觉到啊,课很平啊!”我认为,尽管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与思辨,但是,瑕不掩瑜,这课的大胆尝试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思辨环节,出发点是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澄清认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克服一致之思,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而这样的尝试,目前在我们的品德课堂并不多见。正如2013年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中,评课专家在评江苏盐城的蔡雪梅老师执教的“可怕的物种入侵”一课时所说的:思辨的品德课,是我们未来的品德课的追求。

有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这样的理论支撑,就能帮助我们看课时去伪存真,就能帮助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通过思辨来培养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是正确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症结在其他方面,如活动的组织等。蔡雪梅老师执教的“可怕的物种入侵”一课,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思辨活动要组织有序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先亮出话题:“人们对引进外来物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1:引进外来物种利大于弊;观点2:引进外来物种弊大于利。同学们,你更支持哪个观点呢?”然后通过让孩子用手势“打钩”“打叉”把学生分成两组,“打钩的同学是正方,坐到左边;打叉的同学是反方,坐到右边。”接着调整座位,为辩论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细节:“为了便于交流,我们正反两方向左向右转,面对你的辩友,开始!”记得有一个节目主持人介绍过座位的安排对电视节目效果的影响,那是个谈话交流类节目,一开始,安排嘉宾们一字排座,结果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嘉宾们不能像预期的那样流畅地交流;后来把座位安排成面对面,嘉宾们很自然地就能针对对方的话题流畅、深入地交流了。可见,活动组织中注意细节能有助于活动效果的提高。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面坐,为学生顺利地辩论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

2.思辨活动要教给方法

蔡老师说:“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老师建议,我们来个现场的小小辩论赛,怎么样?”一句话,把学生带入了辩论的活动情境,学生进入了角色,明确了任务;“我们的辩论分三个环节: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辩论程序的交代教给了学生方法,使得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辩论伊始,学生有点腼腆,发言者是由老师点名的,后来,教师的“我觉得此处应该有掌声”“正方这位同学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这位同学举了例子,说得很有条理”等语言,给了学生鼓励、信心的同时,暗示学生辩论时可以举例子,表达要有条理、有说服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和激发,精彩处学生自发鼓掌,辩论者主动而踊跃发言了。老师的“正方谁来反驳?”“反方谁来接招?”这样看似简单的主持话语,却能引导学生辩论时要考虑别人的观点或意见,这样辩驳就会更有针对性。

由此可见,一堂课回头看理论支撑,能帮助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避免因噎废食。如果扬州晏静老师执教的“不和烟酒交朋友”这一课的思辨活动环节也能注意以上两个方面,那么学生思辨的精彩一定会出现。

四、低头看儿童特点

成尚荣先生指出:“立德树人的‘人’让我们进一步把对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学生研究,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要探索体现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立德树人模式。”[2]低头看儿童,做到眼中有儿童,策略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至少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优化情境,发挥角色效应

儿童德行的发展是离不开情境的。李吉林指出:“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获得审美享受和道德情感熏陶。”[3]无锡的周玲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一课,在感受“家”的“幅员辽阔”这个环节,创造性地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情境,让孩子进入角色: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有幸请到了两位嘉宾,瞧,他们来了——一对兄妹。

原来,《爸爸去哪儿》将在这个冬天拍摄,节目组就给爸爸们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哥哥从湖南去哈尔滨,妹妹去海口,怎么去呢?准备些什么衣物呢?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小组讨论,完成行李清单。

在大家的帮助下,两位爸爸很快收拾好了行李,看,他们出门啦!可是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大家帮助两位爸爸选择交通工具。

算一算,去哈尔滨坐飞机要多长时间?

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乐在其中,进入“助”的角色,从帮助兄妹俩完成行李清单、帮助爸爸们选择交通工具的活动中,从祖国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端距离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接着周老师继续创设美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家”的“美丽富饶”。

《爸爸去哪儿》栏目为了感谢大家对兄妹俩的帮助,特地给了大家一个奖励——奖励卡:推荐拍摄地。请你从自己曾经旅行过的地方选择一处最喜欢的作为你的推荐地,并说出推荐的理由;并在品德书60页的地图上找一找它的位置。下面的观众根据介绍投票决定拍摄地。

学生交流,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了解中国之最(交流的时候带上照片、纪念品等)。

曾经听过很多老师执教这一课,这个环节一般这么处理:带上你的照片,到前面来介绍你曾经玩过的地方。课堂上学生上去介绍得平淡无奇,听介绍的同学注意力涣散。仔细比较,教学方法都是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区别仅在于周老师把活动放在美的、趣的情境之中——推荐拍摄地,让孩子进入“推荐”的角色,效果却大不一样。《爸爸去哪儿》是孩子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有机会推荐拍摄地,那是多么诱人的事情。课堂上,推荐拍摄地的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打动别人;听取介绍的学生听得专心致志,以便自己准确选择。虽然是虚拟的情境,却因美、因趣而把学生深深吸引,富有实效。李吉林老师指出:“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3]所以我们的品德课,要根据儿童特点,充分发挥情境作用,知识技能镶嵌情境中,让“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2.要引导儿童自主,实现自我建构

“品德的自我建构,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引领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自我建构是中小学德育的使命和根本任务”[4]。镇江丹阳正则小学杨玉兰老师执教的“我们互通有无”对于“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是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呢”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灌输,而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学习信封中的资料,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学生从中国生产苹果手机利润的微薄,从“世界专利拥有权中,我们中国只占9.5%”这样的数据资料,猛地警醒,认识到:“中国制造大国”固然令人自豪,但是“中国制造强国”依然任重道远。孩子们在为国家、企业的发展感到欣慰的同时,在内心深处种下“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样的探究活动策略,促使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因此,一节课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儿童的特点,遵从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这样的设计才是独具匠心的,才是富有实效的。

综上所述,备课,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往前看教学目标,以决定课的方向;抬头看课程理念,以增加课的深度;回头看理论支撑,以加强课的高度;低头看儿童特点,以提高课的效度。

[参 考 文 献]

[1] 成尚荣.让学生对教材来一点“指手划脚”[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4(14):1-1.

[2] 成尚荣.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与路线[J].基础教育课程,2015(3):16-17.

[3] 李吉林.美的彼岸[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59.

[4] 李季. 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2(1):19-22.

[责任编辑:陈学涛]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3-0017-05

[中图分类号]G623.15

[作者简介]董一红(1968-),女,江苏如东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小学品德教研员,小学教学研究科科长,江苏省小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第一梯队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董一红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苏教2014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委,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解析》副主编。

[收稿日期]2015-10-30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05

猜你喜欢
品德课视野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08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真相
读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