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

2016-03-04 11:15彭舸珺牛健蕊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

彭舸珺 牛健蕊

[摘 要]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重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通过分析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从而探索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这几个方面来引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72 — 03

21世纪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再一次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既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也是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不断向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地要求思想品德教育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培养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是指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特征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现实活动,现代化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过程,更是一种现实的创造性活动。〔1〕理论界对现代化的发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另一种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2〕而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就是此二者统一,其内涵是:用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及教学设备等逐步提高到现代世界的先进水平,是培养出适应国家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备了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如科学性、时效性、时代性等,但是它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一,普世性。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上,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美好心灵的塑造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教会人类真善美统一的人性和谐;也不管其价值取向代表着哪一阶级的利益,品德教育都是教会人们怎样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针对性。指对某一对象的具体突破。针对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客体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方式、教育模式的一次创造性的突破。第三,生成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既定的教育内容产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给教育者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时,教育者要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控和积极引导,使教育活动能够不断创新,生成超出原有教育流程的教育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接受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

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是当代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上轻视。部分老师学生认为品德课就是一门“副科”,品德课的教学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对品德课的教学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二是行为上的懈怠。比如,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会去干自己的事而让学生写作业。还有部分学校带品德课的是一些年迈的老师,品德课的教学缺乏激情与活力。三是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化,过于空洞。部分学校的德育课,大众化、层次不清、不重视实际情况,内容与现实脱离,形成了“两张皮”。四是传统的品德教学重视知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忽视了中小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五是传统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因受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配备的专业教师比较少。并且很多人认为品德课“人人都会带”,但是兼职的或者其他专业的老师思想品德课的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从而造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教学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此外,品德课的考核仍以分数为最终的标准,这样的考核标准只解决了学生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问题,只是起到了某种意义的监督作用,但是教育的实质没有最终落实到品德的养成上,完全背离了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扩大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传统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性的发展,也是人性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传统品德教育却忽视了人性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没有认识到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这些终将导致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所以要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从实际出发提出合理的德育要求,安排适当的德育内容和运用恰当的德育方法,使中小学生的品德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的诉求

在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功利化和社会思想多样化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的我国,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但是主要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不平衡和市场经济建设自身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导致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价值观混乱、羞耻感缺失、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缺失、潜规则盛行。这些现象已经迷漫和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不仅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而且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所有的这些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再加上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不断发生,我们将品德的培养的重点要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加强学校教育,再回归到社会现实中去。此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落后的地区如何通过教育的变革而赶上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三、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来说,只有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共识,加之以有效的集体行动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4〕所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面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找新的突破与发展。

(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形成与现代社会和世界文明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才能建立与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进而培养服务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和受教育的实践活动,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更为突出。〔5〕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在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背景下必须重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要求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和变革,主要体现在:首先要转变中小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错误观念,提高其对品德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从源头上改变思想品德课是“副科”的错误认识。其次,改变传统僵化、陈旧的教学观念。保守的、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往往是由过时的、保守的教学观念的维系而持续下去的,将反映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打上保守、过时的色彩。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重新定位,树立创新的、科学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再者,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树立包容开放观念的同时要克服一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融入品德课教学应该取其精华、摒弃糟粕。主动吸收积极的、有益于中小学生“三观”养成的思想,坚决要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于中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内容的选择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品质具有目标导向性。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一是要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内容的侧重点应放在品格教育上。品格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养成以及其坚定信念的树立。这是对传统品德教育的现代性转变,改变传统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形而上学、高不可及的教学内容。二是要重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国家,有“礼仪之邦”之称,重视人的品德养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对品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观念与目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是相通的,儒家文化中着重强调了“和”的重要内容,即告诫后人无论治国还是治家都以“和”为贵。中小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感染下,可以养成稳定的“和谐”思想观念,与别人友善交往,和平相处,使人做到讲信用、爱祖国、爱人民,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国内外政治事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传统的中小学生的品德课教学内容政治色彩过于强烈,而对品德教学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要结合社会和时代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品德养成的规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代性道德要求来引导中小学生。

(三)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方法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程度,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提高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价值、态度、行为的培养过程。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来看,其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初期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其品德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巧设情感纽带,并且要把情感因素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让学生从心灵和思想上与课堂情境相互融合,让小学生主动地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其价值做出反馈及对自身的行为做出深刻的反思。例如,在中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关于“珍爱生命”的教学,老师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死亡教育,然后带学生去医院或者通过视频了解生命,直观地教育学生对“生”与“死”形成正确认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其次,要重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方互动,学生要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索。在课堂上需要表演的环节,需要师生的积极配合进行现场表演,这将有助于学生不但在实际的行动中体会课堂真正的教学意义,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这样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在小学品德课“谢谢”这节课上,老师设置情景是要求两名小学生配合表演邮递员送信的场面,一名同学扮演邮递员另一名扮演收信者,要求收到信的主人要诚恳的对邮递员说说“谢谢,您辛苦了!”。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这样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做到知行合一。此外,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寓德育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之中,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出利于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更多地给予小学生们德育教育的渗透。〔5〕

(四)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来应对挑战。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中小学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硬的品德课师资队伍。

首先,国家应当重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部应当采取措施为能够胜任思想品德教学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重视师范类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为中小学校配备专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能够胜任其品德教学的专职教师。其次,对于在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培养的力度。在学校设立调研组,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基本情况对自身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紧跟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进步,更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的提升。再者,在现代化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样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每名教师都可以自如驾驭先进的教育设备,所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任务也比较迫切。最后,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中小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进行着模仿与学习,往往都会将这些言行举止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所以,教师要以育人为己任、以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育人、要以身作则,对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的力量。

(五)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教学设备的现代化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学硬件设施条件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不断更新和升级,使品德教育得到硬件上的支持。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设备的现代化,就是要求运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改造信息传播的载体。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宽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空间渠道。要开发互联网教学系统,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使其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网络平台。比如,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抓住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道德接受较少的特点,利用投影、录像、课件等手段使教学内容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将内容中所隐含的知识和道理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达到借境生情、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是激发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其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此外,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教育资源设备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发达地区和城镇地区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而农村贫穷落后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匮乏。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不够齐全,过于单一、简单,对于完成品德教学目标造成了影响。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无法具备购置必要教学设备的能力。这就要求实现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必须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经济实力,此外还需要国家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8.

〔2〕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徐雪英.教育现代化的不同演变路径—欧美、日本与中国模式的比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6-107.

〔4〕朱宏.品德教材中“留白”的有效处理策略(下)〔J〕.教育科研论坛,2011,(03).

〔5〕张薇.基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9).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