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之我见

2016-03-05 04:05福建福州市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350800林小云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8期
关键词:圆柱三角形体积

福建福州市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350800)林小云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之我见

福建福州市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350800)林小云

[摘要]课程标准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育理念,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有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手段,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些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这些数学问题情境中,从而积极地思考和发言。

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玩拍皮球的游戏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拍皮球的比赛,好不好?”学生回答:“好。”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分成两组,每组给自己的队起一个名字。第一组学生说:“我们叫做‘成功队’。”第二组学生说:“我们叫做‘希望队’。”教师问:“这么多学生,该怎么比呢?”有学生说:“每组的每一个人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拍皮球,哪组拍皮球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教师接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又有学生说:“可以每组选几个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拍皮球,哪组的代表拍皮球的总数多,哪组就获胜。”教师说:“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从成功队选4个人,希望队选5个人来拍皮球。”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队的4个人分别拍了20个、18个、25个、24个;希望队的5个人分别拍了22个、16个、26个、23个、21个。教师问:“成功队一共拍了87个,希望队一共拍了108个,那么是不是说明希望队赢了呢?”学生纷纷回答:“不是。”教师又问:“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希望队参与的学生多,所以他们拍的总数多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成绩好。”教师问:“那么应该怎么比较呢?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游戏展开教学,给学生创设了合理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营造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引导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认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主学习、探究、思考、发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用问题引入教学:“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这都是刚学过的知识,因此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教师先通过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动画给学生演示圆柱的形成过程,并将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把圆柱切开重新拼起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圆柱的体积是指什么?圆柱的体积跟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已经学习过长方体的体积,那么圆柱的体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演示以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终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给学生营造了更加自由的探究学习环境,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上的时间往往比较有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并通过学生给予的反馈合理调整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物品是三角形的呢?”学生回答:“红领巾、晾衣架……”教师接着在课件中展示一些三角形形状的物品,导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三根小木棒,让学生将这三根小木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三条边,自己动手摆一摆,并且分组交流。接着教师演示三角形的摆法,让学生看与自己摆的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相互连接的,即如果用三根小木棒进行三角形的摆放,必须将三根小木棒的首位连接,否则摆出来的肯定不是三角形。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的边?什么叫做三角形的角?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回答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四、合理融入生活化的案例,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数学有关的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并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单纯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制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将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得到几个苹果,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第二个例子是“将12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得到几个苹果,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相关知识,很快就算出答案,即第一个例子是=2,第二个例子是=2。教师接着问:“从这两个式子的答案,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既然两个式子都等于2,就表示这两个式子可以组成等式,即,因此两个分数是相等的。教师接着引导:“请认真观察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有什么关系?”学生说:“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第一个分数的2倍,即将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就得到第二个分数,也就是说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不变。”随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将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都不会变呢?”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通过对折将纸分成不同的等份,并对相同等份大小的折纸进行涂颜色,让学生通过对折纸这个具体操作来验证他们所得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举例子和动手做这些生活化的案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当前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最终推动我国小学数学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72

猜你喜欢
圆柱三角形体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谁的体积大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