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涛
心理描写:让经典阅读引导写作
◎王忠涛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言虽简,却意味深长。一篇成功的写人记叙文,必然能够使读者从描写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感其情。恰当的心理描写在文章中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把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却常常忽略了这样的心理描写。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我挖掘了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中的一些心理描写方法,与大家共同交流。
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该文中有很多段落都进行了心理描写: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段文字很好地表现了当“我”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那种懊悔、自责、愧疚的心理。
内心独白,即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梦境、幻觉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还是以上面那位学生的“紧张”为例。人在极度紧张、恐惧、饥饿等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一个人思想的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画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8”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84。150分满分我竟然考了84分,可怜的“84”,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下面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我”和小伙伴去看戏途中的那种喜悦、急切的心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社戏》
诚然,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8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古诗文中就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上面写到考试紧张心理的作文,就是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我”的紧张、担忧 。
(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三十七中学;1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