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红 吴立宏
(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年制学校)
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李佰红吴立宏
(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年制学校)
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阐述了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养成教育是指从儿童、少年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实际出发,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规定为指导,遵循行为产生与习惯形成的规律,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小学生逐渐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交往、做事、生活等方面的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小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期盼,也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1.全程性和一致性原则
养成教育必须要遵循全程教育的原则,首先学校要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然后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信息反馈,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要加强共建共育工作,优化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形成以学校为主,以家庭、社会教育为辅的教育机制,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保证养成教育的一致性。
2.养成教育的规范性原则
养成教育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事,学校要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人人参与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中,形成管理养成,教书养成,服务养成,自我养成的教育机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要求和束缚,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使养成教育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
3.引导性原则
要想做好养成教育,教师要通过形象的活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养成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的行为习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形象,教师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深厚的情感、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道德和思想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对小学生加以暗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新学期学生报到前,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清理自己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每天早上,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早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加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考核与评估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加强检查评比,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经常性。可建立科学的管理结构,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学生,层层检查,逐级落实,例如现在很多小学设置执勤生,从每个班级里选出一些优秀班干部定期对其他学生的校园纪律、课间操质量、环境卫生、学生关系相处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政教处对课间纪律进行检查,检查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考核细则执行,要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列入班级考核,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己,要把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实行学生成长档案评价办法,在学生记录中,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养成教育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两个重要因素,学校养成教育是否能达到良好效果,依赖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所以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不容忽视,小学学校要协调好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家长要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达成共识,这是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
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开端,是向中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养成教育是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做好养成教育是当代小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创新养成教育模式也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主张。
[1]王淑媛.论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5 (1).
[2]高会娟.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6(7).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