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226014) 马鸿飞
以实验为突破口,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226014)马鸿飞
实验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凸显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好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技能合作交流问题操作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实验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导致许多实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实验,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实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每个学期开始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好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要把每次实验需要的仪器列好清单,如哪些需要教师准备的、哪些需要学生准备的都一一注明。实验前教师要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自制实验器材,并通过课前反复操作,才能保证每次实验演示得以顺利进行。
演示实验不仅能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而且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实验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应对演示实验大胆地进行创新,引领学生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规范操作,培养技能
通过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得出科学结论。因此,演示实验的操作要力求规范,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如在做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时,切取洋葱的内表皮时一定要用镊子,切完后的洋葱要放在培养皿中,不要随手放在操作台上;用滴管取碘酒时,要演示滴管使用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
2.科学设计,创新改进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实验装置不合理、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因此,教师应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优化实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实验,教师课前实验时发现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会迅速溶解,不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均匀分散”。所以,教师在实验材料准备中增加了奶酪这一材料,实验时把搅拌均匀的奶酪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这时奶酪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悬浮在水中……这样学生很容易观察和理解“均匀分散”的现象,效果非常明显。
3.巧设问题,激发探究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是断断续续的,记录不完整、混乱,甚至有时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引发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探究活动。如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实验时,学生只记录了缠绕30圈、60圈、100圈线圈的电磁铁分别吸起了多少根大头针,而没有思考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后提问:“随着线圈圈数的增加,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然得出了“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的结论。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实验较少,试验能力不强,分组实验时常会出现盲目、无效、重复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有效的实验前指导,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进而达到能独立科学地进行实验的目的。
1.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扶放有度,使学生在有效的分组实验活动中自己有发现、自己有所思、自己有所成。如“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分组实验,实验中涉及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多个实验变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之前的假设”等问题,再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
2.科学探究,合作交流
科学探究不仅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在分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在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上,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建利于交流、思考和探索的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科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好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凸显实验的功能,真正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特约编辑木清)
G623.6
A
1007-9068(2016)3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