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李天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识教育探讨
杨 娜 李天平(通讯作者)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19世纪被美国提出以来,到最近为我国素质教育所接纳,研究通识教育大多在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则很难见诸报端。通识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型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从各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其精华,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途径是经典阅读。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思想自由、有担当、有内涵、有智慧、有境界的创新型儿科护理人才。
通识教育 创新型 儿科护生 经典阅读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敏锐的学者们认识到了专业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的缺陷,积极倡导培养知识广厚而又具有专深研究能力的人才。高职儿科护理教学在专业教育的影响下,倡导护生的去个性化,只要把技术学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忽视了对高职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而新近的高职护生大多是90后,是计划生育中期出生的一批,那个时候中国婴儿渐渐减少,孩子成了家庭的宝贝,父母师长对孩子言听计从,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千万不能吃亏,吃亏是福成了傻子的代名词。学校老师也因为要被学生监督评分不敢得罪护生,放纵护生的思想发展,结果导致护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专业教育本身缺乏价值导向,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学习父母的样子对别人百依百顺,另一部分护生则只为自己而活,只为个人的利益而争取、而不择手段。不能顾及身边人的感受。人才培养还存在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不强、学术视野和精神境界不高等问题,创新能力不足。这样护生毕业后择业难、就业难、难以适应繁重的岗位工作、难以应对患儿家长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过多要求,难以承担高难度、高强度、高压力、繁杂的儿科护理工作,容易离职。
1829美国博德学院A.S.Packard教授首次把“通识教育”概念引入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含义:“使学生在学习一种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我国古代教育以培养人的完善人格为主要目的,重视道德教育,不是以专业的或职业的训练为目的的教育,与古代西方的自由教育类似。我国传统教育是主体人格教育,强调德性修养和人性向善。培养学生理智,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1905年,中国废科举、兴新学,培养实务人才,并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西方通识教育在国内受到关注。
通识教育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丰富。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哲学性和机械性的。哲学性要达到普遍的观念,提升儿科护生内部自身本领,让儿科护生在获取知识时有着“理智”的渗透,让理智作用于知识,影响知识,理智成为知识内在丰富性的本原,教给学生的是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机械教学则致力于特殊的和外在的东西,”直接为学生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两种教育方法都需要知识的参与与支持即,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构成部分。
儿科护理的有关内容不仅仅涉及儿科学和护理学,也涉及其他学科。儿科护理教育工作者不仅为儿科护理教学建立学科之间的桥梁,也要建立儿科护理课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儿科护士必须熟悉以下知识领域,包括语言、艺术、历史、制度、工作等。如果这几个方面能够得到妥善的发展,就能帮助儿科护理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独立于个人,而且是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社会人士。儿科护理学生不仅要自我修养,而且要有影响周围人的能力,不仅要“反思内省”而且要有“外在需求”。事实上,文明面对外部事物的第一件事,就是客观物质世界。不管护生对外界环境有兴趣与否,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儿科护理学以外知识和儿科护理知识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对儿科护理学以外知识的关注恰恰是对儿科护理知识的促进。
护理界一些学者开始敏锐地意识到护生人际关系对护生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意识到现实世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儿科护生可以贴近现实世界,从身边的人和事情做起,克服一个又一个儿科护理学中遇到的情景难题,不怕出现矛盾,解决了还会有,只是在诸多矛盾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护生的意志力,情绪智商、心智的培养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护生涉猎道德、宗教、经济、政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汲取有益部分为自己成长所用。这样出现了儿科护理教育新的教育理念:纯粹的世俗社会需求是儿科护理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教育知识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内部目的(自身道德行为提高目的)作为基准,也是外部目的(儿科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2005 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儿科护理人才培养困难的原因复杂,有个体素质、家庭教育、后期培养等。思想文化经典是各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经典阅读更无疑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途径。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民族智慧和知识滋养,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判断力和缜密的推理能力,培养自己健康向上而又通脱灵活的文化人格,这应该是通识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的。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思想自由、有担当、有内涵、有智慧、有境界的创新型儿科护理人才。
真正的儿科护理人才,是无法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这种“研读 + 讨论”的形式,与西周官学、传统社会工匠教育的师徒授受以及目前一流大学的博雅教育,在追求上都是一致的。这种形式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儿科护生,让每一个儿科护生直面经典、了解经典、锻炼自己。经典不是僵化的东西,在这里,老师起了关键的作用,老师的言行举止,老师的引经据典,将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冲击。每当护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有关为人处世的难题,她就会对自己认为可以帮她解决的人说,当老师一句话难以描述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候,建议护生阅读经典,很快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工作中,儿科护生应该在经典中找到自己可以安身安心的价值取向,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情景进行评判性思维,从深度、广度、高度上看问题,可以更好地调节自身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更好地适应儿科护理工作,更好地帮助患儿家长处理患儿的家庭护理问题。
改革现有课程形式,通过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儿科护理专业素养、儿科护理专业精神。有学者认为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专业教育一定要努力做好。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厚德载物则是对自身德行的修养。一间房子灰尘满布、凌乱不堪,虽然贵,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敬佩的地方?而我们优秀的护生学成后,把房间打扫干净,物品摆放整齐,体现了很高的人文修养。面对身边复杂的儿科护理人文和技术环境,我们智慧的儿科护生也在学习通识教育后,虚怀若谷,把复杂的问题努力处理得很好,是同样的道理。如何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间保持可贵的平衡,是摆在教育工作者身边的突出问题。护生的技术精湛、思想境界崇高,多才多艺,不怕苦不怕亏,踏实勤奋,是教育成功的表现。而长时期以来,我们培养目标与要求大都集中于儿科护理专业教育的部分,而单纯强调儿科护理专业教育、将儿科护理专业教育推向极致的做法的弊端,现在已然显露无遗。要想纠正这种弊端,就迫切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部分来加以弥补,与儿科护理专业教育一道,回答“钱学森之问”,共同培养卓越儿科护理人才。
[1]张瑞英, 杨甜. 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 (04): 67-70.
[2]徐明. 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反思与重构[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01): 16-18.
[3]周光礼. 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2): 62-69.