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生,宋智勇,夏徐祎,秦江涛,韩 炎,黄海涛
(湖北科技学院 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支撑下辐照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构筑
李月生*,宋智勇,夏徐祎,秦江涛,韩 炎,黄海涛
(湖北科技学院 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基于辐照化工行业发展对辐照化工产业人才培养的潜在要求,结合当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实际需要以及我校实际,按行业专业人才的岗位素质、学科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标准的要求,为辐照化工行业“量身定做”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目标、培养方案和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健全产业人才协同培养的实现途径,培养辐照化工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并为我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向应用性、工程型改革,探索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协同创新;创新创业;训练模式;辐照化工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是国家“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一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继续和延伸,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1~3]。具体意义表现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照化工方向2011年获批湖北省教育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主要为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领域中的辐射加工行业与化工行业培养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特点是能耗低、附加值高、对环境的污染小,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科技和教育的优先投入、优先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加大了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满足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与研究的辐照化工专业国内尚无高校开设。因此,针对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何响应非动力核技术新兴辐照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计符合产业发展特点与人才成长规律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学科特点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等已成为最紧要的任务。
1.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美国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德国提出“要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而在我国的大学培养计划中少有创业课程出现,所以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融合建设[4, 5]。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以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做法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一,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947年就为在校学生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业指导被正式列入了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主,课程设置十分完备,为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提供了知识储备。许多其它发达国家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先进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二,专业的师资队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支稳定、优良的创业教育科研队伍,这些授课教师都受过专业训练,并持有人才测评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资格证书,同时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熟知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最新动态和社会需求,这些经历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到具体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模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定期聘请一些有创业经验和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当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
第三,依托有力的校企合作。国外的大学基本上都有“Internship”制度,指的是大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研修培训。例如美国奥兰多环球影城、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日本丰田汽车股份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均与美国的大学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每年都为大学生提供众多“Internship”实习培训岗位。
2.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创”项目实施以来,国家、各省(市)、各高校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推动该项目的开展。其中,项目经费依据级别不同,每项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创业实践项目的资助甚至达到每项10万元以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实施“大创”项目的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了以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监督体系,有效的推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保障了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性和持续性。目前,参与“大创”项目的高校和学生覆盖面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社会环境方面: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政府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高校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合格的师资力量;企业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参与不多,支撑有限。管、教、学三方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
1.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专业和方向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确立符合我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方式。
2. 构建“平台+模块+学科+实践”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 通过建立科学和合理的创新创业标准并给予相应评价等级,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实践的有效的开展;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并举,建立健全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4.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六业一体”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运行模式、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设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互补培养机制建设等环节,有效实施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途径。
5. 按照拟定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突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完善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1~4]。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通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各种竞赛、相关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最终实现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采取层层推动的方式,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 构建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依据辐照化工行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和我们确定的创新创业训练目标,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培养模式,分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同时,在此基础上,遵循辐照化工专业特点、突出辐照化工专业特色,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最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学科+实践”课程体系。
3. 探索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
本着“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依托于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校际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推动高校、企业和社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完善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与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实践运行模式,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创新创业长效稳定运行机制[2]。
4. 建立健全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针对创新创业训练目标和任务实现及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做出价值判断,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协同使用,通过建立科学和合理的创新创业标准并给予相应评价等级,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实践的有效的开展[4~7]。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并举,保持激励过程的及时性、持续性,使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5. 实施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目标要求,协同创新中心与学校、企业、行业、产业密切合作。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六业一体”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运行模式、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设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互补培养机制建设等环节探索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的具体措施[7~9]。
6. 改革辐照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
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的内在规律,依托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省级研究平台,探索创新创业意识、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设立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照化工方向(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班)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健全模式,并在全校推广。
1. 调查法:调查辐照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相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情况,了解人才市场信息,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式。
2. 对比法:将辐照化工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训练模式与普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辐照化工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3. 实践法:计划将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做到充分的调查、比较、分析、归纳、论证、实践。
4. 竞赛法: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5. 模拟法: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工作室、模拟公司运作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索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搭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基地平台[10]。建立和完善高校产学研基地——企业实体,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好的体现。
6. 激励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机制,设立创新基金、创业基金,开展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和技能训练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7. 评价法:针对创新创业训练目标和任务实现及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做出价值判断,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协同使用,通过建立科学和合理的创新创业标准并给予相应评价等级,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实践的有效的开展。
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支撑下,研究地方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照化工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做到了充分组织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了高效有序的构建“平台+模块+学科+实践”的课程体系和“六业一体”实践运行模式,使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模式的构建,有效落实了我校产学研结合服务教学的办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提供一条新途径。积极促进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建设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成果也可推广到其它平台支撑下的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
[1] 戴秋花, 张增年.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 教改创新, 2012, (11): 51~53.
[2] 甘黎明, 戴鼎震, 张志成, 等. 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30~32.
[3] 邓克俭, 陈栋华, 伍明, 等. 基于化学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探索[J]. 大学化学, 2013, 28(2): 22~24.
[4] 柴美娟.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跨专业实训基地平台建设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2): 138~139.
[5] 王琼, 盛德策, 陈雪梅. 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6): 99~101.
[6] 蔡志奇, 黄晓珩. 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J]. 高教论坛, 2013, (8): 38~40.
[7] 张长青. 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 (4): 273~274.
[8] 刘传铁.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J]. 高端论坛, 2013,(5): 8.
[9] 郑春娇, 赵越岭, 朱延枫.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组建自动化专业科研创新小组[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4): 101~103.
[10] 戴秋花, 张增年.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3): 51~53.
2095-4654(2016)12-0129-04
2016-09-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05050);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D20142804); 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201210927033,20131092723);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B243)
李月生(1979-),男,湖北省鄂州人,博士,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辐射技术与智能水凝胶,E-mail:frank78929@163.com。
G71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