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伟,但昭葵,宋铁山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肌肉骨骼系统》课程整合实践
何 伟,但昭葵,宋铁山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校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其中《肌肉骨骼系统》是整合的第一门课程。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和充分探讨,在做出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之后,由每一个课程小组各自开展工作。《肌肉骨骼系统》课程小组已经完成有自己特色的原创整合,并成功地应用于本科教学。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也得到教师的认可。但是因为缺少医学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教学改革;肌肉骨骼系统
在执行国家教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项目基础上,我校探索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传统5年制本科教学中,基础和临床分开,基础和临床的各专业也分开,学生按学科学习,每门学科间的关联不强。学生接触临床较晚,会有些消磨学习的积极性。在长达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临床课程中的每一个疾病又都要介绍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内容,增加了重复学习。而课程整合后减少了这些重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是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整合在一起,将基础和临床的各专科整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知识框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多门学科课程,看似繁杂,实际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掌握了这些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临床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每门课程,最后突出的都是该器官系统的疾病,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服务于对该疾病的学习。这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疾病和临床,这会比单纯地学习基础课程要有兴趣得多,让整个5年制的本科教学的过程更加紧凑、不拖沓。 《肌肉骨骼系统》课程小组完成了严谨的课程整合,有自己的特色,已经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教学,反馈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接受度都很高。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
1.前期调研。在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之前,我校分期分批派相关教师到西安、杭州、北京、台湾等已经开展课程整合的医学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考察各种整合方案,是一轮教学还是两轮教学,各有什么利弊。与此同时,也考察各校围绕课程整合开展的各种新教学模式,比如PBL教学、CBL教学等,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我们的教师也参与其中,体会这些新模式在教学上带来的改变。
2.成立课程整合工作小组。有前期的充分调研做基础,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充分探讨,决定了本校的课程整合方案,做出了顶层设计。随后成立十多个课程小组,各自负责完成本系统的课程整合。各相关的课程小组之间还要互相沟通商讨,决定交叉内容的划分。比如胸壁、腹壁的肌肉骨骼属于《肌肉骨骼系统》,但因为和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的关联更加密切,于是经过协商,将胸壁和腹壁划分给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
3.《肌肉骨骼系统》的整合方法。《肌肉骨骼系统》是我校的第一门整合课程。我们比较统一的思路是将《肌肉骨骼系统》以疾病为主导,解剖为重要基础,按身体部位进行整合。我们首先尝试了按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这样的细分方法,发现仅仅适合于局部解剖学和影像学,而不适合于临床疾病的介绍。最后采取的方法是将《肌肉骨骼系统》分为三个区,分别是上肢、下肢以及脊柱和骨盆区。整合的课程包含《组织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
《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包含《外科学》中骨外科的全部,《外科学》总论的“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和内科风湿性疾病的部分内容。按照脊柱骨盆、上肢、下肢三个分区,将每个区的疾病划分为5类,分别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退行性变和风湿类、感染、肿瘤和畸形。以下肢为例:急性损伤性疾病包含下肢的骨、关节损伤,这个内容在原书的第六十一章。下肢慢性损伤退行性变和风湿类疾病包含五个内容,分别是梨状肌综合征、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和下肢软骨的慢性损伤。化脓性骨关节感染多发生在下肢,故整合在下肢感染性疾病。骨肿瘤虽然在四肢脊柱都有发生,但骨肿瘤概论和良恶性骨肿瘤各占一个学时,不太好按部位来拆分,所以按原章节整合在下肢的肿瘤性疾病中。而上肢的肿瘤性疾病空缺。骨结核多发生在脊椎,故安排在脊柱骨盆区的感染性疾病;关节结核多在髋关节、膝关节,这和化脓性关节炎好发部位一致,所以整合在下肢感染性疾病,将这两种关节感染一起对比介绍。下肢畸形包含四个疾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平足症和拇外翻。下肢疾病共安排12学时,其中下肢骨关节损伤4学时,骨肿瘤2学时,下肢畸形2学时,下肢感染性疾病2学时,下肢慢性损伤退行性变及风湿类疾病2学时。整个下肢疾病中有少量自学内容。
整合后《肌肉骨骼系统》理论课学时为56学时。其中临床疾病占36学时。
《肌肉骨骼系统》已经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一个实验班的教学,有5个教研室的十多名教师参与。整个课程中我们还是先上基础,再上临床,循序渐进。内容分别是肌肉骨骼的组织形态学、肌肉骨骼的系统解剖学和脊柱、骨盆、四肢的局部解剖学、肌肉骨骼病理、脊柱、骨盆、四肢的影像诊断学,以及脊柱、骨盆、四肢疾病。基础课教师驾轻就熟,只需要介绍原学科内的一部分,没有任何问题。临床骨外科专业教师也不含糊,重新整合的内容看似散乱,实际条理清楚,所以很快就能接受。学生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肌肉骨骼系统》包含哪些部位?包含脊柱骨盆四肢;要学习哪些内容?要认识肌肉骨骼的形态,学习脊柱骨盆四肢的解剖、病理、影像学表现,学习脊柱骨盆四肢的疾病。而且学生很清楚每个部位的疾病分为5类: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退行性变及风湿类、感染、肿瘤、畸形。也就知道每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生这5类疾病之一,在诊断之前都要考虑到。这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临床思维。以疾病为目标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高,这毕竟就是将来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接受度也很高。教学双方的接受,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地完成。
这门课程上完以后,我们想知道这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有哪些优点?我们参考课程整合评价体系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发放给实验班的29名学生,称为实验组。对8个评价的认同度按0到10打分:0代表完全不认同、反对,分数越高代表认同度越高。不知道或不想发表意见可以不打分。作为对比,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也设计了类似的问卷,发放给临床医学专业大五临毕业的60名学生,称为对照组。(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表内容
实验组问卷收回28份,对照组问卷收回59份。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实验组对8个评价的认同度大多数在及格以上到优秀的成绩。而对照组对8个评价的认同度有高有低,分歧很大,同一个评价从0到10的评分都有。(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结果对比统计表
实验组中认同度平均值最高7.79分,是“提高了学习兴趣”,而该项在对照组中得分次低,为5.15分。对照组认同度平均值最低为5.14分,是“各学科联系密切”,该项在实验组得分7.18分。其他6项评价的认同度评分,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统计结果表明:(1)课程整合的优点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2)学生对按学科教学的评价分歧很大;(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课程整合后能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医学知识;(5)课程整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6)课程整合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1.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是另一种医学知识的分类方法。扎扎实实打基础的过程很重要也很枯燥,课程整合后能让学生一边站马步一边学招式,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让每一门器官系统课程都以疾病为主导,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疾病,更早地接触临床思维,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临床问题,有更长的时间进行角色的潜移默化,这些无疑有利于医学思想的成熟,也有利于将来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课程整合后各学科的知识交会融合,知识面很广、信息量很大,这增加了学习的挑战。在教学改革中,除了课程整合,还增加了各种新的教学和考核的模式,课程设置也更加紧凑,这都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当今世界的信息化高度发展,学习的途径丰富便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得以应用。希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有终身主动学习能力的医学毕业生,这是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2.按器官系统的课程整合具有很多优点,通过《肌肉骨骼系统》的教学实践以及验证,对比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在多个方面有明显改进。
3.不足之处是目前的课程整合只是将原学科内容进行拆分组合,由各教研室老师参与,教学还不能像该门课程的内容一样,将基础临床的各个学科融会贯通。
[1] 顾鸣敏, 黄钢. 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0,(4):105~106.
[2]金魁和,孙宝志.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095-4654(2016)12-0139-03
2016-10-17
R-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