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2016-03-05 02:15:3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中学许霞英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时代性时事现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中学 许霞英

与时俱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中学许霞英

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是今天的社会和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即历史研究都应该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用符合时代的观点和语言去阐释历史,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一、时代性——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历史课程)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要把握时代发展主题,联系现实,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和解读现实问题,发挥历史教育鉴往知今的作用。

然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材的内容必定跟当前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内容难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同时,由于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不高等因素,历史处于中学教学的边缘地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一些历史老师丧失了教学的热情,只是机械地讲授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忽视了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再加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兴趣和情感往往处于感性体验阶段,无法领悟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学生感觉遥远而陌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大大扼杀。

二、基于时代性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1.凸显时代主题,从历史中探究现实问题的答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与时俱进。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历史教师本身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源头,可以决定我们认识历史的深度。一般来说,对现实问题研究的越多,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就越深刻,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就越准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之“世界现代史”的学习要求对于关乎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武器威胁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之后的“教学活动给建议”中主张“通过查阅报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这样的课程内容显然是有缺陷的,无意中凸显了教学内容的狭隘性。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开设了一节《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的研究性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四个小组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机、气候恶化作为自己的小组课题,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汇总整理,在班级进行了主题展览,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经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生态意识。这样,学生很容易把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提出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环境保护,倡导国际合作;有的学生提出古为今用,主张向我们的老祖先取经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经验。这些思想虽然稚嫩,却闪耀着历史的火花。

2.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活力。教学方式的时代性,体现在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板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以来,中学历史因其需要记忆背诵的特点,往往被定义为死记硬背的学科,把历史学科变成了简单的“背多分”,忽视了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养成上的巨大作用。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深受多门学科的好评,特别是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七年级上册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述的基本史实包括匈奴的兴起,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涉及到多个政权和人物,汉朝的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又涉及多个地区,事件多,头绪乱,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些无从下手。在准备此课时,笔者从“和、战”两字入手,精心设计课件,按照“匈奴和两汉之间的和战”这一脉络展开,利用当时的地图勾勒匈奴和两汉之间的纠葛,渲染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以史为鉴,将时事热点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是历史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将时事热点有机融入,可以让历史教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时事是明天的史实,今天的史实源自昨天的时事。大部分中学生对时事热点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应的时事热点,或加以分析,或史论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类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明得失,知兴替,以史为鉴,今日不犯往日错;还在于帮助人类走出历史,领悟历史,明是非,别善恶,正视历史,不因往错怨今人。比如说中日关系,曾经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唐朝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两国情深意长;近代日本崛起于东方,先侵满蒙后东北,不占华夏势不休,国共八年齐抗日,一朝逐日终成功;现代中日关系,历史教材上“惜字如金”,尽量少谈。我们不能抹杀日本,更不能忽视日本。只有直面历史,而不是撇开不谈,或是冲动妄语,我们才能客观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忘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究天人之际”,真正做到“通古今之变”,教师不能局限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三尺讲台,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多关注社会和生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猜你喜欢
时代性时事现实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中华诗词(2022年8期)2022-12-31 07:39:34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中华诗词(2022年2期)2022-12-31 05:57:58
时事半月谈
小康(2022年20期)2022-07-20 02:34:20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诗词的时代性
中华诗词(2020年11期)2020-07-22 06:30:58
时事政策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16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