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跟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学议论性散文写作

2016-03-05 18:46◎董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议论性举例议论文

◎董 健



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跟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学议论性散文写作

◎董 健

翻开这几年的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不难看出,形式灵活、结构精巧、语言风趣的议论性散文占据了半壁江山。相对于传统的议论文来说,议论性散文形式更灵活。它内容广泛,也不是那么依赖逻辑,甚至不相信逻辑或反逻辑,更多依靠的是作者的感受力,从感受出发,有所领悟,得出结论,或者没有结论。学生非常喜欢写作这类文章,而阅读老师厌倦批改“传统八股文”的同时,也更愿意给这样的作文打高分。但是很多学生觉得这类文章无法在教材中找到合适的范例,不知道怎样写。笔者觉得《现代散文选读》第六模块“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示范。这里就从第六模块的几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议论性散文的一般写法。

一、感悟生活,巧妙引入

写作议论性散文要有一个“凤头”才能先声夺人,这个头怎么开呢?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感悟生活,找一个好的“由头”。

《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就1925年反动统治者利用御用文人对老百姓实行“精神统治”而写作的杂文,但文章却从春末夏初故乡有一种细腰蜂谈起。细腰蜂有一种神奇的“毒针”,它只要向小青虫一螫,就可以麻痹小青虫的神经,让小青虫不活不死,直到细腰蜂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还和新鲜的小青虫一样,供子女食用。以此为“由头”引发议论,由此及彼谈到统治者的麻痹术,深刻地揭露了古今中外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精神统治的本质及其必须失败的历史命运。这样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感悟生活,娓娓道来,既形象生动,又饶有趣味。江苏省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也多次在高考考前指导中提出:“学习一些‘杂文’手法,找一个比较巧妙、醒目的‘由头’,说不定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015年6月25日,《扬子晚报》发表的2015年江苏高考以“智慧”为话题的优秀议论文集,大多有一个好的“由头”:如第一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相当机智;《中国,咱们慢慢来》以“中国戏曲中的‘水词’的‘废’而‘不废’”作为由头,引出“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倔”和“笨”的力量》由“大跃进时期,朱东润先生计划三年完成一本书”为由头,引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可以说这些“由头”使文章先声夺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何谓“由头”?还是借用何教授的话,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一个“话瓣儿”。好的“由头”,均有益于议论文的生发。鲁迅先生的代表性杂文,基本上都有一个精彩的“由头”,如刚才谈的《春末闲谈》中的“细腰蜂”;《最艺术的国家》中的“男人扮女人”;《灯下漫笔》中的“纸币风波”。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好的“由头”呢?因为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

那么好的“由头”从何而来呢?当然是源于生活,如前面提及的“细腰蜂”和“蝉蜕”,要想捕捉它,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当然也可以是社会的热点或新闻故事,这就要我们平时关注一些时事名人;还可以是一些有内涵的趣闻轶事,那就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勤积累。

二、条理分明,论证精简

议论性散文,虽然具有散文的“形散”特点,但说到底还是议论文,虽然写作时不受传统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限制,但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论证严谨,还是必须具备的。“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这一模块,在这个方面也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鲁迅先生《春末闲谈》从细腰蜂的毒针谈起,引到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麻痹术,再到当代的愚民统治,再到国外的精神麻痹术,最后写到统治者麻痹术的必然失败,行文清晰明了,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林清玄先生《可以预约的雪》由菅芒花的可以预约想到人生的不可预约,延伸到人生中的变与常,再到我们对待人生中的变与常的态度,一环扣一环,条分缕析;钱锺书先生《论快乐》从什么是快乐写起,说明永远的快乐不存在,最后揭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逐层深入,条理分明。这些文章都启示我们,写作议论性散文,要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行文思路,这样才能做到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2015年《江苏语文高考评分细则》推荐的第二篇满分作文《智慧三境》由“佛家三境”的由头引出“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然后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山,是经验累积,不能变通;海,水无常形,融会贯通;天,笼罩万物,无形无象。结构非常简单,条理也非常清晰,但步步推进,由小智到大智,由否定走向肯定,肯定的是大智慧,一种已到达“道”的大智慧,非常高妙。再如前文所举的《中国,咱们慢慢来》一文,由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水词”由头,引出“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的观点之后,正面举例阐述“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接着转到反面——“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于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并举例验证;再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急于发展”;最后以“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重拾耐心的智慧”总结,可以说文章一环扣一环,正反对比,从现象到本质,行云流水,非常轻巧。这都提示我们,写作时必须养成良好习惯,下笔之前,一定要有行文的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做到胸有成竹,切不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成真的“散文”。

学生写作议论性散文时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理”不够,“例”来凑,要么拼命举例,要么举例啰里啰唆,一个事例能写三百字,写得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文体意识很淡。好的议论文应该重在说理,举例只是为说理服务,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向这一模块几篇文章学习。《春末闲谈》为证明“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的观点,作者举例论证“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这里仅用51个字,就举两个事例,王朝更替,二十四史变化,行文简洁,论证有力地抨击了统治者的麻痹术。《论快乐》中钱锺书为证明“快乐永远不存在,只有永远痛苦”,举例论证“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作‘永生’的滋味”。这里用68个字,用三个事例组成一组排比,简洁有力,让读者形象地感受“永远的痛苦”。可见,举例不在多,而在精,要简洁而有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写作议论文时,要养成语言简洁的习惯,学会概括事例,切不可把议论文当成记叙文来写。

三、书卷气息,语言隽永

议论性散文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内容丰富,博采众长,一下就能看出一个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功底。

好的议论性散文应该是书卷气息浓郁的,这个模块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钱锺书的《论快乐》。这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在文章中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他的博学和睿智,文章中对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来,无一句没有出处,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文章在开头阐释“快乐”时,从法语、中文、德语、《西游记》、段成式《酉阳杂俎》、戴孚《广异记》多个方面加引论;文章论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时又引用《先知书》的所罗门、苏东坡的诗、王晫《今世说》、诺凡利教斯的《金集》、罗登巴煦的诗集《禁锢的生活》、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等多引用佐证;除了这些直接的引用,还有很多化用,比如“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出自《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分别暗指了柳宗元、颜回、杜甫三位历史人物,这些无不显示着作者的广博知识和浓浓的书卷气息。

我们作为高三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阅读量,我们的文章自然也应具有些书卷气息。在2015年《扬子晚报》推荐的满分作文中我也很容易发现这一特质。《庄子的智慧》一文中,考生通过庄子的“濠梁之辩”“庄周梦蝶”“鼓盆而歌”“曳尾涂中”四个故事演绎了庄子的智慧,很有书卷气息。再如《大智若愚》一篇,为分点论证“入世的智慧”,作者举了孔子的例子,并引用“其愚不可及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为论证“智慧又是人生”,又举王维、张潮的例子,并引用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张潮《幽梦影》中的“人生三境”。这些举例引用都可以看出考生丰富的阅读、丰厚的积累,使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

适当引用固然可以让文章丰富,但如果能写一两句涵义蕴藉、隽永深刻的话,或诗一样的“美句”也同样能让文章光彩照人。何教授多次在考前指导中强调,考场作文一定要有“亮点”,如果只是一碗清水的话,至少也要在这碗清水中加片茶叶。一两句值得品味的句子,一定能给文章增添几缕亮色。品读2015年《扬子晚报》的满分作文,这样的句子也是俯拾即是: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是一间寂寞的空屋》);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倔”和“笨”的力量》);对于真正领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带来春江潮水、明月清风(《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过度地追求智慧反而使我们落入了俗套,本来明亮的眸子被蒙上阴翳,再也看不到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点滴小事(《智慧之光》)等等,这样的句子不仅点明题旨,更是含英咀华,让阅读老师不仅看到了考生的文学素养,更看到了考生的思考。

四、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事例,精妙的语言这些都有了,但这样的文章在高考的评卷中还是不能进入一类卷的范畴。这是因为作为议论文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东西——中心观点。这个观点的切入角度、新颖度、深刻度、求异度对文章赋分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方面,《现代散文选读》模块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鲁迅的《春末闲谈》切入巧妙,立意很深,以细腰蜂释毒为幼虫猎饵的生物竞争现象切入,抨击的中心是反动阶级的治民术,“小题”显示了“大旨”,“闲谈”变成了“正说”。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由菅芒花的可以预约切入,想到人生的不可预约,再到人生的“常”与“变”。文章如果到此为止就显然缺乏深度。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在此基础上阐发对待生命要宽恕,要仁爱,要有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史铁生的《想念地坛》由地坛的安静引入,引到“写作的零度”,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深入一层,由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了人的生命的过程。写作是生命意义的寻求,而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这显然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

这几篇文章无不在启示我们,写作时,既要选择好的切入点,又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议论上,而要再向深处想一想,更进一层。就像写“智慧”,如果只是按照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这三个提示点写下去,思想一定没有深度,而且也很容易“撞车”。再看满分作文《中国,咱们慢慢来》,它以中国古代戏曲切入写了当代中国人失去耐心的智慧,并深一步分析我们应该冷静地重拾耐心的智慧,有讽有颂,针对性强;《智慧三境》,由佛家三境切入,写了智慧三境——山、水、天,其难得之处在于能肯定山的“经验累积”和海“融会贯通”之后又指出其“不知变通”和“难以达到”的缺点,从而引出更深一层的议论,大智慧如天,“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这种智慧已到达“道”的地步,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先由那些归隐自然的“居士”切入,然后由现象到本质,分析“在城市中寻觅激发生活智慧的景象”,行文至此已经很有思想,但作者再深一层,提出“不是所有的景象都能激发人们的生活智慧”并分析原因,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对于真正领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带来春江潮水、明月清风。”完成三次深入的论证,思想很有深度。

阅读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所以,在学习《现代散文选读》时既要认识散文的艺术特性,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能够关注它“怎么样”,一定能给我们写作带来惊喜。

(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223800)

猜你喜欢
议论性举例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写作指津坊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简谈“议论文”写作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情理结合著华章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