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让孩子的生命更丰盈——《乞巧》教学反思

2016-03-05 02:15:34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受田小学张爱美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乞巧古诗情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受田小学 张爱美

古诗让孩子的生命更丰盈——《乞巧》教学反思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受田小学张爱美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学习古诗,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古诗教学情境创设角色对换

对于古诗教学,我一直是按照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这样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对古诗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精粹的古诗对培养学生欣赏及鉴赏水平、美感的重要性。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独特阅读品质的培养,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手段。

前些天,在学校的磨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古诗教学《乞巧》。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我有很多收获。备课前我先拿出课程标准,仔细看了中段对古诗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写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古诗教学“三要三不要”。“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练背诵。“三不要”:介绍背景不求过全,诗句翻译不必过细,意境体验不必过深。教学本课时我就借鉴了这“三要”和“三不要”。

一、诵读涵咏,贯穿始终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谈古诗教学时,曾经说过三条基本的实践策略:会心吟诵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涵泳得其意。在《乞巧》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1)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在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我就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读古诗前,我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2)再读古诗,合作探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品读鉴赏,积累内化。在小组学习的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对诗意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感悟“乞巧”的文化,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二、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备课时,我有想过让学生学自学,再质疑,但是我担心学生不一定会提出什么问题来,到时万一我无法应对怎么办?再就是让学生去解答疑问,他们答不出来怎么办?我不敢去冒险,因此选择了最为保险的教学方式,我引领着学生去学习。当我把我的担忧告诉张主任的时候,他笑着说:“你要相信孩子,要让学生自己学习。看看他们能学会多少,不会的借助资料,小组讨论再学习,学生学习靠的不是老师的教,主要靠自学及同学之间的互助。”听了张主任的话,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上,当学生质疑的时候,问题都聚焦到什么是“碧霄”和“穿尽红丝几万条”两个问题上。起初,班里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我让他们再读诗歌、读资料,然后与同学讨论。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巡视着,倾听着,对每个小组情况了然于心,哪些同学学会了我已心中有数。当我再让学生来解答时,有同学说出了“看碧霄”就是看天的意思,“穿尽红丝几万条”就是对着月亮穿九孔针穿了很多条。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学生真的是能学会!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三、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在理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话时,学生很难感受到诗人林杰看到的姑娘们穿针引线、对月祈福的热闹场面。怎么办?我用多媒体创设了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紧接着我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乞取智巧,难道你们没有什么向织女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我放着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许下自己的美好愿望。此刻,孩子的思维被打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乞求家人身体健康,有的希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还有的期望考出好成绩……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举小手,想说出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遗憾。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年代和课文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乞巧”一词的理解难以深入。我就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些乞巧节人们过节的画面,让学生对节日有了一个更全面感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明白,“乞巧”不仅仅是乞求有一双巧手,我引用了民间流传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使学生对古人“乞巧”的内涵有了更深、更全的领会,并且兴趣盎然地大声诵读着这首民间歌谣。

为了让学生对七夕节有更多的了解,我还选取了杜甫和杜牧的两首和乞巧节有关的古诗,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读一读,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背诵。于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以此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听过很多节语文课,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其实,师生的角色早就该换过来了。古诗教学,尤其要注以读代讲、多读多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盈。

猜你喜欢
乞巧古诗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八月来临话七夕
北京纪事(2022年8期)2022-05-30 18:08:38
《乞巧》
学苑教育(2022年26期)2022-03-02 00:59:04
潭山乞巧
乞巧七夕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