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手操作促进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

2016-03-05 09:30浙江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323913陈曙虹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小棒桃子动手

浙江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323913)陈曙虹



以动手操作促进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

浙江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323913)陈曙虹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挖掘教材素材,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摆、比、拆、量、剪、拼”等操作实践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掌握数学算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直观抽象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自制力弱,学习受到心理因素支配。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顺应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把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要求,让学生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操作实践活动,把操作、思维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好数学。

一、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材、练习中的文字或图表的理解能力比较弱,解决问题就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解决“两数之间比多、比少”这类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比较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关系,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两数比多比少”时,教师指着一个学生文具盒里的5支铅笔,说该学生的铅笔多。话音刚落,学生纷纷指出:“他的5支铅笔算多啊,那我文具盒里的8支铅笔算不算多呢?”“我还有10支呢。”“我们的铅笔比他的5支都多。”学生还指出:“老师,你应该说谁(什么)和谁(什么)相比,才能比较出谁多谁少。”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紧接着,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得出:“多、少、高、矮、同样多”都是相互比较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操作环节,让学生先摆好5个圆形片和5个方形片(显然,学生都知道圆形片和方形片是同样多的),然后再让学生摆上2个方形片,把同样多的圆形片和方形片遮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遮住同样多的5个圆形片和方形片后,方形片比圆形片还多了2个。再问学生“较多的方形片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怎么求多余部分的方形片数,又怎么求较少的圆形片数?”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数量关系。最后出示题目:淘气画了11朵红花,笑笑画了8朵黄花,淘气比笑笑多画了几朵花?学生通过摆图形理解题意,知道了将淘气画的11朵花去掉和笑笑一样多的8朵以后,剩下的就是比笑笑多画的3朵花,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就会用“11-8”算出淘气比笑笑多画的花的朵数。

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分析思路,理解了数量关系,得出了解题方法,激发了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动手操作掌握数学算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知识还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充分利用课件等工具从数的方面进行抽象思维的培养,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顺利掌握数学算理的思维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题目“25-8=?”并提问:“这道减法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会说这道减法算式中的“5-8”是不够减的。这时教师就可安排学生拿出小棒,小组合作研究“25-8=?”,由小组长分配合作研究任务,组织合作研究活动。

交流研究成果时,让小组发言人上讲台结合实物投影边摆边说。一般都可以得出两种说法:①摆出2捆再加5根的小棒,直接从一捆里面拿出8根;②摆出2捆再加5根的小棒,将其中一捆小棒分开,拿出其中的3根与5根放在一起就是8根,然后再把8根拿出。这两种说法,体现了学生对“退一作十”的数学算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当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退一作十”,再与个位上的5合在一起是15,再减去8。对20以内加减,学生已经熟练,因此对于“十位上退出一个十,还剩一个十”的算法学生自然能轻松理解。

通过操作,让学具和算理充分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要把握好学具利用时机,充分利用学具,把三根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在操作中轻松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围成的封闭图形;让学生在来回拉动三角形中发现三角形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总结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还可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条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运用长短不一的小棒进行拼摆,在摆摆、量量、算算中,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在动态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到了成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动手操作促进主动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实践的时空,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等活动中探索新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自然就学会了数学学习。

如教学“分物游戏”(平均分)时,教师先出示“4个桃子要分给2只猴子,有几种分法呢?”让学生用2个圆片代替2只猴子,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子,自己分一分。

交流学习成果:①分给左边的猴子1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3个桃子;②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③分给左边的猴子3个桃子,分给右边的猴子1个桃子。

“如果把这三种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学生讨论后发现分成两类的标准就是分到的桃子是不是一样多,于是得知,分到一样多的,叫做平均分。

出示“淘气希望把12根萝卜公平地分给3只小白兔,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用12根小棒代替12根萝卜,用3个圆片代替3只小白兔,摆出分的过程。

交流学习成果:①每次分1根,4次分完;②每次分2根,2次分完;③第1次分1根,第2次分2根,第3次分1根,3次分完;④1只小白兔分4根,1次分完……对于有道理的分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学生在一次次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探索和发现规律,从而学得主动,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五、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展示生命力和活力。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特征及找到解决方法。

如教学“有几瓶牛奶(9加几)”时,教师提问:“一共有几瓶牛奶呢?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学具,一定能想到办法把9+5等于多少算出来!”

生1:我是从9瓶牛奶往后数,再数5瓶牛奶,就是14瓶牛奶。

师:对,可以用数的方法得到14。

生2:从5瓶牛奶里先拿出1瓶,再把9瓶牛奶加上1瓶牛奶凑成10瓶,10瓶牛奶再加上4瓶牛奶就等于14瓶牛奶。

师:其他同学觉得这个算法怎样?

生3:说得真具体,思路清晰,很好懂,也好算。

师:谁来说说,哪里让你觉得好懂好算?

生4:先把5瓶牛奶变成1瓶牛奶和4瓶牛奶,再用9瓶牛奶+1瓶牛奶=10瓶牛奶,再用10瓶牛奶+4瓶牛奶=14瓶牛奶。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5:把9瓶牛奶分成5瓶牛奶和4瓶牛奶,再用5瓶牛奶加5瓶牛奶等于10瓶牛奶,10瓶牛奶再加上4瓶牛奶就等于14瓶牛奶。

师:请说说这个算法怎样?

生6:这个算法跟之前的同学说的方法差不多,也可以说是一样的。用在这个题目上还是可以的,5加5等于10,方便。如果不是9+5,这个算法就不管用了。

师:说得真好。谁来说说,怎么样才管用?

生7:我觉得把小一点的数拆开,补大一点的数比较好。就像9+5,把5拆成1+4,9+1=10,10+4=14。

师:你真会动脑子,真是个智慧星。

生8:我是这样想的,把9瓶牛奶看作10瓶牛奶,多看了1瓶牛奶,再从5瓶牛奶里面减掉1瓶牛奶得4瓶牛奶,10瓶牛奶+4瓶牛奶=14瓶牛奶。

师:请大家评一评,这个算法怎样?

生(交流、总结):除了生1的算法,其他几位同学的算法都差不多,都先“凑十”,再把剩余的加上去。

师:大家总结得很到位,大有数学家的风范!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低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等动手操作,经历“操作(小棒)——发现(问题)——理解(算理)——概括(算法)”的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符合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而且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知识形象、直观,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破解难点,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53

猜你喜欢
小棒桃子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桃子
动手画一画
桃子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动手演示找错因
等我回来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