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深情
——浅析《兰亭集序》的情感魅力

2016-03-05 01:02刘新红刘雪锋许保刚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智远培训中心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
新课程(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

刘新红,刘雪锋,许保刚(.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智远培训中心;.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



美在深情
——浅析《兰亭集序》的情感魅力

刘新红1,刘雪锋2,许保刚3
(1.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智远培训中心;3.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

摘要:《兰亭集序》是书法名作,又是一篇抒情至文。它开在魏晋玄学的土壤里,吐露沁人心脾的芬芳。文变染乎时序,它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重玄理,写暇游,表现对老庄思想的感悟与印证,以期达到对现实种种人生苦难的理性超越。然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一个素经闵患的作家,又以其敏感的艺术气质,在对道的体味中融入自己生死再思考,让生死之情横亘今古。

关键词:兰亭集序;死亡恐惧;理性超越;美在深情

《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史上地位崇高,它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深沉的忧惧衰老,恐惧死亡的情感魅力,感染者诸多读者。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美在深情,它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一个生命面对死亡时,恐惧,挣扎。它把这种情感表现得如此缠绵悱恻,达到哀感顽艳的艺术魅力。

一、生命无常,诸受皆苦的死亡喟叹

一把铜绿斑驳的古琴,废置在蛛网尘案,铿然一鸣,触动生命脆弱的心灵。如斯夫的沉重哀叹,似一股细流,不断地侵蚀着奔腾跳跃生命之火。佛教无常说又在某种程度上,使微黄的生命绿叶更加枯黄。何况,魏晋,乱世风云,杀戮频仍,灾祸不断,名士少有全者,本已无常的生命,异发短暂与飘忽。朝政动荡,死亡相继,亲人离丧,一个敏感的心灵深切地体味着生命倏忽与渺小的苦涩。苦,成为作者不断哀咏的主题,是作者最真切的情感。佛教有三苦之说:苦苦,坏苦,行苦。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有什么苦能比得上生的短暂逼迫。“俯仰一世”,所谓苦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坏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行苦。生命的无常,是生命的痛苦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标志。“死生亦大矣”,凝聚着几多生死凄怨。生命的逼迫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深刻的一种痛苦。兰亭集序把这种痛苦表现得如此深沉与悲楚。

二、形上超越与山水游赏的生的眷恋

生命无常,人生缺陷,并没有泯灭人的生存意欲,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人必须脱离生死困惑,超越现实中各种兴衰际遇的苦痛。魏晋名士往往从玄学思辨,山水游览中找到,精神的家园。兰亭集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玄学印迹。一乐一悲的情感转换,源于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名士集游,山水观赏,不过是他们摆脱生死困扰的方式,印证老庄道理的道具而已。山水之乐,宁静了他们心灵,洒脱了他们胸怀。生存的逼迫感和焦虑感消融在自然美景中。太上不及情,有什么能比得上山水抚慰作用呢?名士的追求,就是以理化情,应物而不累。玄学思辨的形而上超越,山水之乐,作者深深感知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生的眷恋如此的让人扼腕。

三、薪尽情传,难以割舍的生死情怀

如何从忧惧衰老,恐惧死亡,生存逼迫焦虑中解脱。儒家提出三不朽主张,把人的生死之痛消解在人际关系中。生命不存了,身外的东西又能给生命带来多小庄严色彩。学佛求仙,身后的一切又那么的渺茫。庄子面对死亡的达观,洒脱,是那些魏晋名士无法达到的。他们从否定情转向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情既然不能泯除,何不更深情。作者认为正是生死情让生命生生不已,正是生死情穿越古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兰亭集序,正是把生死恐惧摆在了道的位置。生命是要消亡的,但每个消亡的生命,生死困惑,让生命之流奔腾不已。兰亭集序把这种生死情写得如此哀婉,凄厉。

·编辑司楠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品字读奇文 循章谋佳篇——以《兰亭集序》教学片段为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对《兰亭集序》文学鉴赏
浅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的审美教育
《兰亭集序》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微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