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6-03-05 02:15:34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杨明霞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儿童目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杨明霞

追求“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杨明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对“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素把握

1.学生能够获得的数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得每个正常儿童都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于数学课程,曾经有些观点的讨论值得我们思考:精英数学和大众数学、学校数学和生活数学、抽象数学和直观数学、科学数学和学科数学等。其实,不管怎样的讨论,都离不开一条基本原则,即我们的数学课程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因此,无论是教材呈现的例题或者习题,还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学习内容,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儿童的认知现实,使得每一个学生经过适当的学习过程,都能有效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2.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数学学科知识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的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

3.指向学科本质的数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等知识,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性。

4.符合儿童思维的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其学习数学过程中的的思维能力可以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四种”。从思维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这四种思维方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是多种思维协同作用的。

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1.确立符合学生需要的目标。“为什么而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归宿。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提出了“四基”和“四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双基”传统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除了关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更加关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关注数学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即要确立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全面目标,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数学思考目标,不能只关注数学知识目标而忽视问题解决目标,也不能只关注显性学科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发展目标,否则,学生学到的课程是“不完整”的。

2.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从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数学教学内容领域来看,分为四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个例子”。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利得到了保证,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课程资源内容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等。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数学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同时又符合数学学科的本质规律。

3.设计体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一切教都是为了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时,要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学科特征出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形成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想。

4.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性问题,善于提问和引导,敏于判断和点拨,使得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提高数学技能的掌握水平,拓展数学思想的感悟深度,同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内在魅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教育活动的应然目标,是数学教师追寻的教育境界。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我们自身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确立符合学生需要的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主体的过程,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儿童目标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议研学活动中的“数学课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46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我们的目标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49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