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勺哇中心小学)
基于小学语文全过程的审美教育
张小军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勺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基本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情感;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应以教材为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爱美的情趣。可以从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入手,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自然美、语言美、任务没、艺术美等,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1.把握教材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反映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描写自然美的文章大致有三种审美形态:一是描写自然景观、生活环境而获得的美感。二是所描写自然风光体现着人类改变自然的成果而获得的美感,例如《葡萄沟》中描写葡萄丰收的美景。三是所描写的自然物象征着人的生活,寄托着作者特殊的思想情感而获得的美感,例如《鸟的天堂》赞美了一种令人鼓舞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自然美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天地,欣赏自然的美,领略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优美文字,如同优美的音律一样,这些独特的音乐符号,经作家的组合排列,回荡起优美的旋律。对自然美、艺术美、人数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美的教学,语言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美感。例如《燕子》这篇课文中,“色彩鲜艳”“白花争艳”“黄绿眉眼”“伶俐可爱”,这些形容词和名次的搭配十分生动、贴切,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搭配的形式美,想象词语的意境美,使春天的美丽风光生动形象地浮现在脑海中。
3.发现教材中的人物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人物的文章,既有描写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的,也有描写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劳动者的。这些人物都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在具体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不单要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外在美,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美,注意将知识和美的意境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图文并茂、声画并用,创设一个尽量直观形象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审美情境中充分体会课文的各种美。例如在教学《四季》时,老师可将春天的画面做成“燕子在绿色的田野上空飞啊飞”的动画,并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动听课文的朗读,创设了一个如诗般的情境,学生沉醉在这迷人的美景和动听的音乐或朗诵声中,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春天的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审美教育也应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
1.在朗读中感受美
朗读能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能激发美感。朗读不是背诵,而是带着情感去阅读、去体味、去感受文中的美。老师可在课堂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每个字、每个词、每段话、整篇文章的美,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自行朗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老师可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引领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全诗,体会其中的美。
2.在想象中体验美
课文毕竟只是用文字来描述美,十分抽象。作为老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法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述的美,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让具体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如教学《暮江吟》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夕阳的余晖铺展在水面上,显得一片火红,还有一半江面照射不到阳光,显得一片碧绿。这种红绿相映的流水,是傍晚江上奇特而瑰丽的景象……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置身于美景中,从而体味到美的意境。
3.在积累中发现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的,以《暮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应时刻渗透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1]廖明会,黄春英.审美教育: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4).
[2]何碧玉.寓审美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J].考试周刊,2011(27).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