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第二小学(224000)徐秀梅
布疑、分层、融合,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江苏盐城市第二小学(224000)徐秀梅
[摘要]教师通过巧妙地布疑示错与分层设问,适时适度地总结和反思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布疑分层融合数学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借助布疑、分层、融合等方式开展教学,以提高教学活动的阶梯性,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点燃学生学习激情,让课堂变成学生向往的场所,变成了学生智慧的乐园。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疑、分层、融合等方式展开教学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纵观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重复讲解知识与习题,仍有部分学生遇到相同或类似习题时还是会出现错解。因此,在小学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认知冲突的设置,结合易错题型,巧妙布疑示错,引导学生仔细审视错误解题过程,深入分析错解原因,加深学生对解题思想方法的理解、记忆和把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许多学生由于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认识不足,从而混淆了图形周长和面积概念,计算公式掌握不到位等原因,使得他们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解。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设置习题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接着笔者为学生呈现了一个错误的解题过程,启发学生判断该解法是否可行,若不可行,请说明原因。最后,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通过错解和正解的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例1:将两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错解:(12+6)×2×2=18×2×2=72(厘米)
错解分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后,正方形的周长并不是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在解题时由于对题意未能正确把握,因而导致错解。
正解:12×4=48(厘米)
通过以上错解和正解的对比分析,学生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了深入的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动力。由于个性特征、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同一事物时的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提问,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探究,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学习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了三个梯度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进行思考解答:①判断下列各数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360,432,630,648,720,786,1155);②能被2,3,5整除的数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特征?③在下列各题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数使它能同时被2,3,5整除。()20,18(),27(),9()0,4()60,()1250。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结反思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审视、分析、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及时的总结反思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思维方式,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融合总结,反思评价,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比如,教学“认识分数”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学生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分数原型,在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能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通过巧妙地布疑示错与分层设问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通过适时适度的融合总结和反思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提升。
(责编莫秋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