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6-03-05 02:15:34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陈施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差异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陈施

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陈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建立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同,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融合成为我国面临的新任务。我校从小学阶段开始从课堂、第二课堂和AIESEC项目三大板块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着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堂第二课堂AIESEC项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仅能够有效地与外国人交流,还能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使交流得到互惠双赢的结果。Byram教授提出了一个包括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并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做了宽泛的综合性定义:“他文化知识;我文化知识;解读和练习的技能;发现和互动的技能;对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自身持保留态度。”针对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四方面规划跨文化学习项目的内容,我校通过近三年实践和探索,开展了课堂、第二课堂和AIESEC项目三大板块的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

一、探寻多彩课堂活动,打造跨文化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跨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要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主动地投入到跨文化交际的感知与运用中去,在态度上接受文化间的差异,在知识上极大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才能保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1.创设任务,树立跨文化态度。任务型活动是指一种基于完成任务的开放性活动。在小学阶段开展任务型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目的、有内容、有真实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跨文化态度。例如,角色扮演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师设计体现文化性的题材,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逐个完成任务后,意识到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在日常交际中,接受这种差异,培养出良好的移情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态度。

2.展开讨论,增长跨文化知识。讨论型活动可由老师直接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有准备后分组讨论,也可在学生观看某情景剧或阅读某语篇后,老师根据其中的某个疑问或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观点或看法。老师主动引导学生通过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信息,增长跨文化知识。

3.采取对比,养成跨文化意识。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课堂中的对比型活动由教师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尝试比较中自己去发现异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轻松习得知识,而且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关注第二课堂活动,唱响跨文化学习的主旋律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即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解和体验英语文化的机会,享受文化探究体验的快乐。教师一方面可以设计真实的交际情境考察学生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检验学生的技能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情况,跟踪学生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以此达到学生跨文化技能逐步提高的效果。

1.开展校内社团,体验洋节乐趣。社团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出发,根据节日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以课件手工、绘画、视频、电影、游戏的方式介绍西方最具典型的节日文化,让学生感受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验文化乐趣,使学生的英语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英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发现及求知能力。围绕“洋节”,组织知识竞赛、板报展览、化妆舞会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洋节”,开阔眼界,融入世界,在活动中享受对文化体验、吸纳和传播的快乐。

2.打造一村五区,领略异域风情。我校的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为一个地球村,四个楼层为四大区(洲),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国家。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为各班学生介绍班级国家知识,包含地理地貌、国家象征、风俗人情、名人名胜等文化知识,让学生徜徉于各国文化旅程。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中参与互动,课后担当导游为父母介绍。此外,我校每年开展一次“环游地球村”活动,每班选派5~10名学生担任班级国家的“导游”,其余学生作为“游客”参观游览“地球村”。“导游”介绍国家人文地理宗教等概况,“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导游”作答。在此模拟的环游世界旅程中,学生领略了不同国家的风光,了解了人文概况、地理风貌及宗教信仰。

3.组织文艺汇演,熏陶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开展民俗文化表演,传播本土优秀民俗文化,并领略异国精彩民俗文化。每一期的AIESEC项目都会邀请高校国际生、外国志愿者及我校学生表演世界各国的民俗节目,如世界各国服饰走秀、泰拳表演、土耳其肚皮舞等。同时,我校学生也会展示本土的民俗节目,如中国舞蹈、中国武术、民族乐器表演。双方在特色民族表演中,领略异国文化荟萃,感受异域乡土风情。

三、依托AIESEC 项目,建设跨文化学习的大本营

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的简称,是世界最大的青年学生组织)项目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AIESEC分会和堇山小学合作的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项目,它邀请了拥有教育热情和能力的国际志愿者来到我校,带来高质量国际化的教育内容,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全球性、多元化的教育视野,促使师生感受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利弊和差异,从而启发我校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1.邀请洋导入班,直面思维碰撞。“洋导师”,顾名思义就是外籍班主任。洋导入班,即每班邀请一名国际志愿者担任一周的洋导师。这一周里,几乎时刻与学生相处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就餐,一起游戏,主持班级管理,参与班级活动。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洋导师希望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与教师充分交流,甚至学生不需要举手就可以发言。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言、表达观点,不管结论正确与否。中国老师的课上学生显得“乖”很多,不可以随便说话,得到允许后才能回答。洋导师一般布置不太具体的话题性作业,而中国老师布置的是要记的、要背的和要练习的具体作业。可见洋导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中国老师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

学生在与洋导师的相处中切实感受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件事情,看法角度和对待方式却是不一样的。洋导师们往往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打交道,这种直接接触的方式,让学生在以后与外国人交际时,有了更平和开放和更容易接受的心态,这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了好头。

2.举办美食分享,玩味舌尖文化。美食是重要的文化特色。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开展美食分享会,让学生观看不同国家的美食制作,品尝不同国家的不同美食风味,是一件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国际志愿者与我校学生互换美食,互相介绍有关自己国家的美食文化。通过美食分享会,学生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体现在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差异。

3.启动书信计划,拓展沟通渠道。在当今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书信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它有着网络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在AIESEC项目中,我校联合英国诺丁汉市Welback学校开展书信计划,我校三年级学生用英文写了一封信,寄往英国诺丁汉市Welback学校,由国际志愿者作为信使带回孩子们的回信。双方书信的内容以自己国家的概况习俗、家庭介绍、个人兴趣爱好等为主题,参加信使计划的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跨文化沟通的乐趣,孩子们在收到回信的时候都是欣喜若狂,甚至很多孩子自发形成了和外国笔友长期进行书信来往的习惯。

4.开设寄宿家庭,体验起居差异。在国外,寄宿家庭(Home Stay)非常流行,这是一种让留学生快速融入当地人生活习惯的方式。在中国,寄宿家庭还比较少,多数留学生都是安排住在学校宿舍或租房居住。而“AIESEC项目”秉承文化交流意图,为国际志愿者寻找免费的寄宿家庭。作为寄宿家庭主人,学生与国际志愿者同住,能让学生在生活上近距离接触国际志愿者,最直接有效地体验异国风俗习惯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

外国志愿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外国人的作息、饮食、举止、思维、时间观念等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不同,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小学生通过浸润式体验和主动式参与来感受中西方习惯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的发展,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鉴别、评价本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使其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自我认同。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差异
情景交际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