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之源
——以“沙漠绿洲”教学为例

2016-03-05 07:03:40广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绿洲沙漠以色列

周 广 福

(杭州市滨兰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学科教学

让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之源
——以“沙漠绿洲”教学为例

周 广 福

(杭州市滨兰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促使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能够动起来,而怎样激发学生自身动力在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本文以《沙漠绿洲》为例,通过从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学生既定的思维方式的角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呢?思考问题的前提是存在问题,即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必须有问题(该问题为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或老师设置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既定的思维方式相关联,否则学生不知如何思考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以“沙漠绿洲”为例,来探讨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一、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

生活经历是学生获得认知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动起来的最直接方式。因为个体的好奇心开始于其所在的生活环境,即个体所在的生活环境刺激着其感官,伴随着对其生活环境的熟悉过程,个体对所在的生活环境的认知也逐渐趋于完整。虽然只是感官获得的认知,却是个体本身生命践行的结果。这就是说,个体置身于某个境域之中,随着时间的延伸与个体脚步的向前迈进,其思维也运动起来。例如,对自己家乡的回忆,提到家乡的河,我的思维立刻动起来,河前面是菜地与农田,我家位于该河的附近,这些信息纷纷呈现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或提问,学生很容易置身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

1.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以色列是一个耕地面积少,国土很多为沙漠,同时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350 mm,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 500 mm。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很容易得出:以色列由于水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此时,教师可以发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沙漠绿洲’,以色列人就是在这样严重缺水的自然环境下发展农业生产的,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情,而以色列人却将之变成了现实,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以色列人创造的奇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事实相反,造成思绪不能向前延伸,从而产生问题。而所设置的问题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认知,同时又与其认知相悖,这样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去思考该问题。教师此时可以继续发问:“发展种植业需要水资源吗?如果需要,那么他们是如何利用水资源来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需要的水,是不是没有任何要求?在以色列的西北角是地中海,不是有很多海水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对原有的认知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以色列创造的奇迹,与生活常识没有违背。产生“反差”这一念头是自己没有思考过“水的利用”与“用什么水”等问题,而只是认为农业发展需要水这一观念。当然,教师不断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随着教师不断向前运动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困惑提问

首先让学生看课题,同时说出课题包含几个关键词。学生回答:“包括两个关键词:沙漠,绿洲。”教师提问:“沙漠让你想到什么?绿洲又让你想到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自然会感到疑惑:沙漠缺水,怎么能够产生绿洲呢?当然产生这样的疑惑关键在于与自身的生活常识相违背。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惑,让学生由此提问,同时让他们解决这些疑问。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提示:“以色列缺水,但不意味着没有水。”再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可以提出“如何高效地利用水资源”此类的问题。这一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观点与沙漠绿洲出现的奇迹之间的反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原有的感知经验进行分析,细化原有感知的表象,从而抽象出最根本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做?直到问题的解决。

二、从学生既定的思维方式入手

既定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思维展开的最基本方式,也是学生惯性或固化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如果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那么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既定思维模式出发,找到教学中出现的新知识与学生既定思维模式之间衔接的桥梁,由此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当然,学生既定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前面已经论述,下面不再展开讨论)与原有教育经历等等因素形成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稳定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另一种为对于相同话题或类似性质的课题(或题目),教师通过教授与引导,固化学生的思维路径,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的模式。

1.从学生知识体系的角度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以色列人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能够挤入发达国家之列”的问题,学生原有的教育经历:成为发达国家,意味着有钱,同时科技水平高。“有钱”意味着生产的农作物的价格高或销量大。据此,教师提问:“生产怎样的农作物能够使以色列挣得更多的外汇?通过采取怎样的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价格?通过采取怎样的技术可以提高产量?”促使学生从原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2.从学生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该课属于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第五课最后一框的内容,而第三单元中的课题都是对区域的探讨或研究,即研究区域的基本思路是相似的: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与相对位置;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资源等;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农村、风俗习惯等;感受区域的发展,通过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来认识。教师在前面几课时,通过研究区域的基本思路,已经让学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展开“沙漠绿洲”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思维路径动起来。如看到“沙漠绿洲”这一课题时,首先知道研究的区域是以色列;然后按照区域研究的基本思路展开,即以色列的位置与范围是怎样的,它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或者可以问:这样的自然环境,以色列人是如何利用的?等等。

三、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思维动起来的具体展现,是学生思维动起来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就算教师不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也能够根据新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求知欲意味着想学,即思维主动地行动起来与所学知识发生各种碰撞或交集。对于能够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就过渡到下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即实现了思维的升腾;对于新知识不知道如何理解时,思维将淤滞于此问题之中,即问题情境自然形成,而思维的淤滞本身是由思维运动导致的结果。所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本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的客观事物,对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是不同的。

1.从学生关注的知识对象的角度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的对象或事件对学生刺激的效果是不同的,即不同的对象激起学生反应的强度不同(有的对象产生的强度大,有的产生的强度小)、效果不同(有的对象给予消极影响,有的给予积极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待的程度将有所区别。对于教学内容中给予学生积极影响且反应程度强烈的知识(即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该知识所涉及的问题;相反,对于教学内容中给予学生消极影响且反应程度较弱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开小差或注意力的分散,即不能投入该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情境中。所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是必要的,更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进入教学环节,根据课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沙漠”与“绿洲”,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它们是一对矛盾的事物,即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再出示一些关于以色列农村与城市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与视频,从直观上感知以色列在沙漠中创造的奇迹,从而激发学生探讨“以色列人创造沙漠绿洲奇迹的方法与措施”。由此可以看出:由课题与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可以直接导致问题情境的生成。此问题情境是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形成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对于一些相对抽象与枯燥的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图片、视频、知识进行导入,营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对于以色列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教学,如果直接说出结论,学生肯定感觉枯燥乏味。但如果在讲述此知识点时,结合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反应强度加强。

2.从学生关注的人这一对象的角度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领域都有杰出的人物,学生关注或身处他们的领域之中时,往往将其作为自己未来前进的目标,即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崇拜的偶像的角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色列主要的民族为犹太民族,犹太人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人之一,有学生非常熟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在学生原有的教育历程中,通过教师与媒体早已植入学生的大脑中。所以在具体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据此提问:“沙漠中最缺的是水,但犹太人却将此建为绿洲,同时使以色列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他们是如何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此一设问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犹太人很聪明,但对犹太人聪明才智在具体生活中如何体现的,这方面信息却知之甚少,仅限于科普或各类书籍对爱因斯坦的介绍。当然,问题的设置也在于学生对爱因斯坦的崇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促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在讲到以色列人如何解决沙漠中高温少雨水蒸发量大导致水的流失问题时,他们想到采用滴灌技术克服此一难题。教师可以详细地分析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高温加速水的蒸发,加上沙漠本身蒸发量大限制以色列人发展农业,但如何减小蒸发量呢?如何让农作物快速地吸收水分且不浪费呢?以色列人想到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系(缩短水流动的时间或路程,以此克服水蒸发问题),同时为了高效率用水,以色列人想到采用滴灌的方式(即充分让植物吸收水分,不至于大量水由于植物没有吸收而流失),从而展现犹太人思考问题的深入,进而体现犹太人的聪明才智。当然,这一过程是在老师思维展开的带动下,进而牵引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他的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相互之间讨论来感受犹太人的聪明与智慧,即通过书中犹太人的智慧成果,来探讨“他们是如何想到的”“是克服怎样的困难而想出来的”等等问题。如此,由于学生对爱因斯坦的崇拜产生好奇心,从而投入问题之中。在问题中,体会以色列人的聪明才智与思考其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46-47.

[2]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2):16-20.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19.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4.013

2015-11-07

周广福(1982-),男,江苏句容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

G633.55

A

1002-1477(2016)04-0053-03

陈学涛]

猜你喜欢
绿洲沙漠以色列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3:52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环球时报(2022-05-28)2022-05-28 17:14:10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绿洲里的老先生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6
沙漠之旅
沙漠绿洲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